在二十大来临之际,中国汽车产业正伴随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汽车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一汽-大众正坚守创业初心,启动面向未来的高效益数智化转型。虽然前路充满了不确定,但这里新概念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这里总是孕育着新的可能。
▎作者:管宏业
做好中德汽车合资合作的压舱石
新冠疫情此起彼伏,气候危机迫在眉睫,贸易壁垒愈演愈烈,世界的未来变得愈发不确定。如何缓解对抗,强化共识,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
实际上早在40年前,前人就踏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解决之道——合资合作。
“汽车”正是破冰之作。1978年,美国通用汽车代表团访华,提出了“joint venture”,建议“中外合资”。当年由小平同志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
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的由来。批示一下子打破了国人的思想禁区,中国也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汽车时代。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下了绝无仅有的中国奇迹。合资汽车与随后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一起,共同滋养出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盛世繁荣。
倘若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从一个企业身上,也可以反映出产业跃迁的风貌。
回顾中国汽车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汽-大众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0年11月20日,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作为我国首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自成立以来,一汽-大众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从开拓者到引领者的跃迁蜕变,也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
激荡三十年,一汽-大众见证、参与了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每一步变化。以至于不少评论人士认为,从没有一家企业如一汽-大众这般,不仅在中国汽车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记,更已成为中德两国高水平合资合作的楷模。
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在今年6月举办的德国波鸿汽车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官员表示:“中德合作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和巨大潜力,成为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
也正是得益于中德利益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以大众为首的德系汽车企业发掘了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并从中受益壮大了自己。
今年以来,一汽-大众五大基地所在地城市,接连遭受疫情影响, 成都西南基地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高温、限电、地震及疫情的多重挑战。
内有停工停产的压力,外有车市遇冷的打击,但面对多方困难,一汽-大众迎难而上,积极拼产,并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推动创新和电动化转型变革,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1-8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超120万辆,再度蝉联冠军榜单,以持续领跑市场的出色成绩,将中德合资合作标杆的成色擦得更亮。
尽管国际地缘政治剧烈波动,但可以确定的是,以科技与产业变革为驱动,汽车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利好。笃定“大众集团未来的核心在中国”,坚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线,是一汽-大众在迈进新时代过程中能够答好的新课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汽车人有一代汽车人的使命。31年前,一汽-大众推开了一扇门,将全球领先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引入中国;放眼未来,它正在打开一个崭新的画卷——以技术为底、创新为谋,夯实代表中德高水平的标杆合作,以用户为中心,加速电动化、数字化转型——时代呼唤新的勋章伟绩。
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但中德贸易额持续连创新高。
202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再创纪录,达到2454亿欧元,同比增长15.1%。自2016年起,中国已连续第六年保持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地位。
在更大范围内,中德合作也扮演着中欧合作“领头羊”角色。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两国经贸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等因素,推动中德合作不断前行。
“汽车业的未来在亚洲。我这里指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中国是无可替代的。”
身处其中的人对此看得更加清楚。大众汽车中国区前CEO冯思瀚在离任前再次强调,大众汽车未来仍然要重点关注中国市场,他认为只有这样,大众汽车才能继续保持“世界一流车企”的水平。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外界表示,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模式转变”,目前全球最大、最具有活力的市场就在中国。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先生谈到,这些年来,中德双方在经济上的务实合作成果有目共睹,这是双方政府都不容忽视的纽带。产业界也在不断向德国政府传递这样的信号,希望将双方积极务实的合作继续下去。
到底该如何界定中德建交50年以来的成就,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的评价颇为中肯,他将双方的合作称之为:一个相互成就的故事。
“大众集团全球布局最成功的企业”
谈起合资合作的历史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这里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中国企业的贡献,也有外方的贡献。他以一汽-大众举例说明,大众汽车在华发展这么好,和前期的创业精神直接相关。“正因为当时合作基础打得好,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一汽-大众首开先河,以15万辆合资项目起步建设,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彻底告别作坊式生产,实现了上量、上规模的普及性发展。这个过程中,一汽-大众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中国汽车企业树立了标杆样板。
一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一汽-大众的社会贡献度:在成立的30余年时间里,一汽-大众累计销量近2500万辆,上缴税金超过6275亿元,集团化供应商达到900余家,经销商伙伴1700余家,带动产业上下游创造近50万个工作岗位。
特别是过去十年里,在产能扩张建设五大基地的过程中,一汽-大众大幅拉动并繁荣了区域经济建设。从成都到佛山,从青岛到天津,一汽-大众建起来不仅是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更成为推动当地民生发展、惠泽产业壮大的一座城。成就了“一座基地一座城”的佳话。
一汽-大众的发展也成为中国一汽最强有力的拉手。一汽-大众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研透露,
对2021年一汽集团创造了7070亿产值,其中一汽-大众就占到了4000亿元。“所以说,一汽-大众是产销量大、利润多、人数众多的公司,在集团中的重要性比较高。”
而在更为广阔的行业维度以及中德发展贡献度,付炳锋认为,一汽-大众项目,对中国自主品牌研发体系,从一汽的源点向全行业延伸,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中国自主品牌的源发地,就是源于一汽-大众的合作。我们把它吸收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又发给零部件企业,最终带动了整个的轿车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中德关系的深化,不仅有类似大众这样的德国公司在中国取得成功,也有许多中国公司在德国市场大显身手。采访中,一汽-大众(技术)副总经理迪亚德(Andreas Dick)表示:“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国公司在德国收购公司,或在德国设立公司。两个国家之间这样的活动非常多,这契合两国的真正利益,需要大家继续深化推进。”
如迪亚德所述,政治是经济的基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德两国都有必要深化交流,合作共赢。
如果说中德建交50年,一汽-大众书写了一个相互成就的故事,那在这个过程中,则是一段彼此欣赏、相互交融的佳话。
一汽-大众销售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及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麦德岳(Michael Mayer)说,50年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度,德方很早就意识到了与中国建立纽带的重要性。尽管双方存在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但更多是一些相似的美德,例如中国人和德国人都非常勤奋,他们尊重彼此的付出与努力,也愿意为了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这些共同的特质让一汽-大众白手起家,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领导者地位的形成与扩散,随着时间推演而不断强化。特别是过去五年里,一汽-大众连续蝉联国内车市冠军,不断拉大与第二名的差距,将冠军的成色擦得更加闪亮。
而这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思考:一汽-大众何以成为最成功的汽车合资企业?老字号企业如何保持基业长青?
工号排在前5000、几乎见证了企业发展成长全过程,一汽-大众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志宏女士对此有着深刻见解。她告诉人汽传媒,总结过往的成功经验,最核心因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首先是指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一汽-大众。此外,就是缘于中德之间50多年的稳定关系。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德两国不断深化各维度、各层级的交流合作,这种密切的两国往来也支撑和驱动着德国企业深耕中国,不断加大投入。”
“地利,是指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环境。30多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产业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已经占到国内GDP约10%。”
李志宏指出,中国在创新上的引领趋势,已成为一汽-大众的一个“新地利”。尤其是汽车产业,大繁荣带动了大发展,对德国大众来说,现在不仅仅是“在中国,为中国”,甚至已成为“在中国,为全球”。
“人和”,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股东层面,中德双方都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方向指引。徐留平董事长提出了合资合作2.0理念,明确了高效益转型增长,通过“双轮驱动”,在做强燃油车的同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以及新的业务数字化方向转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女士也曾是一汽-大众的一位“老人”,大学毕业就来到长春,让她对一汽-大众有种格外的情怀。“与最优秀的企业共成长,是一汽-大众人的幸运和骄傲。”她认为,于个人而言,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这是职场上最大幸事;于行业,一汽-大众这些年来为中国汽车输送了很多人才,这艘大船始终能够破浪前行,关键在于一汽-大众拥有包括生产、研发、质保、人力、采购、财务、营销等在内的完善体系,最终树立了合资企业的标杆。
经过31年发展,对所有一汽-大众员工而言,这里不仅是工厂、单位,更是另外一个“家”。大家在公司文化熏陶下,有很强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个“家”的成员,当然也包括德国人。麦德岳(Michael Mayer)谈到,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从企业的角度去加以应对。“基于事实的建设性对话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但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一汽-大众的中德员工,大家始终将合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彼此一致认同合资公司开放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我们能够求同存异,在过去的三十载风雨同舟。”
从一汽-大众身上,不仅立起了合资企业的标杆,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众所周知,国家对合资企业最初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汽-大众将合资发掘出新的内涵。李志宏说:“我们一直在讲合资合作2.0与之前的1.0到底有什么区别,后合资时代到底该有哪些不同,其实就是‘共创共赢’。”
从“别无其他的努力”到“无可替代”的地位
今年以来,受国内疫情多发、市场主体困难等多方面影响,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历年少有的大波折。4月份,汽车销量跌至近10年以来同期最低(120万辆)。一汽-大众在天津、长春的工厂均遭受严重影响。长春基地甚至出现静默40多天停滞。
空前压力之下,一汽-大众硬是以出类拔萃的体系能力,将时间抢了回来,更是不负所望再次蝉联行业冠军。
像那些总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一样,总考第一的背后,是无数的辛苦付出。特别是疫情期间,成绩更需要加倍的努力。迪亚德对此特别有感触:他们每天都在重新排班,寻找备用零件来摆脱因封控而造成的供应短缺;销售端的同事也在努力,与经销商协调供应。许多员工经常几周吃住在工厂……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所有员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也正是迪亚德眼中“别无其他的努力”,构成了杜登赫费尔所述,“中国无可替代的”市场与伙伴地位。因果流转,自有定数。
如今,一汽-大众中德双方正在种下新的“因”。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先生谈到,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时代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一汽-大众将以用户为中心,创新求变,推动绿色高效益转型增长,力求将电动化、数字化打造成在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光阴流转,韶华如水。在二十大来临之际,中国汽车产业正伴随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汽车强国”的新征程。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一汽-大众正坚守创业初心,启动面向未来的高效益数智化转型。虽然前路充满了不确定,但这里新概念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这里总是孕育着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