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都喜欢看历史小说或历史剧,对古代战将动不动就“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感到很过瘾,对西楚霸王项羽和关羽这样的人物顶礼膜拜。他们发起怒来,一个照面就能把对方主将斩于马下,然后只剩下追亡逐北和血流成河了。当然这都是艺术家进行了虚构,实际上在真实的古代冷兵器战场中,两军面对面在锋线进行交手,要想彻底杀死一个敌人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进行冷兵器作战时,战场上看着规模很大,但实际的交战锋线都不太长,所以直接交手的伤亡并不多。给敌人最大的杀伤,基本都发生在将敌人打得崩溃以后,然后在追击无组织地溃退的敌人时,进行大面积杀伤。
加勒万河谷冲突因为是冷兵器冲突,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一下古代战争的情况。外军首先越线挑衅,我方边防团长带领几名战士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外军一共有2个营共五六百人的兵力,然后我方有大约2个排70人前来增援,双方人数之比是80:600。但即使是人数多于我方近十倍,但外军仍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
根据后来外军发表的战报,在去年6月份的冲突当中,外军共死亡20人,其中含一名上校指挥官,伤76人,被俘10人(后被中国方面释放)。相比于我军4人牺牲,1人重伤的伤亡,外军在占有先手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惨重失败了。
由于受之前双方签订的协定约束,冲突中双方都没有使用枪支等热兵器,使用的都是冷兵器,也就是石头、棍棒,那为何人数占巨大优势的外军士兵这么不顶打呢?下面我们就来综合分析一下。
战争本身是一个比较双方杀伤效能的事情。1915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提出了著名的“兰彻斯特方程”,这组方程在合理简化战场条件的情况下,对兵力与战斗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后来人根据该方程引申出所谓的“兰彻斯特线性率”。根据这个理论,兵力、单位战斗毁伤率和时间都成为左右战斗胜负的条件。其中兵力是最直观的条件,如果双方装备相近,完全靠人力硬拼,一个一个地对砍,那么结果必然是人多者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理论上,在极限条件下,1万人要想打败5-10万人,单位时间内杀伤量必须要是对方的5倍以上。那么,人数较少的一方如何提高自己的杀伤效能呢?这就要从其它方面解决问题,诸如指挥通信,军队阵型,组织顺畅程度,双方地利的优劣,使用的战术,后勤补给情况,以及双方将士的心理状态、士气等等。所以,我们深入地看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胜利一方即使人力不占优势,在其他方面肯定是大大占据上风,这才能弥补人数的不足。
和加勒万河谷冲突最像的一场战斗是发生在公元前 480年8月的温泉关之战。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为了征服希腊,率领包括波斯人在内的各个仆从国军队共计20-30万人,号称50万人。波斯军队的人员庞杂,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相比之下,在温泉关进行阻击的希腊军队要少得多。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的斯巴达精锐战士有300名,加上部分希腊城邦联军一共只有7000人,人数之比是几十比一。
但这并没有吓倒希腊人,对波斯派来的劝降使者,雅典直接把波斯使者扔进了深坑,而斯巴达则把使者扔进了一口大井。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为代表的最高将领自知凶多吉少,临行前对王后说:“嫁个好人,养群好孩子”, 全体将士都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
战斗选择在了温泉关,这里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战车也派不上用场。列奥尼达计划让斯巴达人在首战与关键时刻出击。由于山道狭窄,他缩短了方阵的正面宽度,加强了纵深。
战斗开始了。波斯军队首先射出一波箭雨,希腊重步兵们也熟练地组成了盾墙。经过几轮打击,箭雨对重步兵的杀伤微乎其微。随后波斯军队开始近战,他们的队列被狭窄的山道无形间拉长,从而无法施展人数的优势,一头撞上了斯巴达最精锐的300王族卫队。
这300勇士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身披钟罩型的青铜胸甲。每个人都左手持青铜覆面镶边的大盾,右手举起矛,从上往下刺向波斯人的眼睛或者头盔保护不到的脖子。当第一排的战友与对方搏斗时,后面两排的斯巴达人会趁机在波斯人的盾墙空隙里扎上一矛。
希腊人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希腊人使用的防守阵型是著名的“希腊长枪方阵”,一堵由宽大盾牌组成的盾墙和层叠其间的长矛。波斯人的小盾和短矛没有办法和希腊人匹敌,成批的士兵在斯巴达人的盾前倒下。
当有波斯士兵被刺倒后,第二排的斯巴达人就用枪底端的尖锥补刺倒地的敌人。整个方阵缓步推进,地面上落满了敌人残肢与武器。即使有战士因为体力不支或者中箭倒下,后排的战士马上上前补足空位,其他成员也跨过不幸倒地的战友,避免给他增加额外的伤害。
波斯人的第一波攻击被完全地粉碎,而希腊人只损失了2-3个斯巴达战士。波斯国王薛西斯马上派出了由10000名他最为精锐的御林军“不死军”组成的第二波攻势,使得希腊方阵的伤亡日益增多。这时,列奥尼达当机立断,按照之前训练的做法下令佯败。不死军们一路追击,前排的斯巴达老兵却在一瞬间转身,出其不意地杀死了一波冲在最前头的敌人。就这样,斯巴达人成功地造成了不死军前后排的互相拥挤,向后溃退的波斯人正好堵住了后排前进的战友。斯巴达人趁机出击,在交锋中大获全胜。
第二天薛西斯派出了总共50000人对希腊守军进行猛攻,但是照样没有奏效。最后还是通过金钱收买叛徒从牧羊古道迂回,从背后包抄才最终击败了希腊联军。
通过温泉关之战可以看出,希腊人在正面战场以少胜多的原因就是坚强的战斗意志、过硬的军事素养、有利的地形、强大的方阵、优秀的组织和合理的战术等。这些因素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我军都具备。
从地形上看,加勒万河谷地势陡峻狭窄,河水漫延,道路泥泞难行,和温泉关很像,敌军人数太多也不一定能发挥出来,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中,拼的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的就是亮剑精神,而这恰恰是我军的优势。从照片上看,中国士兵佩戴防暴头盔,手持长棍,硬质的肩甲和胸甲,就像是古代战争里的武士,他们人数虽少,但排成了严密的阵容,步步为营,让敌军无懈可击。试想,外军就像是一大群散乱的流氓,人数再多,一遇到由人墙组成的铜墙铁壁,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
更重要的是,我军是一支意志坚定、纪律严明、勇于牺牲的现代军队,无论多么异常残酷的战场环境都能适应,这远不是那些乌合之众能够相比的。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师凭阑听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妈蛋死一万只印度渣子都不及我们英雄一根脚趾头!
如果不是阿三不要脸的搞偷袭,在我们的战士装备齐全的话,阿三会死的更多卑鄙的阿三。
自媒体都是猪鼻子插葱的吗,有人样的出来走两步[呲牙笑]
十几亿人,干架却差人。阿三几百人,增援才几十人。信息出错还是机动能力不足?
西方历史你也信,中国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
垃圾小编已举报!
配个长枪长矛,扎它个透心凉[好生气]
冷兵器想要以少胜多,必须到卷珠帘,让敌人溃退人员践踏己方人员,造成全盘崩溃,兵败如山倒。
阿三想玩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真的死了。[呲牙笑]
我就知道集火,几个人盯着一个先打死再说
把救人的坏毛病改成打人的好习惯。
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用石灰粉
我不管阿三狗死了多少,我们的战士伤一个都不行,灭了印度,为烈士报仇!
虽然赢了,但是还是感觉亏大了
河中散满大的铁棘黎就够了,人是无法过河的,埋地雷更好
4比20当真是一汉抵五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