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前北洋防区的军用电报网络

历史乾坤袋 2024-07-01 20:28:03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以及国内的起义不断,促使清政府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开展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的口号,大规模引进学习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变自身的处境。

其中就引进了电报技术。在电报发明以及应用之前,长途通信主要靠人力以驿送的方式通过一个个驿站将书信送达目的地。

这样的方式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还会耽误事,特别是涉及到军事战争时,由于驿送的速度慢,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有可能延误战机。电报的发明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敷设了一条从海参崴经日本长崎到我国上海的海底电报电缆,这是在中国出现的首条电报线路,但是产权以及经营权都归属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所有。

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是由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于1877年在台湾主持架设的台南至高雄之间的电报线,而在中国内地用于军事通讯的军用电报线是在天津一带地区开始建设。

天津一带地区是扼守北京的军事要地,清政府为了保卫京师在这里花了不少心血,并且天津是洋务运动的重镇所在,电报业在这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应用于军事方面。

1879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其辖区内建设了一条从大沽经过北塘最终连接到天津的军用电报线,这条电报线连接着这些地区的各个海口、炮台、兵营等军事区域,线路长度近一百里,有效地提高了北洋防区军事信息的传播效率。

清政府因为看到了电报的实用性,电报业开始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1880年,李鸿章经朝廷批准架设了从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路,线路从天津沿着京杭运河直至长江以北地区,然后越过长江连接到上海,全线总长三千余里。

此后,清政府又架设了连接着沿海地区苏浙闽粤的电报路线,从北到南将政治中心北京、北洋中枢天津、对外经贸中心上海、南方经济重地广州等地区连接了起来。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省份也跟进发展电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了1888年前后,全国电报业保有电线超一万五千里,其中专属北洋防务的天津、大沽、山海关、营口、旅顺等军事要地的军事通信网络电报线就长达六千五百里。

形成了以北洋中枢天津,海军基地威海卫以及辽东半岛等诸多军事重镇在内的庞大通信网络,大大加快了军事信息的传递速度。

而且在1886年,清政府还开设了通往朝鲜的电报线。电报线从东北奉天经过凤凰城等地,再到朝鲜义州、平壤、汉城,最后延伸到仁川,全长一千九百里。

在国内电报线又从奉天一路直通到北洋大本营天津,因此在甲午战争前后,这条线路在入朝清军与北洋大本营之间的联络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不理想的状况发生,国内的绝大多数电报线路由于常年暴露在野外,有些电线老化严重却没有得到保养维修,在甲午战争期间会出现通信不畅通的情况,给战争中的指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4-07-01 20:45

    兵贵神速!电报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军情的传递。

历史乾坤袋

简介:历史包罗万象,以史为鉴感悟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