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牺牲34年后母亲坦言:宁要平凡的儿子,不要万人景仰的英雄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7-18 15:04:51

1988年3月13日,四川石棉县的海子山上烈火熊熊。狂风卷着火舌,无情地吞噬一切。

此时,海子山通往村子里的公路上,一辆卡车正在疾驰,车厢里坐着一群脸蛋黝黑的学生。其中一个男生看着重新燃起来的山火,义无反顾地跳下车,朝着火海而去。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后来,山西太原竖起了一座雕像,这位少年的名字也传遍大江南北。

赖宁,年仅15岁的革命烈士、救火英雄,是无数名青少年的榜样,浑身都散发着荣光。可是,他的牺牲,却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伤痛。

赖宁走后,他的父母离开了这个伤心地,举家搬迁。

2022年,赖宁的母亲黄和榕再提起儿子,难过地说:“我宁愿他不是个影响几代人的英雄,而是一个平凡的儿子。”

英雄虽好,却抹平不了丧子之痛,这是一个关于守护和遗憾的故事……

深爱着大山的孩子

赖宁出生于石棉县的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父亲赖正纲是水电局的一个小领导,一直很注重培养赖宁的爱国情怀,给赖宁买了《邱少云》《上甘岭》《黄继光》等英雄人物、英雄故事的连环画。

赖宁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年纪再大一些时,赖宁又听到了更多的故事。雷锋的事迹、红军长征途中,在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历史,这些都让他的心变得热辣滚烫。

“我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本领,将来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赖宁在作文中写下远大志向。他知道,自己年纪还小,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读书。

于是,赖宁成为了班级里公认的学霸和“书呆子”。从小学到初中,赖宁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列。别的小孩过生日时,会缠着父母要玩具,但赖宁每一年的生日礼物都是书。

赖正纲去成都出差,问赖宁想要什么时,赖宁依然回答:“书”。

在老师们眼中,书是赖宁生活的第一需要。他看书不拘泥于题材,什么书都看。历史书、人物传记、自然科学……赖宁都来者不拒,阅读范围非常广。

长期浸润在书香中,和智者对话,赖宁的脑瓜子比同龄人都要灵活。他经常语出惊人,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方式和别人都不一样。

赖宁上小学时,老师曾让同学们围绕“我的理想”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大声说出来。

这个年纪的孩子天真又大胆,不是嚷嚷着要当军人老师,就是立志当医生和宇航员。只有赖宁与众不同,他想当一个像李四光那样的地质学家。

老师从教那么多年,还是头一回见要当地质学家的。要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估计连地质学家是什么都说不清楚。那些理想,也大多是说过就忘了。

但是,赖宁和大多数孩子都不一样。他牢牢记住了这个人生目标,并一直坚定地朝着“地质学家”的方向努力。

每到假期,赖宁就会去附近的山上“探险”,采集矿石和动植物标本。他常年穿着朴素的劳动布工作服和旅游鞋,就是为了方便爬山。

在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赖宁深深爱上了脚下的这片土地。生长在林间的一草一木,蜿蜒清澈的流水,聒噪清脆的蝉鸣,甚至是拂过山林的清风,都让他爱怜不已。

这时候的赖宁,已经觉醒了环保意识。和同学们春游时,他根本没时间玩,就盯着同学看,不让他们折树枝、掰竹竿。一旦有同学破坏植被,斯文的赖宁就会脸颊通红,上前制止:“不要折了,大家不要折了!”

春游结束后,赖宁满头大汗地跑来跑去,挨个儿确认临时火灶里的火熄灭了没有。一点点小火星,他都要弄灭。

除了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之外,赖宁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据赖宁的美术老师回忆,赖宁曾画过一幅水彩画,叫《拔河》。画中,一个小朋友钓了一条鱼,其他的鱼见状都游了过来,拽着小鱼不让它被钓走。钓鱼的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喊来小伙伴,双方开始“拔河”……

这幅画看似在说拔河,实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赖宁没有给这幅画安上结局,因为他不知道,这场博弈谁输谁赢。但可以预见的是,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如果再不爱护环境,那么必输无疑。

从这之后,赖宁对环境保护更加上心了。他注意到了大渡河禁渔期内钓竿林立的现状,注意到了人们在山上乱砍滥伐,注意到了漂过大渡河的木材,注意到了葱茏青山中露出来的丑陋黄斑……

他忧心忡忡地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担心大渡河会变成荒漠。”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101万公顷的森林付之一炬。赖宁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焦黑的土地,看着卫星图片上紫红色的烈焰,感觉心像是被放在火焰上炙烤似的,痛苦中夹杂着焦虑。

他意识到,光在日记上发发牢骚是不够的,他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守卫绿色,守卫祖国的森林。

不如,就从森林火灾开始吧。

石棉县是复杂的山地地貌,植被覆盖率高,冬天和春天气候干旱,山风强烈,经常发生森林火灾。以前,救火这事儿都是交给消防员和村里的大人,但赖宁“觉醒”后,和几个小伙伴自觉加入了灭火队伍。

短短一年时间,赖宁就参与了两次救火行动,脸上因此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疤痕。第二次参与救火之后,当地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还送来了表扬信,赞扬他们的勇敢。

1988年3月13日下午,山风再次来袭,一家工厂的信号线在风中难以支撑,左右摇摆,碰到了高压线。

“呲啦”一声,电线短路产生了一簇火花,火花掉到草地上被风一吹,瞬间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

此时,赖宁正在家写作业,突然听到了从门外传来的喇叭声。政府工作人员的语气紧张又急促,正号召全县人民放下手中的事情,赶紧去扑火。

赖宁“唰”一下站起身,脑海里浮现出大兴安岭受灾时的画面。他搁下笔,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朝着火场奔去。

山风猛烈,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海子山森林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一片火海。县城、油库、卫星地面接收站,都处在危险之中!

赖宁一口气跑到火场,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挥动手中的松树枝扑灭火苗。松枝被烧毁了,他就跳起来用脚踩。

风依然呜呜咽咽地刮着,火也丝毫没有熄灭的迹象。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风的推动下,火焰以每秒十米以上的速度蔓延,所过之处一片焦土。

这是石棉县20年都未曾有过的大火。偌大的火场上,时不时窜起二三十米高的火舌,扑面而来的高温灼得空气都变了形。

赖宁站在火墙边,半步也不肯退。他的羽绒服被烧了好几个大洞,手上满是烫出来的燎泡,脸也被划伤了,血色裹着黑色的烟灰,看着尤其狼狈。

他忍住疼痛,和其他英勇的扑火者一起,顺着火浪一路扑打。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火势暂时得到了遏制。

县防火指挥部见天快黑了,便让扑火队伍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们都回家,青壮年则留在火场,继续扑火。

赖宁一点也不想回去,最后是被汽车司机强拉着上了车。

车上是一群中学生,很多都是赖宁的同学,其中还有赖宁最要好的两个小伙伴,分别叫王海和周玮。

在火场上重逢,三个人都很高兴,叽叽喳喳地讨论起了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再向虎山行》。

“今天是星期天,恰好可以看,但是为了灭火,看不成了,真可惜呀!”一个同学看着不远处的火光,语气惆怅。

赖宁听了,笑着龇出一口大白牙;“看不成《再向虎山行》,我们就再向火山行嘛!”

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他们不知道的是,赖宁用生命,践行了这句戏言……

在火光中走向永生

1988年3月13日晚上七点,赖宁家灯火通明,饭桌上摆满了饭菜。这些菜从出锅到摆上桌已经过去了很久,一丝热气都没了,却没一个人动筷子。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将双手背在身后,站在门口焦急地踱步,时不时望向海子山的方向,期待着视线尽头能出现儿子的身影。

赖宁的妈妈黄和榕体弱多病,躺在床上一脸忧色。她翻着赖宁小时候的照片,喃喃自语:“宁儿,你在哪里呀?”

令人窒息的沉默中,赖宁的外婆唉声叹气,默默地将赖宁来不及收拾的课本和作业本放进书包,然后望着窗外出神。

突然,黄和榕惊叫起来,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声音颤抖:“宁儿被火包围了!”

霎时,家里乱成一团,赖宁的长辈全都悬着心,不详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另一边,从海子山火场撤下来的赖宁,并不知道母亲已经感应到了他的结局。此时,天已经黑了,山风愈加猛烈,本来显出颓势的山火在风的助力下重燃,且越烧越猛。

树木燃烧发出响亮的“哔啵”声,草木灰漫天飞舞。看着这副景象,赖宁眉头紧锁。片刻后,他下定决心,大喊道:“我要下车!我要下车!”

说完,也不等汽车停下,径自跳了下去,王海和周玮紧随其后。三个学生用力挥舞着手中的松枝,不停地扑打窜起来的火苗。

夜渐深,山间的狂风就像一只巨兽,肆意怒吼。火焰随着风势而动,一会儿贴着低矮草丛匍匐前进,一会儿窜上几米高的树梢,把树木烧成一棵棵“火炬”。

“哗啦”,又一阵风吹过来,火势瞬间改变方向,朝着赖宁等人扑来!

王海躲闪不及,被火烧到了头部,疼得他在地上打滚。

从下午到现在,赖宁、王海和周玮粒米未进,只喝了几口水,已经精疲力竭。周玮大口喘着气,四处看了看,发现他们已经快被大火包围。

再不出去,就晚了!无奈之下,周玮拎起地上的王海,用力扑打出一个缺口,两人搀扶着逃到了大路上。

劫后余生,王海和周玮惊魂未定。也就是在这时,他们惊觉,已经好久没听到赖宁的声音了。

王海和周玮害怕得脸色发白,不停地呼唤着赖宁的名字。附近的消防员和村民们得知赖宁失踪,也加入了找人的队伍中。然而,一个晚上过去了,赖宁杳无音讯。

黄和榕得知儿子失踪,哭得眼睛都肿了。她不敢去想那个最坏的可能性,只是不停地在心中祈祷,希望神佛保佑,让她的宁儿平安归来。

诸天神佛没有收到黄和榕的祈愿。14日上午九点,赖宁的遗体在海子山南坡被发现。他一手抱着烧焦的树干,一手保持着向上攀援的姿势,和周围披上黑纱的山林融为一体。

年仅15岁的赖宁牺牲了。他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养育他的热土。

赖宁牺牲两个月后,中国共青团和国家教委授予赖宁一系列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青少年向赖宁学习。紧接着,赖宁的事迹传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救火英雄,数不清的赞誉朝着赖家汹涌而来。

可惜,这些荣誉和赞誉,并不能抵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

赖宁走后的第三年,赖正纲带着妻子、女儿和母亲搬离了石棉县。

只要待在这里一天,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想起在山上肆意奔跑的赖宁,想起撒娇着说要买书的赖宁,想起认真写作业的赖宁……这些回忆就像是刀片,凌迟着他们千疮百孔的心。

2001年,赖正纲退休了。除了给儿子迁坟,以及旅游路过石棉县之外,他和妻子都没有再回老家。

退休后的生活平静而普通。老两口低调地生活着,从不向周围邻居透露他们是赖宁的父母,只有在国家和政府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站出来配合。

为此,黄和榕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多次应邀参加赖宁事迹巡讲。

每巡讲一次,这位母亲的伤疤就被揭开一次,但下一次有人邀请她时,她依然会去。因为她知道,国家和人民,都需要赖宁精神。

2006年,黄和榕的外孙女出生。她长相清秀,一双大眼明亮有神,眉眼间依稀能看到赖宁的影子。

每当看着外孙女的时候,黄和榕都会想起儿子鲜活明媚的笑脸。她神色恍惚,惋惜地说:“如果赖宁还活着,他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外孙女五岁的时候,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解构赖宁”的歪风邪气。赖宁的名字和邱少云放在一起,被不怀好意的公知污蔑、辱骂。

在这些人的抹黑下,赖宁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赖宁这个人,更别说他的事迹了。

面对这些非议,黄和榕连辩解的力气都没有。她双眼含泪地说:“我宁愿他不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英雄,而是一个平凡的儿子。”

是啊,在妈妈眼中,孩子能否成为被千万人歌颂的英雄并不重要,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也不重要,她们想要的,只是孩子平安长大。所谓的英雄光环,和孩子的生命相比,不值一提。

可是,即便对这个道理心知肚明,一些人还是不顾生者的心情,高高在上地往赖宁身上泼脏水。他们把赖宁打成反面人物,还说赖宁的事迹是刻意编造的。

如今,虽然赖宁已经洗去了大部分污名,但仍然有人对他心存质疑,认为他救火的行为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符合。

这种质疑,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国家提倡青少年学习赖宁,并不是学习赖宁的救火行为,而是学习他的精神。

别的不说,赖宁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积极探索,赖宁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除此之外,他先进的环保理念,在成年人身上都非常稀缺。

爱学习,爱家乡,爱祖国,爱地球,这样一位好少年,难道不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吗?

至于那些抹黑赖宁的人,是什么成分就不用多说了吧。这样的招数,我们在其他民族英雄的身上也见过,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逃不掉被“解构”的命运。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坐标,英雄的精神是照亮国家前行的火炬。当英雄被“解构”,当英雄的故事被“去神圣化”,当民族精神被有心之人一步步瓦解,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们只能抱怨没有信仰,没有信念,然后迷失在物质诱惑中,逐渐发烂发臭。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面前多一些清醒和理智,在英雄面前多一些尊崇和敬重。毕竟,人民需要英雄,国家也需要英雄。

信息参考:1.中华英雄故事-赖宁

2.少先队的光荣道路-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赖宁

3.人物集-赖宁简介

1 阅读:2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