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胆英雄1人歼敌165人!上甘岭战役中鲜为人知的生死240分钟

任真聊历史 2025-04-08 17:47:10

1952年11月1日凌晨4时,上甘岭597.9高地的坑道内,21岁的高良伦正往军用水壶里灌着掺了炒面的凉水。坑道顶部不断震落的土渣掉进壶里,他晃了晃水壶,仰头将浑浊的液体一饮而尽。这是他们连队接防阵地的第17个小时,坑道外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突然变得密集——美军新一轮进攻开始了。

"准备战斗!"连长张炳恒沙哑的吼声在坑道内炸响。高良伦抓起两枚加重手榴弹别在腰间,跟着战友刘建华钻进被炸塌半边的交通壕。借着照明弹的冷光望去,二十多个美军正沿着6号阵地东北侧的山棱线匍匐逼近,钢盔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

"打!"随着张连长一声令下,十几枚手榴弹划出抛物线。高良伦扯开引信时特意在掌心多捂了两秒,看着黑点在空中翻滚着坠入敌群。剧烈的爆炸声中,他分明听见金属破片切入肉体的闷响。硝烟未散,第二批美军又在坦克掩护下扑来,M48"巴顿"坦克的90毫米炮将阵地前的巨石轰成齑粉。

"我去端了那铁王八!"刘建华抱着爆破筒刚要跃出战壕,突然被高良伦拽住腰带:"右边三十米有个弹坑,我掩护!"两人在机枪扫射的间隙翻滚跃进,刘建华的爆破筒准确塞入坦克履带时,高良伦用冲锋枪点射放倒了三个试图包抄的美军步兵。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坦克化作燃烧的火球,但刘建华再也没能回到战壕——他的左胸被弹片撕开碗口大的伤口。

战至正午,1连仅剩7人还能战斗。高良伦的棉军装被弹片划开十几道口子,左耳淌下的血在脖颈处凝成暗红的冰碴。当他第三次从弹药箱里摸出手榴弹时,发现箱底只剩三枚苏制RGD-33和两根爆破筒。这时观察员王学礼突然大喊:"两点钟方向,敌指挥所!"

八十米外,五名美军军官正围着无线电设备指手画脚,旁边架着两挺M1919重机枪。高良伦吐掉嘴里的土渣,把爆破筒绑在腰间,将最后三枚手榴弹的拉环串在一起。他沿着被炸塌的交通壕迂回接近,在距离目标二十米处猛然跃起,三枚手榴弹在空中划出完美的散射轨迹。

爆炸的气浪掀翻了无线电天线,高良伦趁机突入敌群。他抡起爆破筒砸碎了一个美军下士的颅骨,反手拽开引信将爆破筒掷向重机枪阵地。剧烈的震荡波将他掀飞三米多远,右腿传来钻心的刺痛——块弹片深深楔入大腿肌肉。但此刻他顾不得包扎,抄起地上的M1卡宾枪连续点射,将三个仓皇逃窜的美军撂倒在雪地里。

夕阳西沉时,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和腹部中弹的王学礼。两人收集了阵亡战友的武器,在主要通道布下十余个诡雷。当夜美军发动了最疯狂的反扑,照明弹将夜空照得亮如白昼。高良伦独创的"移动狙击"战术让敌军吃尽苦头:他在各个射击位之间快速转移,用苏制莫辛-纳甘步枪实施冷枪狙杀,又把美式"巴祖卡"火箭筒架在石缝间直射敌集群。

11月2日黎明,增援部队赶到时,看见的是这样震撼的场景:在不足三十平米的阵地上,散落着165具敌军尸体、7挺扭曲的重机枪和3门迫击炮残骸。浑身是血的高良伦正用刺刀撬开最后一个罐头,他守护的军旗依然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卫生员要抬他下去时,这个四川籍战士却执拗地摇头:"我的任务还没完......"

战后统计显示,在27小时的惨烈战斗中,高良伦带领的战斗小组先后击退美军11次冲锋,个人歼敌165人,创造志愿军单兵歼敌纪录。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其"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英雄晚年隐居于重庆某军休所,直到1996年病逝,床头始终摆着战友刘建华的半块身份牌。

2021年9月,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铁血铸忠魂"特展,高良伦的立功证书与那面布满弹孔的军旗并列陈列。讲解员每次讲到这里都会稍作停顿,因为玻璃展柜前总能看到湿润的水痕——那是年轻观众不自觉落下的热泪……

0 阅读:30
任真聊历史

任真聊历史

60年一个甲子,他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