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五月六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5-07 04:52:16

《历史上的今天》5月6日

1951年5月6日 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史沫特莱隆重举行追悼会

在八宝山烈士公墓陵园西侧,竖立着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字: "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史沫特莱1890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北部的一个贫农家庭。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青年时曾在美国《纽约呼声报》工作。

尽管在来之前,史沫特莱已经做好了一定的精神准备,可是在亲眼目睹了惨不忍睹的社会黑暗现状后,初次踏上中国土地的史沫特莱在精神上仍受到了不可思议的震撼和冲击。从这时开始,她就产生了用自己的声音和写作为中国贫苦人民及其革命来呐喊支持的愿望。

1928年底,她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在中国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与解放区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了十二年。

曾协助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并为外国报刊撰写关于中国革命的报道。 1937年到延安,访问中共领导人。 抗战爆发后动员组织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1938年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身份,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各地,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地通讯,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史沫特莱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为中美人民的友谊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40年,史沫特莱因健康原因离开解放区,去香港休养。不久她返回美国,从事关于中国的写作,“讲演和辩论,并为中国人民募集救灾捐款。

史沫特莱著有《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 、《中国反攻了》、《中国的战歌》等著作,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写完记述朱德同志生平事迹的书《伟大的道路》。

1950年5月6日,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史沫特莱因为胃部手术的影响、肺炎和急性心力衰竭而突然离世。通过她去世前留给朋友的信件与嘱托,我们能够发现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依然惦记的是中国的革命事业。

正是这种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至死不渝的忠诚和信仰,每当我们读到史沫特莱关于中国的著作,翻阅那一页页关于史沫特莱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我们的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她常常被引用的一段对自己的总结:“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在那儿,我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片土地上了……” (了解史沫特莱更多生平信息可参考《史沫特莱传》,遵照她的遗嘱,骨灰埋在中国,遗物全部赠给朱德同志。

1951年2月12日,史沫特莱的骨灰和遗物运抵北京,同年5月6日,即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北京隆重进行追悼会,由茅盾致悼词,丁玲报告史氏的生平,肖华、康克清、老舍等也讲了话,追悼会后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