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实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这也就所以他写诗的风格多是忧国忧民,其实这与他的亲身经历脱不开干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的时期,他没有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也没有“力士脱靴”,“贵妃斟酒”的天大荣宠与魄力。他有的只有郁郁不得志和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
有人觉得这些诗人多是无病呻吟,整日不干活,瞎琢磨。要不然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呢?
这话说得,就差报杜甫身份证号了,因为杜甫儿子就是饿死的。
后世很多人评判他说,就算去种地,也能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把,咋能把孩子活活饿死呢?
其实,那时候写诗,也就能赢点名气,运气好被朝廷赏识,会赚点儿小钱,但大多数诗人都没办法靠写诗填饱肚子的。
同时,杜甫儿子会饿死,和当时的社会动荡脱不开关系。
杜甫当时是有官职的,他领了俸禄以后赶忙回家,可回去后才知道,小儿子由于多日未进食,已经去世了。
在当时内战爆发的情况下,当官的俸禄很少准时发放。你想想,在那个年代唐玄宗都挨过饿,更何况一个小孩子呢?
也正是那个时期,儿子的愕然离世以及安史之乱的暴虐下。他写下了讽刺意味极强的一首诗。
《赠花卿》,这里的花卿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而且还是一个男人的名字,这个男人名叫花敬定,他是唐朝的一名武将。
那么为什么杜甫会赠送他一首诗呢?难道是仰慕他的才华?其实不然。
唐代玄宗的末年到代宗的初年,唐朝的大将安禄山与大将史思明背叛了朝廷而发动了内战,这次内战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它的爆发也代表着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
在这次内战使唐朝的人口丧失严重,强大的国力也因此而锐减。此时杜甫正值壮年,可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他只能寄情于诗句中。
他希望能有人站出来结束这场内战,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个人就是武将花敬定。
在这场战役中,花敬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不俗的战绩。在平定叛乱的几次大战中花敬定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往往在劣势中也能出奇制胜。
花敬定让朝廷以及苦难中的人们都看到了希望,所以朝廷对他也寄予了厚望,提拔他成为了将军,杜甫更是以为这将是一名名垂千古的大将军了。
可任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屡建奇功的时刻,他竟然带领士兵占领了一座城池,他纵容自己的手下烧杀抢掠,欺辱百姓。更是派遣重兵把守城门,做起了土皇帝。
花敬定甚至僭用天子的音乐,日日笙歌。这让朝廷与人们都大吃一惊,滔天的功劳就这样白白放弃了。
于是杜甫写了一首诗委婉地讽刺他。
前两句是“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单单看这两句没什么特别之处,它只是描绘出成都的音乐比较繁盛,美妙悠扬的乐曲回荡,好像要飘入云中一样。
后两句更是常被人们引用,用于夸赞之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后两句说到此种音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在人间又有谁能听到几次呢?
其实这两句并不是夸赞音乐有多么的婉转动听,而是在讽刺花敬定整日饮酒作乐,有能力平定叛乱却居功自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更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这也导致花敬定最终悲惨的结局。不得不说古人骂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堪称一绝啊。
杜甫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讽刺了花敬定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的兴衰和社会的动荡。他用他的文字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社会不公的担忧,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历史遗产。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对时局的尖锐批评和深刻的反思。
从中也不难看出古代诗人常常用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时局的关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与挣扎。他们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社会和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
福建墨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楼盘千万亩,大庇天下寒士不受苦。
吴名士
有什么鸟用?
退出江湖 回复 12-02 19:57
对你来说是不是天下的文章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