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花插满世界的时候,人类开始批量生产灵魂。短视频里每滴眼泪都有编号,真人秀嘉宾的叹息声被剪辑成罐头笑声,AI伴侣的早安问候比枕边人更懂情绪卡点。我们正把肉身拆解成可复制的模块,像组装宜家家具那样拼装人生。
情绪工程学早已攻克荷尔蒙的秘密。直播间里三秒必现的愤怒峰值,综艺节目里精确到帧的感动阈值,连寺庙敲钟声都经过脑电波共振算法校准。当多巴胺分泌曲线能被预制菜式地端上餐桌,颅内高潮便成了外卖软件里的常驻选项。
更精妙的是人格预制车间。大模型吞下八十亿种性格碎片,吐出定制化灵魂标本——既能扮演苏格拉底与你辩论存在主义,又能化身浪子背诵第一千零一封电子情书。这些硅基幽灵比人类更擅长扮演人类,毕竟真实血肉总会溢出剧本设定的边界。

婚恋产业链将生物本能锻造成标准件。从《非诚勿扰》的速配公式到离婚综艺的冲突模板,心动与决裂皆可拆解为十二道工序。当情感咨询师用Excel表格量化七年之痒,亲密关系便成了可预测磨损周期的机械设备。
但肉身终究会背叛算法。深夜独自舔舐伤口的咸腥,醉酒后脱口而出的诗性谵妄,暴雨中突然想亲吻陌生人的荒诞冲动——这些未被编码的分泌物,才是生命真正的防伪标识。鼻腔记得栀子花开时混着尾气的特殊香气,皮肤能分辨三十八度体温与三十八度气温的微妙差异,这些传感器永远无法被数据化。
工业齿轮碾碎所有意外性之际,野草总在混凝土裂缝里暴长。或许我们该珍惜那些程序崩溃的瞬间:当预设话术突然失效,当情感模型意外死机,当精心设计的人生剧本被一杯泼洒的咖啡染成抽象画——此刻跳动的,才是活着的心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