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调整后的《孙子兵法》,参照林彪的读书方法,笔者对各篇研究的问题和主旨思想进行了概括:
1.《计篇》。此篇主要阐述的问题是,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全篇的主旨思想:兵者,国之大事。多算胜,少算不胜。故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性(七情)。以此知胜负。(故)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造势之法):诡道,攻其无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军事很重要,国家要经常进行战争筹划。要根据敌我双方的“五事”“七情”对战争胜负进行预判。在预判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态势以帮助实现战争目的。所谓态势,就是为了利己而采取各种应变措施。具体方法:先通过“诡道”创造一个有利态势,然后出其不意攻击。
2.《作战篇》。这篇主要阐述战争物资保障和速战速决的问题。主旨思想就是:用兵,日费千金。故兵贵胜,不贵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翻成白话文就是:战争消耗很大,要力争速战速决,通过取用于敌、以战养战,在胜利中增强己方部队实力。
3.《谋攻篇》。此篇主要阐述与敌进行全面竞争,重点是筹划以战取胜的策略问题。主旨思想是:用兵之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必以全争于天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翻成白话文:赢得国家间的竞争,百战百胜不是最好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途径。
所以要与敌进行“全争”(也就是谋攻),即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类样式全上;而且在对战敌人时,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从而实现战争消耗少而获取利益多的目的。要达成百战百胜,就要知彼知己。
4.《形篇》。此篇主要阐述敌我之间战争实力对比决定了攻防选择和战争胜负的问题。主旨思想是: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修道而保法,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成白话文:善战者,先使自己不可被战胜,等待敌人可被战胜之时。(为了使自己不可战胜),因此要修明政治,严明法纪,并根据国土面积发展生产,积蓄战争力量,形成对敌“以镒称铢”的兵力优势,这就是“形”。所以说,善战者能创造不可胜,但不能使敌必可被战胜。使自己不可被战胜,就要组织好防御;要战胜敌人,就要实施进攻。敌力量有余,我就守;敌力量不足,我就攻。总的来讲,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5.《势篇》。此篇主要阐述了战场上有利态势的问题。主旨思想是: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战势不过奇正。以正合,以奇胜。三军毕受敌而无败,奇正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为造势,就要动敌。)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斗乱而不可乱。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译成白话文:善战者,注重以势胜敌而不强求某个人。战势由奇兵和正兵构成,以正兵合敌,以奇兵胜敌。三军与敌交战而不败的关键就在于运用好奇兵与正兵。奇正相生,奇正变化无穷无尽。(为了创造战势,就要调动敌人,)要示乱、示怯、示弱以欺骗敌人,以小利引诱敌人。而示乱、示怯、示弱于敌都源于己治、己勇、己强。所以在纷乱战斗中部队不会乱,部署周密而不会败。这样所创造的态势就险如彍弩,节短如发机。整个部队的战势,就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