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弗道恩
编辑|林画
1987年四月,大批印度军队忽然越过中印边境的哈东山脊,进入属于我国领土的克节朗地区。
同时,印度东北边境的地区军队和空军基地开始进入警备状态,多达五个战斗机中队的印度轰炸机开始慢慢前往边境地区进行部署,对外宣称为“有限战争的模拟演习”。
所谓的演习过程中,平均每天印度出动至少五百架飞机,模拟对中国西藏军区军事基地进行“空袭”,计划在七十二小时以内取得制空权。
显然,此举无疑是对我国的巨大挑衅。
很快,印度军队在克节朗地区的阵地进行大集合,印度军方内部甚至已经下达了发动全面作战的命令,计划用一个师的兵力清除在桑德洛河地区的中国士兵。
两个亚洲大国即将开火之际,印度内部却在最后一分钟撤销了此次全面作战的进攻命令。
嚣张跋扈的印度军队为何在开战前一分钟撤销命令?我国对于印度的挑衅又是怎样表态的?
摩擦不断的中印边境
关于1987年的这场中印边境危机,我们就不得不提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了,更不得不提中印摩擦背后的原因。
印度虽是亚洲大国,但近代时期一直处在英国的殖民控制之下,直到1947年独立,1950年成功建国,和1949年成立的我国可谓是鼓舞了无数曾受压迫的国家。
五十年代初期,印度和我国其实有着非常不错的外交关系。
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作为甘地的接班人,刚上台时对于我国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1995年万隆会议举办前,尼赫鲁就明确表示非常期待中国参加会议。
此后不久周总理又亲自前往印度访问,和尼赫鲁举行了亲切的会谈,双方更是十分和睦,中印两国给外界展示出友好外交的形象。
(尼赫鲁)
然而,印度对我国的友好只是短暂的,表面的。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进军西藏,即将完成解放任务的时候,印度却不合时宜地站了出来。
彼时党中央代表正准备和西藏当地代表进行谈判,印度却表示希望双方在印度国内地界进行谈判,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提议,因为解放西藏实际上只是我国的内务。
印度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极其不利于中印友好的建议:印度欢迎西藏的达赖喇嘛前来。
显然,印度这番举动正在干扰我国内政,意欲蚕食我国西藏地区的领土。
印度的这个举动不可谓不反常,但其中其实也是有迹可循。当时我国正在聚焦于朝鲜战争,在印度看来,我国或许无暇顾及西藏方面的事宜。
而且,我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线,其实非常模糊。
一直以来,中印边境其实没有得到精确的划分,因此,当时印度就拿出了一条所谓“麦克马洪”分界线来胡搅蛮缠。
所谓麦克马洪分界线,是当年英国殖民印度时,一位名叫麦克马洪的英国人擅自为中印划分的界限,可哪怕是当政的国民政府,也从未承认过这条边线。
面对印度的突然发难,我国一开始其实是秉承着寻求和平方式解决的态度的,毕竟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
再者,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时,我国的国内情况其实也是不容乐观的。
我国的屡次忍让反倒成为了印度嚣张跋扈的资本,1962年,印度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在属于我国领土的地界里建立了几十处哨所。
同年七月,时任我国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在记者发布会上大怒:中国的权益正在受损,中国是受害者。
九月,印度军方集结了大约两万士兵,开始大批越过麦克马洪线,开始向我国领土区域发动了进攻。
陈毅,周总理纷纷前往中南海请示毛主席,党中央也立马召开了相关会议。
(毛主席)
会议上,毛主席表示:中国领土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就连小学课本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印度既然想和我们打,那我们就打!
这次作战,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亲自挂帅,主席询问他是否有信心,张国华坚定地点了点头:主席放心,这场仗我们一定胜利!
战斗爆发后,张国华仔细研究了边区地图,同时观察印度军队的战线排布,很快找到其弱点,首战便将印度军队所谓的王牌部队第七旅歼灭。
印度士兵们在遭到打击后,大量士兵出逃,张国华本人也惊讶于印度军队溃败得如此之快。
即便如此,印度仍旧在美国的暗地资助下再次派出三万部队继续第二阶段的作战,解放军战士们再次火速反击,印度军队又一次大败。
此次战斗我军阵亡七百余人,印军阵亡五千多人,被俘四千多人,我军大获全胜。如此大好局势下,我国主动求和,部队后撤二十公里,最终双方完成和谈,此次战斗就此落幕。
(张国华)
这次作战,印军遭遇惨败,战后也撤出了之前所占领的地区,回到了麦克马洪线以内,美国方面更是评价此次战斗后的印度:看到了民族士气的瓦解。
我国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寻求和平相处,更是展现了大国风范。
这场战斗后,印度方面老实了一段时间,但也仅仅是一段时间而已。
事实上,我国在战斗中获胜并后撤二十公里后,印度在1963年又再次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距离我国边防点一千米后不敢再往前。
此后印度和我国便基本维持这个形式,我国甚至在之后一度停止在该地区的巡逻,本以为双方就会这样相安无事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1986年末,印度开始派遣士兵进入1962年曾占领过的地方,1987年,印度调遣三个步兵师迈过麦克马洪线,部署十二个师在附近。
我国也迅速做出相应回应,这股浓厚的硝烟味,让全世界都认为,继1962年以后,中印将再度开战。
骑虎难下的印度
对于印度的这番行为,其实是和当时的政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
自1963年之后,印度其实基本上不再有对中印边境的小动作,七十年代时期更是秉承着纵深防御的战略思想,注重防御而不敢主动出击,毕竟1962年那次失利让印度不敢再轻视。
进入八十年代后,印度总理由英迪拉甘地接任,这个英迪拉不是普通人,她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亲生女儿。
显然,英迪拉继承了父亲的那股激进风格,认为印度“要么是世界大国,要么自生自灭”,开始重拾尼赫鲁的“前进政策”。
1981年,印度便开始打着保卫达旺地区的口号,陆续开始潜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到1983年夏天,印度已经规律性地派遣部队越过边界进行巡逻和侦察。
1985年,印度士兵更是深入到了我国西藏地区的旺东地带,设立了季节性据点,该哨所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
一年后,我国军民发现了印度无耻的越界行为,西藏军区的士兵们翻山越岭后组织防御体系,中印两军在仅七米的距离下形成了对峙。
很快,印度开始在国际舆论上发难,指责中国士兵进入了印度国土,可哪怕是根据那条没有被官方承认的麦克马洪线,也是印度越界。
双方也开始在外交上进行会谈,但始终没能取得有效进展。
我国本打算继续寻求和解,可印度方面却蛮不讲理地将占领的我国领土擅自命名为“阿鲁纳恰尔邦”,对于这一行为,我国给予了严厉指责。
次年二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更是亲自出席了该邦成立的仪式,并发表讲话,印度的种种无礼态度,让我国不再沉默。
针对印度的越界行为,我国政府在1987年一月五日正式下达代号为“874”演习的命令,让成都军区组织西藏边防军在相应地区进行设点。
此次行动由廖锡龙挂帅,陶伯钧进行协助。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战士们完成了七个大工程的修建任务,各种工事被迅速构筑。
同年五月,士兵们开始在克节朗地区进行演习,一大队歼击机进驻西藏,开展大规模空运,这一系列的行动也向外界表明了我国的决心。
“874”演习也是自从1962年那次自卫反击战争后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近八千人参加演习,给印度和外界极大震撼。
中印双方的军事活动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态势,就在外界都以为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印度却在最后一分钟叫停了全面作战的命令。
我国一向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印度方面没有动手的意思,那我国自然也不可能贸然开战,那么问题来了,气焰嚣张的印度为何在最后一刻“怂了”呢?
印度停止开战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印度发动边界危机的原因中寻找。
印度敢于在1962年遭遇惨败后再次卷土重来,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印度政府在英迪拉领导下重拾“前进政策”外,军事实力的增强也是印度的自信来源。
作为亚洲大国,印度在美国等国家的帮助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军事实力也有着飞速进展,其实力不容小觑。
(英迪拉甘地)
1962年败于我国后,印度在1965年对邻国巴基斯坦发动了印巴战争,此战已经显示了印度进步的军事实力。
六年后,印度再次与巴基斯坦交战,此战印度大获全胜,再次证明了印度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小。
因此,印度有了极大的军事自信,自然敢于挑衅中国。但是,中国在军演中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同样出乎印度的意料。
除了“874”军演外,“恰巧”在六月五日,我国于罗布泊进行了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一次核试验。
权衡双方部队,印度方面显然不可能在看到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后还敢贸然开战。
(罗布泊)
除去军事实力外,印度领导人也成为了主导局面走势的关键人物。
之前提到,在英迪拉的带领下,印度在外交方面展现出十分强硬的态度,不过在1984年,英迪拉遇刺身亡,接任的总理则是拉吉夫,英迪拉的长子。
拉吉夫一开始继承了母亲的强硬态度,没有停止对中印边境的渗透,作为印度一把手,印度士兵们攻占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的命令,显然是要经过拉吉夫之口的。
事态逐渐严重后,拉吉夫开始意识到一旦开战对于印度来说必然是弊大于利,因此拉吉夫公开表示一定会寻求和平方式解决边境冲突,拉吉夫的态度决定了印度最终停止开战的选择。
中国的军事实力,印度总理拉吉夫的态度,这两者极大影响了印度的最终决定,但印度总理拉吉夫明确表示希望和平解决后,印度军队却坚决传达强硬态度,这显然是有些矛盾的。
事实上,此次事件从印度军队的强势越过边线,到全面作战的准备,再到突然停止,印度政府和印度军方的态度是十分割裂的。
(拉吉夫甘地)
事实也确实如此,印度军队其实脱胎于英属印度的部队,虽然士兵们还是印度人,但却不是百分百受到印度政府的控制,印度独立以来印度军政的矛盾也一直存在。
尼赫鲁任职后便早早着手于印度军队制度的改革,但在1962年印度遭遇惨败后,印度军方普遍将责任归咎于印度政府文官对于军队的干涉和政策的错误。
1965年印巴战争,印度军队有一定的独立性,此战虽没有取得明显胜利,但比起三年前的惨败显然是要好看得多。
1971年又一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印度军方更是借着这次战斗证明了没有印度政府的过多干涉,印度军队能够取得胜利这一结论。
再者,八十年代拉吉夫上台后,其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因此受到国内公众舆论的干扰,此时军方鹰派代表站出来为拉吉夫“出谋划策”,试图加剧边界危机转移国内政治矛盾。
(印度军队)
中印爆发边境危机时,印度国内外交秘书文卡特斯瓦兰以及大多数外交官均是建议减少对中国不必要的挑衅,但拉吉夫偏偏听信了军方,这才导致了双方矛盾逐渐升温。
后来,拉吉夫意识到战争的后果,在危机最高峰时寻求和解,遂让政府命令军方开始后撤,但军方却不愿意接受撤军的建议。
同年六月份,印度军方代表,国防部部长潘特更是在拉吉夫已经发表希望寻求和平解决的讲话后,公开表示“印度不会放弃一寸土地,随时准备应对中国军队的挑战”。
但拉吉夫始终是印度最高权力者,及时叫停了军方的危险行径,在七月份和中国方面举行了会谈,印度军队也开始陆续撤退。
军事实力的变化,印度总理拉吉夫的态度以及印度军政的分歧,既导致了中印边境摩擦的高危化,也导致了最后一刻撤销全面作战计划。
(西藏边防官兵)
危机过后
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在以会谈的方式得到和平解决之后,中印双方再次在边界上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双方虽然仍有哨所进行对峙,但显然不会再轻易爆发冲突。
毕竟,六月份的那次核试验已经震惊了大部分印度军方将领,印度军方首脑也认为“只有印度拥有核威慑时,才能继续对中国保持慑止姿态”。
这次事件之后,也侧面加快了印度的核武器研究,1998年印度连续五次进行核试验,向外界公开表明自己拥有了核武器。
对于我国而言,虽然在这次冲突中依然有着更优的军事实力,但印度表现出来的潜力和野心已经不容小觑。
我国大力发展和印度邻国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时至今日已成为“巴铁”,同样和尼泊尔持续外交,如今在尼泊尔境内有一支名为“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的万人部队。
对于中印两国来说,双方都是亚洲大国,爆发战争的后果绝对是弊大于利,因此改善外交关系,寻求合作才是最优解。
1988年十二月,拉吉夫抵达中国正式访华,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印度总理;1993年中印政府签订了《中印边境协议》,为缓和中印边境危机取得了有效进展。
总体来说,自1987年之后,中印边境基本上得以和平安宁,不再爆发大面积冲突,维持在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局面当中。
然而,印度国内极端势力一直在滋长,1999年发生了长达八十二天的“东章对峙”,2013年又发生了“帐篷对峙”,2014年更是发生了千人规模的对峙。
显然,为了应对未来的潜在风险,我国一定要保持谨慎,寻求和平的同时,也要做好军事准备,保障边境安全。
结语
印度在即将和中国爆发全面作战之时,突然撤销命令,其一是认识到中印双方的军事实力仍有差距,其二是印度军方受到了印度政府的及时控制,其三是中国展现出的大国风范,多次寻求和平解决。
此次事件应当被我们铭记,更应当被我们谨记,以此为鉴,在发展和平的基础上,一定要增强自身军事实力,以便在未来更好地保障边区,保护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