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国轻工业部有八大直属院校,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外,其他6所都是以“轻工业”来命名,相对还是比较齐整的。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有郑州轻工业大学仍然保持着“轻工业”的名号,其他的要么被合并,要么选择更名,反正都丢掉了“轻工业”的传统。那么为什么郑州轻工业大学要保持“特色”呢?
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前身郑州轻工业学院,实际上是“八大轻院”中成立最晚的小老弟。成立最早的是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然后1958年5所轻工业学院纷纷成立,分别布局北京,无锡,天津,大连和景德镇。当时虽然学校不少,但是西南大区,西北大区和中南大区并没有布局,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来到西安成立西北轻工业学院,算是补上了西北大区的空缺。西南大区由于交通不便,主要是以三线建设的重工业为主,设立轻工业类院校的重要性没有凸显,因此自始至终没有布局。而交通便利的中南大区,没有轻工业类院校,自然要补缺。
1975年7月19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轻工业局[予革轻人字(75)29号]向河南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并省委请示在郑州轻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一所规模在1500人左右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当时计划设置10个专业,每个专业定额50人,总计500个名额。由于是3年的学制,所以3年后自然就达到1500人的规模了。当年10月份向国家轻工业部请示,希望在郑州轻工业学校,郑州纺织工业学校和郑州纺织机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面向中南五省招生,并计划1976年夏天进行招生,整个筹建计划进行了小幅度的修改。
但是从专业设置和3年的学制来看来看,这基本上是专科院校的设置,并非是本科院校。另外对于郑州筹办轻工业类的院校,作为主管部门的轻工业部自然是大力支持,总算能够填补中南大区的空白了,也是一件好事。河南省也觉得投资有轻工业部投资,自己只需要做到配合工作就行了,筹建难度不大,也原则上同意这件事情。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决定恢复中断了10余年的高考制度,而此消息向社会最终公布的时间点是在10月份,当年冬天有570余万人参加了这次高考。作为轻工业部当然是早就得到了消息,是以内参的形式,因此轻工业部在9月16日向郑州轻工业学院筹建处表示:普通班学制适当延长,每年招生人数不少于600人,在校生规模调整为2400余人。其实通过简单的数学可以计算得知,这其实就是由3年制的学制调整为4年制的学制,由专科调整为本科。
这一指示精神大大鼓舞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筹建处,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1个是学校的校址问题,第2个是合并基础问题。
1974年河南农学院下放许昌之后,在郑州文化路遗留下来的河南农学院实验农场有千余亩地,位于河南中医学院西北侧,最终经过争取,这块土地成为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建校选址。不过这块土地没有全部拿下,最终只拿下了其中的几百亩。
至于合并基础问题,最初上面的意思是希望以河南轻工机电学校为基础,另外再加上纺织工业学校和纺织机电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筹建郑州轻工业学院。不过1978年1月1日,轻工业部分为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因此筹建基础发生了变化。最终郑州轻工业学院在1979年开始招收了首批本科生,而设想中的“郑州纺织工学院”在1980年以郑州纺织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名义开始招收首届专科生,直到1987年才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郑州纺织工学院。
由于郑州轻工业学院筹建时间比较晚,其他兄弟院校纷纷更名大学之后,郑州轻工业学院直到2018年才升格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其他兄弟院校中只有西北轻工业学院和天津轻工业学院选择了以“科技”命名,大连轻工业学院直接变成了大连工业大学,剩余的兄弟院校也都改的乱七八糟,纷纷抛弃了轻工业命名。而当时河南省已经有了河南科技大学(位于洛阳)和河南科技学院(位于新乡),另外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早已成立,郑州轻工业学院能够选择的只有“郑州科技大学”,也基本没有合适的省字头来命名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保持传统,成为轻工业部直属院校中唯一的以“轻工业”命名的高校,这样的命名方式更有辨识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省有一所武汉轻工大学,升格于2013年,但这所大学并不是轻工业部直属院校,而是当年的三大粮校之一,和郑州粮食学院(如今的河南工业大学)是一个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