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成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寻桃聊健康 2024-02-21 06:08:20

黄水疮:成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黄水疮,一种常见的浅表性化脓性皮肤病,因其脓疱破后有黄水渗出而得名。此病有接触传染性,多因夏秋季节暑湿邪毒侵袭人体,客于肺经,导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黄水疮常发于头、面、耳、项等部,也有蔓延至四肢和全身者。其主要症状为瘙痒、流黏性黄水,有时伴有渗血、起小疱、结痂或成片状及溃烂。 早在《金匮要略》就有关于黄水疮的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这里推荐用黄连粉,其意是用黄连的苦寒之性,以清热燥湿为大法。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胃湿热,与外感风邪相搏,热毒郁于皮肤而成。儿童是此病的高发人群,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一二年而不愈。 在治疗上,我主张宣肺化湿、祛风解毒。推荐方药为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其中麻黄3g,杏仁6g,薏苡仁15g,金银花10g,连翘8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蝉蜕10g,赤芍6g,防风6g,黄芩5g。此方药味剂量适用于10岁以上人群。外用黄柏枯矾散:黄柏60g,煅石膏60g,痢特灵10片,白矾6g。制法是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香油或豆油调敷患处;黄水多时,可用药粉撒布患处。需要注意的是患处禁忌水洗,以防疾病蔓延。对于轻症患者,无需内服药物。 以下是三个病例: 案1:王某,女,3岁。一年前在头部生小疱数枚,甚痒,流黄水结痂,屡治无效。现蔓延至全头部,成片渗水,夜眠不安。我给予外用黄柏枯矾散治疗5次后,黄水明显减少;15次后疮面痊愈。 案2:姜某,男,6岁。5个月前头部起小疱二三处,痒而渗水。经治疗无效后蔓延至全头部,瘙痒流水,有时渗血,结黄痂。大便干、舌偏红、脉细弦。诊断为黄水疮。辨证为湿毒壅滞。治疗上给予清热解毒利湿的方法。方药为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大黄:麻黄3g、杏仁6g、薏苡仁15g、金银花10g、连翘8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蝉蜕10g、赤芍6g、防风6g、大黄3g。水煎服1日数次。5剂后外敷黄柏枯矾散巩固治疗。经治10次后疮面痊愈。 案3:赵某,女,12岁。头部生小疱并逐渐蔓延至面部,瘙痒流黄水。7天前在面部、口周二处肿起伴有局部轻度潮红及痒痛症状、内含少量脓汁已溃破。舌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黄水疮。治法为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为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加穿山甲:麻黄3g、杏仁6g、薏苡仁15g、金银花10g、连翘8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蝉蜕10g、赤芍6g、防风6g、穿山甲(代)1g。7剂后外用黄柏枯矾散治疗20天后治愈。考辨中提到穿山甲味淡性平,据陈瑞山老前辈经验用于治疗疮痈初期未成脓者或已成脓而红肿者皆有效。 在治疗过程中要谨记宣肺化湿、祛风解毒的治疗原则和加减药物的运用以及注意事项:患处禁忌水洗以防疾病蔓延等关键要点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心得:

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的应用体会:

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的联合应用,对于黄水疮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麻杏薏甘汤中的麻黄、杏仁、薏苡仁和甘草具有宣肺、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能够驱散风湿,通络止痛,使气血运行恢复流畅,卫阳得以充实,从而增强皮肤的抵抗力。而五味消毒饮中的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和石斛,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能够消除皮肤的热毒,抑制炎症的发展,促进疮面的愈合。

穿山甲的应用:

穿山甲在此方中的运用,主要是取其通络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穿山甲味淡性平,无毒,能够通行经络,直达病所,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初期和成脓期的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穿山甲还可以增强其他药物的渗透作用,使药效更好地作用于患处。

黄柏枯矾散的应用:

黄柏枯矾散是一种有效的外用药物,由黄柏、煅石膏、痢特灵和白矾组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煅石膏能够收敛疮口、生肌长肉,痢特灵则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抑制细菌繁殖,白矾则可以燥湿收敛,促进疮面愈合。此方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黄水疮的症状,促进疮面的愈合。

总之,对于黄水疮的治疗,需要内外兼治,综合调理。通过麻杏薏甘汤和五味消毒饮的加减运用,以及黄柏枯矾散的外用治疗,能够有效地消除黄水疮的症状,促进疮面的愈合。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和护理工作,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水洗和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3 阅读:52

寻桃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