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台北中央社的消息,2025年3月25日,“亚亚事件”当事人陆配妻子刘振亚于晚间独自一人离开了台湾。
晚上8点45分,刘振亚在丈夫和家人的陪同下前往了松山机场,准备飞往福州。全家人在机场痛哭流涕,上演了现实版本的“骨肉分离”。

机场进站口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统、独团体。为了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辖区台北市警察局松山分局、警政署航空警察局和保六总队动员了120人维护机场的运转秩序。
事件的发酵当然和台湾统一的话题有关,不过两岸的主流民意或许都误判了对方,这背后更是离不开台湾岛内独立势力幕后的推动,俨然上升为一场政治事件。

所谓陆配,即与台湾地区公民结合的大陆籍配偶。两岸地区人民的恋爱、结婚当然和时代的鼓点紧密相连。
1987年,大陆施行改革开放将近十年,为了吸引台湾的商人,开放了许多条件。
对岸的台湾也是如此,那一年,台湾刚刚解除了“戒严”,并开放了老兵返乡探亲政策,两岸的观光、文教、经贸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根据民政部的记载,两岸的第一例婚姻始于1988年,是一位福建姑娘嫁给了台湾小伙。
从1988年-2014年,台湾有陆配大约323358人,尤其是在2003年,两岸通婚达到了顶峰,占台湾总结婚对数的20%,即每五对结婚登记者就有一对陆配婚姻。

这之后,两岸通婚数量急剧下降。
一来是受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两国论”的影响,两岸关系遇到了一些波澜。
二来是台湾当局的内政部门于2003年开始施行了陆配面谈制度。
但对于一个人口只有2300万的岛屿地区来说,32万的陆配(95%的群体是女性)总人数超过了百分之一的比例,已经成为台湾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有机构曾研究过两岸的婚姻可分为亲友介绍型、两岸经贸交流型、婚姻中介型、海外留学相识型几大类。
其中经贸交流型主要是台湾各大企业派驻大陆的工作人员,依靠着经济优势,从而认识了大陆配偶,继而相恋,走入了婚姻殿堂。
两岸通婚的群体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群体,她们的社会地位并不尽如人意。
一来是台湾对大陆采取的各种隐形歧视政策,二来是台湾仍然处于父权制社会氛围。

首先在社会身份上,这些陆配只有35%获得了台湾定居证,能允许长期居留的达10%,其余则是依附于亲属关系才被允许居留。
其次,在经济能力上和社会生活的参与上,大部分陆配扮演的角色也相当边缘,有具体工作的陆配比例只有43.91%(2011年的数据),且多从事与销售和服务行业。

可以说,大约六成的陆配都是家庭主妇,个人的小家庭是她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投入大量心血、劳动和感情的地方。
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外籍配偶,台湾当局对陆配的管控非常苛刻,是建立在对这个群体“歧视、怀疑”的基础上,说是二等公民,一点也不为过。
比如说“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第19条就明文规定:“涉有内乱罪、外患罪重大嫌疑,有事实足认系通谋而为虚伪结婚、有违反善良风俗之行为,未通过面谈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面谈或不采纳指纹等情况者不予许可入境。”

又比如说,外国人士配偶只需要4年就能取得台湾本土的身份证,而陆配就至少要六年,且需要十几次的面谈、调查才能获准入境、定居。
除了政策上的歧视,看不见的还有许多社会歧视。一位名叫徐茂珍的陆配就曾说过:“起初我们是被称作‘大陆新娘’,这种称呼带有歧视性,介于小三和发妻之间。台湾人心底是将‘陆配新娘’看作是爱慕虚弱的经济动物,来台湾是假结婚,真卖淫,所以我们早就被贴上了标签。”

受到台湾岛内“亲绿媒体”的渲染,底层台湾民众往往会形成一种固有的偏见:认为陆配妻子是不是来台湾骗钱的,会不会跑掉。
有些低劣的台湾人还给陆配取了一个歧视性的称呼——“生菜”,意为“既好吃,又便宜”。

这种偏见,越是老年人,越浓郁。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也离不开政客的背后操盘。
即便是现在,事实基础已然不复存在,但台湾老年人、乃至许多年轻人,还是无法改变固有的心态,正如《哪吒2》中申公豹的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从赖清德上台以后,就开始实质推行“台湾独立”。
这种做法无疑激怒了大陆,只能在台海附近举行军演,展示自己的态度。
官方的火药味也渐渐弥漫到民间,刘振亚的表述也略为过火,声称“我们台湾的老百姓,都是炮灰。离开家太久了……非得拿黄荆条子抽到你身上吗?”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刘振亚有言论自由。但客观来说,普通人最好不要激化矛盾,博取流量,普通人还是要远离政治,以免误了国家统一的大局。
刘振亚抵达福州机场航厦后,随机在多名佩戴口罩的人员护送下离开,消失于夜幕之中。

从这一事件中,也能发现两岸的主流民意都误判了对方。
在大陆,大多数人和官方观点相同,都觉得这是赖清德政府在打压民意,压制言论,阻碍两岸人民感情。

然而,台湾大多数也支持赖清德的做法,认为这些陆配是在散播战争言论,为“解放军打气助威”。
更有甚者,还有些台湾民众认为言论自由不是无限上纲,要求她们离开台湾合情合理。

当然,反对者没有纠结于刘振亚,而是将矛头对准了赖清德,批评民进党钳制言论自由。
譬如说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指责赖清德是在推行“绿色麦卡锡主义”。
台湾学者冯建三及若干民间人士则发起了联署声明,称“赖清德上任以来,不断妖魔化大陆,以戴红帽子的方式,打压不同意见,台湾的言论空间正在快速遭到压缩。”

事实上,许多政治学者都分析同意“亚亚事件”是几年来,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一次小爆发。
三月份,赖清德就为了戒严而准备,举行了全台的大罢免计划,意图在战争来临之际,拥有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力。
紧接着,赖清德又针对两岸关系发表了谈话,公然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还提出了“拒统17条”,反映出赖清德政府在舆论管制方面下定了决心。

除了刘振亚,其他两位陆配网红“小薇”和“恩绮”也面临了相同的境遇。
台湾移民署认为上述二人因发布了多部内容的武统言论,便废止了依亲居留许可,并要求她们二人在3月31日前离境。
一旦逾期,台湾移民署将采取强制措施,对二人进行驱逐。
按照台湾法令,这些陆配人士自行离台之后,可以在数月后再次申请入台。但鉴于两岸紧张的局势,陆配人士提交的申请大概率会被驳回。

大陆这边,为了反制赖清德,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首先针对的便是驱逐陆配的内政部负责日刘世芳,将其定义为“台独打手”,并将终身追诉刘世芳。
除了刘世芳,还包括检举刘振亚的台湾网红“八炯”和“闽南狼(陈柏源)”。

官方的舆论导向很容易影响民众的情绪,尤其是台湾民主,对待大陆,充满了敌意。
刘振亚离开机场的当天,许多“台独分子”一拥而上,对着刘振亚喊道:“滚回中国去”。
即便有孩子在场,这些“台独分子”也丝毫不在乎。

这绝不是台湾一小撮人的看法,而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且大多数“台独分子”多为“90”后的年轻人,拥有强烈的孤岛意识。
而大陆民众似乎还沉浸在“两岸都是一家人”的温情叙事中,完全没有察觉到台湾岛内民意的大变化。是时候该扭转这种看法了,不然不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2025年爆发的“亚亚事件”,彻底引爆了两岸的舆论氛围。
在台湾社会弥漫这一股对大陆无处发泄的愤怒之情,这种情绪逐渐转变为一种对内寻找“替罪羔羊”的社会现象。
很不幸的是,刘振亚为了博取流量,恰好赶在了这一风口上,成为了风暴的中心角色。

更恐怖的是,在台湾还有近40万的陆配人士。
可想而知,这次事件过后,她们的日常生活肯定要受到影响,本就固有的歧视一定会往上加码。
一旦局势继续恶化,驱逐出境的陆配人士将会更多,说不定台湾的民进党当局会罗织罪名,将其下狱。
参考资料
《台湾“陆配”风波:三名网红被取消居留》BBC中文
《“亚亚事件”台湾内政部前集会抗议,但更多民团人士喊“滚回去”》 法新社
《台湾陆配政策之检视》 台湾研究集刊 杨芳 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