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王朝,他病逝后,蜀汉却爆发内讧,魏延与杨仪两位大将自相残杀,导致两位贤才丧命。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他去世后的这场内讧令人费解,魏延和杨仪本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何在他死后反目成仇?
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矛盾纠葛,以致最终造成如此惨烈的结局?
诸葛亮:蜀汉的传奇丞相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从小就生活贫困,但贫困的家境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没有放弃读书。
他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急需人才,经过熟人介绍了解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他深知大汉气数已尽,但被刘备的执着和诚意所触动,认为刘备是一个可以依赖的明主。
在当时的局势下,曹操和孙权势力已成气候,人才济济,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备求贤若渴,与诸葛亮的合作被誉为 “如鱼得水”,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为其出谋划策,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任丞相后的贡献:
诸葛亮采取积极措施恢复国力,他重视农业生产,加强水利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政府机构更加高效。
为了北伐,他积极筹备军资,训练士兵,制定战略计划,诸葛亮重视人才培养,为蜀汉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
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就加以重用,他还亲自教导年轻将领,传授兵法谋略。在他的培养下,姜维、董和等人成为了蜀汉的栋梁之材。
诸葛亮稳定边疆局势,关心民生,赢得百姓爱戴,他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确保边疆的稳定。
同时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精神成为后人楷模。
五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内部问题、司马懿的存在以及马谡失街亭等,内部在北伐行动上意见分歧,导致不团结因素出现。
司马懿隐忍之功,让诸葛亮百般无奈,马谡盲目自大,失了街亭,致使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利。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体现了他为报答先主刘备知遇之恩的忠诚,以及知难而进的精神,他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佩。
魏延生于南阳郡,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作战,在入蜀过程中,魏延屡立战功,因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占汉中,众人皆认为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是张飞,然而刘备却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魏延在接受任命时豪言壮语,表示若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他将为大王挡住,若曹操派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他将吞并敌军。
刘备对魏延的回答十分满意,众将士也称赞其言语雄壮,魏延镇守汉中期间,采用在汉中城外设置外围防御据点,使得在他镇守汉中的十年间,曹魏始终没有机会入侵汉中。
到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已成为猛将,建兴五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大破敌军,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然而,屡建战功后的魏延性情孤傲骄矜。
他常对部下说诸葛亮胆子太小,不敢给他兵马让他攻打潼关,还认为自己仿效韩信,亲率精兵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的方案被诸葛亮否决是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为人跋扈,作战勇猛,善养军士,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害怕他,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
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杨仪出生于襄阳郡,最初在荆州刺史傅群帐下担任主簿。
杨仪因不受重用,便弃傅群而去,到襄阳的关羽那里去了,关羽以他为县令,又派他到益州去见刘备。
刘备听了杨仪的话,很欣赏他的意见,就派他去做左军府的兵曹掾,后来刘备攻下汉中,升为汉中王,又升杨仪为尚书,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建兴八年,杨仪升任丞相府长史,加授绥军将军,在此期间,杨仪主要负责北伐军队的规划部署,筹集计算军粮时效率极高,整个军队的事务安排也都由他来办理。
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常为两人的不和感到遗憾,不忍偏爱或废除任何一位。
杨仪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办事效率,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之一,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干脆利落。
军中礼节制度,也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对杨仪的才能极为信任,在临终前还密令杨仪与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自己死后就从速退军,让魏延断后。
魏延性格高傲,勇猛过人,自恃战功赫赫,对诸葛亮有时也心存不满,而杨仪则是从曹魏转投蜀汉,凭借政治才能被重用,性格急躁且心胸狭隘。
两人性格一个孤傲,一个狭隘,背景也大不相同,关系本就不睦,但他们两个因为敬畏诸葛亮而表面和睦,但矛盾暗流涌动。
费祎也时常在两人之间调解,使得矛盾暂时没有激化,然而这种表面的和睦只是暂时的,矛盾一直在积累,在日常相处中矛盾不断积累。
诸葛亮一死,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激化了,诸葛亮否认了他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本很是不爽,也很不爽杨仪的轻视。
杨仪以宰相继承人自居,对魏延一介武夫不屑一顾,诸葛亮死后,二人因退兵之事,指责对方图谋不轨,势如水火。
魏延与杨仪互相上表称对方谋反,刘禅一时难以决断,便向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文武大臣征求意见。
众臣以为杨仪是文臣,诸葛亮对他十分信赖,不会造反,魏延却没有这个把握,群臣拥戴杨仪,魏延失势。
杨仪以诸葛亮的令牌,说服何平和马岱帮助杀死魏延,杨仪率军后撤,魏延放火阻拦。
杨仪派出何平对决魏延,何平不忍自相残杀,劝说魏延军队,魏延军队认为是自己将军有错,四散奔逃。
魏延在军队散去后逃亡,杨仪怕魏延卷土重来,派出马岱追杀魏延,马岱在魏延和杨仪争斗前期一直观望,此时见杨仪占据优势,果断选择听从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
杨仪虽杀魏延,但事后也被追责自尽,两人的争斗以悲剧收场,杨仪杀了魏延后,仅拜中军师,没有获得什么嘉奖。
结语
诸葛亮在时,杨仪魏延两个人也是好兄弟,谁知道最后两个人落得这个下场,一个被杀,一个自尽,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