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南京知青因一首歌被判死刑,许世友闻讯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红色风云录 2024-08-28 09:10:37

“啪、啪……”

不知道听过多少次枪声,看过多少次犯人倒下,任毅一度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场上被处决的人。也许监狱早已经将自己当成是死刑犯,每次公审大会,任毅必定会被押到现场,不是陪审,就是陪斩。

这一年,任毅23岁,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就因为写了一首并无大错的歌,就被扣上了反动的“帽子”,就要遭到如此杀身大祸。

1968年末,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不过21岁的任毅积极响应号召,和全校师生一起来到了江浦永宁,开始了一年多的插队生活。

知识青年们怀揣着“革命理想”来到农村,农民们却并不感到高兴,生产队本就田少人多,如今又来了这么多知青,自己分到的粮食和柴草势必要减少,因此,农民们决定给这些知青先来个“下马威”。

当饥肠辘辘的知青们来到公社社部,发现农民们一个个有气无力地敲打着锣鼓,算是欢迎,院子中央还放着一摞烧饼。书记讲完欢迎词之后,给知青们讲述这些烧饼的来历。

这些烧饼是贫下中农在旧社会吃的饼,用野菜、麦麸和糠搅和在一起。为了让这些知青们不忘记过去的苦,牢记今日的甜,公社食堂用一晚上的时间,赶制出了上千张“忆苦饼”。

结果不等公社书记说完,知青们便一拥而上,一张张“忆苦饼”很快就下了肚。一方面是因为饿了太长时间,另一方面是知青们从来没吃过这种饼,忽然一吃反倒还觉得有些好吃。

公社书记和村干部们见此情形,一个个面面相觑,本想教育这帮知青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没想到却给他们改换了口味,反倒还恋恋不舍起来。

知青们是到乡下来接受锻炼教育,农民们却随时等着看知青们的笑话。知青们不会用大灶烧饭,水开了溢出来不知如何是好,农民们便教他们用砖头压在锅上,自己则在一旁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知青们的满腔热情被浇灭了,再加上生活本就艰苦,知青们的心情越来越苦闷,越来越怀念在学校里读书的日子。

有一次,知青们又聚在一起回忆往事,一位同学提议说,让任毅为知青们写一首知青的歌,让大家排忧解闷。任毅觉得同学说的有道理,便利用晚上睡觉的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自己心中的种种复杂情感都写成了歌词。

这首歌被任毅取名为《南京知青之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毅不敢将自己的名字署上,干脆就写上了“南京五中知青集体歌曲”。

由于这首歌反映的是知青们的思想和生活,每一个知青听过之后都感同身受,很快就在知青中间传唱开来,甚至一度传到了祖国各地的农村,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唱这首歌。

1969年,长江中下游一带因雨水量大,各支流水位开始上涨。抱着好玩的态度,任毅和同学乘船外出,突然听到有知青在唱《知青之歌》。任毅听着听着发现歌词变了样,原本“深浅在偏僻的异乡”变成了“深陷在偏僻的异乡”,一字之差,意思差之千里,甚至在当时就是“反动”口号。

然而,这还不算完。任毅回到永宁不久,就收到同学寄来的一台收音机和一封信,在信中,同学告诉任毅,他写的《知青之歌》已经传到了苏联,让任毅留意听一下。

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任毅一听脑子里就炸了雷。按照同学的说法,任毅在那个时间打开收音机,偷偷找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波长,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任毅当即觉得自己的命运被系在了一根十分脆弱的丝线上,不知哪天就断了。

思来想去,任毅决定去自首。当他独自走到看守所时,一位年长的公安接待了他。听完任毅的讲述,老公安沉思了许久说:“丁玲你知道吗?她写了那么多都没坐牢,你就写了这么一点东西就要坐牢,那坐牢也太容易了。”

就这样,任毅被老公安亲自送到车站,目送着他上了汽车,回到了生产队。

老公安觉得这首歌没所谓,但中央有人却觉得这是一首“黑歌”,毕竟连苏联人都喜欢唱这首歌。很快,专案组就找上了任毅,连夜将他送进了看守所。

在之后的日子里,任毅开始遭到无休止的审讯,一定要任毅承认当时写的是“深陷”,而不是“深浅”。除此以外,任毅还要经受大大小小的批斗会,被拉到公审现场,看一批又一批的犯人处决。

五个月之后,对任毅的公判大会如期召开,当审判员大声宣布判处任毅有期徒刑10年时,任毅不敢相信地问了一句:

“这个任毅是不是我?”

因为任毅早就听说自己将要被判处死刑,而且已经做好的心理准备。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任毅又被押回了江浦接受劳动改造。让任毅没想到的是,监狱的狱警和看守在得知他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后,都很同情他,因为他们很多人也都是知青,对于歌曲里描绘的场景再熟悉不过。

1976年十年政治风暴结束后,各个战线开始拨乱反正,任毅也抓住时机,想办法对自己的问题提起上诉。三年后,南京人民法院正式下达判决书,宣布任毅无罪,予以释放。

此时距离任毅十年刑满,也只剩下一年零45天。

对于自己从死刑犯变成有期徒刑犯,任毅一直以来都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出狱之后,任毅才从有关文件中了解到,是许世友将他从枪口下救了出来。

原来,当时对所有案件的审批,最后都要经过革委会,时任革委会负责人的许世友,在审阅任毅的卷宗时拍案而起:“一名知青,仅凭一首歌就被判处死刑,岂有此理!”随后许世友在卷宗上批示:

“此人年轻,历史简单、清白,没有死罪。”

正是因为许世友顶着压力,不顾自己引火烧身,才让任毅逃过了一劫。两个没有丝毫关系的人,正是因为许世友正义的批示,才没让任毅这个小人物变成冤魂。

任毅出狱以后,由于他在政治风暴中造成的影响力,各地媒体争相报道,各地知青也纷纷来信表示关心。南京一家丝绒厂热情接纳的任毅,为他在厂子里安排了工作,不久任毅还和一位年轻姑娘喜结连理。

后来,任毅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每当有人提起那一段经历,任毅总是很坦然地说:“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但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许世友,虽然没能在他生前当面致谢,但任毅后来还是到许世友坟前祭奠,述说自己出狱后的情况,表达对许世友的感激之情。

参考文献:

[1]赵兴武,金立安,殷学兵.《知青之歌》作者任毅平反始末[N].南京日报,2008-12-02(A12).

[2]活力.许世友刀下留人[J].党史天地,2001,(09):47.

[3]李金明.溯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J].炎黄春秋,2023,(06):8-12.

0 阅读:59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