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医著对细辛作用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
梁代陶弘景: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治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又云含之去口臭。
唐代甄权: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治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痛。
唐代日华子:治嗽,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宋代王怀隐:治口臭及龋齿肿痛。
宋代寇宗奭: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金元王好古:润肝燥,并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元代张元素: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
明代缪希雍:细辛味辛温无毒,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能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而发散。
明代李时珍;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目中倒睫。
明代杜文燮: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
清代黄元御: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清代徐大椿:细辛,此以气为治也。凡药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清代邹澍:细辛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之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阻遏湿浊泄泽,诸节不利;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处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细辛能驱除依附之风寒。
[点赞]
中医做为变tai到底是不一样的。 宣传起含马兜鈴酸的东西啦。真是夠变tai
细辛不过钱,过钱要人m。这句流传下来的假的,我小孩三钱都没问题…很多中医黑…黑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