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写爱情,为什么有的成了言情小说,有的却成了经典名著?

予锐课程 2024-12-06 15:19:01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聊《傲慢与偏见》是有点压力的,因为解读大众熟悉的书,风险会比较大,讲的内容可能跟人们固有的阅读体验发生冲突,但好的文学作品内涵很难穷尽,就是需要不断品味不断讨论,通过不一样的解释去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起讨论一本书,也是让它保持活力的一种方式。

《傲慢与偏见》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遇到一个阶级地位、家庭背景都跟自己很不一样的男人达西,他们之间发生的蜿蜒曲折又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很多阅读博主都是围绕故事本身讲纯爱的伟大,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角度以前读《面纱》《简爱》时也思考过:

同样写爱情,为什么有的就是言情小说,有的却成了不朽名著?难道有的爱情更高级?这中间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认真品味后,我发现不是哪种爱情更高级,而是能够成为名著的爱情故事,爱情都只是载体,载体下面具有时代突破性的内涵才是关键。

以《傲慢和偏见》为例,至少有两个很有价值的突破。

1

一个是对“女性美”的观念突破。

很多读者都是看完电影再去读原著,其实会有点损失,因为电影里明星饰演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肯定是美女,这对原著是有消解作用的。

原著里面,伊丽莎白并非美女。

男主角达西第一次来舞会,就对他的朋友宾利说了一句话:

“你当然开心了,这个舞会上唯一一个漂亮姑娘跟你跳舞。”

他口中的漂亮姑娘不是伊丽莎白,而是伊丽莎白的姐姐简。

对伊丽莎白,达西的评价是“还过得去”。

书中,伊丽莎白的妈妈也有客观的说法:

“我敢说,论长相,她没有简一半漂亮。”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奥斯汀在做人物设定的时候,并没有把女主角设定为一个美女,跟当时流行的传统文学比,这是很大的突破。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有个基本特点,就是女主人公都是美女,侧面暗示一个女性如果不是美女,都不配有故事。

这个设定直到今天都有影响,我们常常下意识地认为小说、电影女主人公一定很美。这种设定其实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它是基于男性愿望,男性视角,男性需求,是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想象。

这种设定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女性只作为被观看者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男性想看到什么样的女性,文学作品里呈现的就是什么样的女性,女性本身并不具备主体性。

二是“女性美”的认知被狭隘化了。当女性美的核心固定在一张年轻好看的脸蛋上,就相当于只承认容貌的美,但容貌是先天的,只肯定先天的美,就否定了后天一些元素的价值。

实际上,过度专注容貌是件非常荒诞的事,因为容貌无论你怎样优化它,都是个短时效的东西。

我曾经看过一个女性朋友为了“捆住”老公,花巨资整容,很不理解。

我觉得,与其把钱花在外貌这种替代性极高的点上,还不如用在提升内在、构建自己的资本王国上,只要个人价值高,走哪儿都是一道光,何需捆住男人?

女性美应该是多元的,聪慧头脑、修养谈吐甚至掌控的力量都是美。

我们来看《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欣赏的伊丽莎白的美。

达西先生是个骄傲的男人,一般人看不上,像简这样保持微笑的标准美女,达西只是客观表达了对其长相的肯定,内心是无感的。

达西觉得简永远摆着一张淑女的笑脸,没啥个性。

那么,伊丽莎白身上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挑剔的达西?

书中有段叙述,描写了达西矛盾的心情:

“他刚向自己和朋友们表明她的容貌一无可取,转眼间,他又发现她那双黑眼睛透着美丽的神气,使整个脸蛋显得极其聪慧。”

这就很有意思,她眼睛的美不在于多大,是不是双眼皮,而在于聪慧的光,是眼睛下面传递出的一种内在的东西。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达西后面还有一句话,他说:

“虽说他带着挑剔的目光,发觉她身条这儿不匀称那儿不完美,但他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招人喜爱。”

你看他喜欢她什么,喜欢她的自信,她的活力,还有:

“尽管他一口咬定她缺乏社会上那种惯有的成熟风度,可他又被她那大大落落的调皮劲儿所吸引。”

达西喜欢的聪慧、活力、灵动,都跟伊丽莎白的脸蛋和身段没有关系,他喜欢的是一个有趣而聪明的姑娘。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不仅于此,伊丽莎白身上还有很多她姐姐那种传统美女不具备的东西,那就是她的清醒和自信。

当时英国等级鲜明,伊丽莎白家连新贵都算不上,社会身份跟达西差了好几个阶级。

这种身份和阶层划分落到女孩子身上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比如,伊丽莎白的姐姐简是舞会上最美的女孩,但她竟然是自卑的。

宾利先生接连请她跳了几场舞,她回家后就很激动,给妹妹伊丽莎白说:

“他第二次请我跳舞的时候,我高兴坏了,没想到他会这样抬举我。”

注意,简用了“抬举”这个词。

伊丽莎白当即批评了自己的姐姐,她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你长得这么好看,人又这么善良,他请你跳舞,是他的荣幸,你为什么要感恩戴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的自信,这也是她非常重要的一个美感。

淑女外形下的男孩子气,对阶级的漠视,聪慧的头脑,这些都构成了伊丽莎白独特的个性。

而没有被肤浅的女性美认知束缚的达西,透过一个漂亮的姐姐,看到背后并不那么漂亮的妹妹,发现了伊丽莎白的独特性,以及她身上层次丰富的美。

这就突破了当时父系社会通过文学作品在女性美上做的限定,读懂这点,你就会理解《傲慢与偏见》的价值。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女性要得到解放,首先就要从概念、观念里解放出来。

比如在一些时代,说女孩子裹脚才美,人们慢慢就会觉得裹脚是美的,不裹都不美,但总要有人先站出来说这是丑的,根本就不美,这就叫观念上的解放。

《傲慢与偏见》用达西的爱证实了相貌平平的女性,也可以得到优秀男人的倾慕,把女性从容貌的依赖和渴求上解放出来。

你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得到男人的倾慕?这是用现代思维去看,你把视角放到两百年前的英国,就会发现,哪怕用男性倾慕来表达“女性美”的多元,依然是迈出了很大一步。

至于完全脱离男性凝视的“女性美”,是当代文学作品要去做的,比如,当我去创作一部小说,我可能就会倾向用社会价值来呈现更有力量的“女性美”,而不是局限在爱情上。

对女性读者来说,这个观念突破也很有价值。

如果你连这个观念都没解放,每天对着镜子,跟自己那张脸过不去,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某种程度,就意味着你还没解放,还在忍受漫长父系社会对女性价值狭隘的认定,还在自觉自愿地承受这一切,而不懂得绽放其它方面的光芒。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2

另一个是认知局限表达上的突破。

伊丽莎白和达西,这两个人的感情很有意思,它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了误会和曲折。

他俩本身有很多相似点,比如辨识力。

伊丽莎白是自信的,所以她对人有辨识力,能够分辨哪些人是愚蠢的,能看到别人的缺点,不太会被金钱、权力这些外在的东西蒙蔽。

这点和达西很像,有一段达西批评朋友宾利的情节,和伊丽莎白批评姐姐简一模一样。

宾利说这个地方的人都很友好,其实是因为宾利家有钱,很多人都试图把女儿嫁给他而已。

达西就说,我怎么看他们都不怎么样呢。

同样一群人,在宾利看来,个个都是绅士淑女,在达西看来,这些人虚伪得要命,都是很无聊很庸俗的。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你会发现,伊丽莎白和达西思维根本就是无限接近,尤其读到12章,基本可以确定两人就是灵魂伴侣。

并且,他们能够发现彼此身上的独特性,这点很重要,独特性意味着不可替代,这样的爱情是非常牢固的。

人类相爱最简单就是被外在吸引,但它有风险,如果你本身层次不够丰富,价值无法延续,当多巴胺滑落,爱也就停止了。

像伊丽莎白和达西这种爱,发生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发生就会很持久,很珍贵。

但这两人不自知,各种误会导致他们不断拉扯,每次拉扯完,又下意识还想拥抱彼此。

读起来很虐心,可我们还是得适时从虐心情节里抽离出来,去思考误会背后的原因,因为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也是书名《傲慢与偏见》的由来。

他们经历很多曲折,最终走到一起,反思这段感情之路时,伊丽莎白说过一句话:

“严格来说,我们两个人都犯了不少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认知局限。

两个人都很自负,过于坚持自己固有的一些认知。

达西为什么会傲慢,就是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其实是不正确的。

比如,他认为地位低,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价值比较低。

这个认知是他身处环境教给他的,那些身份比自己低的人,不必在意他们想什么,也不必去关心他们,你只要让他们知道一点就行了,那就是他们在你面前是低你一等的。

所以,他面对伊丽莎白时很矛盾,一方面欣赏她的独特性,一方面又忍不住对她所处的阶级表现出一种傲慢。

但伊丽莎白活得很真实很自信,她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跟阶层身份没关系,这是达西既欣赏又受认知局限没有去全情接纳的地方。

你看达西跟伊丽莎白说什么:

“伊丽莎白,我要跟你在一起,就要背叛我的理性。”

他所谓的“理性”,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只是他错误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会接受一些社会教育、成长背景灌输给我们的观点,有没有反思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跳出认知局限。

达西在遇到伊丽莎白之前,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他天然认为这个逻辑是对的,这种社会观念对他的训练,造成了他的惯性思维。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她一度认为达西卑劣且阴险,这是靠感觉作出的判断而非事实。

这个感觉从哪里来的呢,是别人告诉她的,似乎印证了自己的感觉,于是就认为是真相。

比如,她认为达西卑劣,是威克姆告诉她的。

实际威克姆才是整本书里最卑劣的一个人,但他伪装性很强,待人热情谦虚,彬彬有礼,跟日常摆个扑克脸的达西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挑拨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关系,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达西是如何卑劣地剥夺了他的职业,阻碍了他的晋升之路。

一开始伊丽莎白也不信,但威克姆很狡猾,他会迎合你的感觉:

“因为他的一切行为差不多全是出于傲慢,傲慢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这就印证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从道听途说直接跨越到做判断,是非常不理性的思维方式,别人的谎言帮她把情绪与判断做了链接。

你看,不只达西对伊丽莎白有贴标签的行为,伊丽莎白对达西也有贴标签的行为。

出于认知局限,达西会给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贴上价值低的标签,而伊丽莎白会给身份比自己高的人贴上卑劣阴险的标签。

这就是他们彼此误会的源头。

好在他们都有反思能力,加上一些机缘巧合,两人最终突破了认知局限,从这个结局来看,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是一段好的爱情。

写到这里,顺便再和大家做一次认知局限的突破。

长期以来,社会观念告诉我们,爱情的终点是婚姻,事实上,判断好的爱情,并不以婚姻为依据,很多婚姻只是凑合在一起过日子,根本谈不上爱,而婚姻本身,也只是保护弱者,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形式。真实的上层社会,婚姻早已脱离它的字面涵义,更多是利益的结合。

好的爱情判定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是否对彼此成长有帮助。

如果你在一段感情中,突破了认知局限,获得了思维上的提升,甚至构建了稳固的发展途径和资本积累,那就是好的。注意,我说的是彼此,稳固的关系一定是双赢模式,越双赢,越稳固。

但如果一段感情带给你的只是情绪起伏,毫无成长性,砍断就是正解,不必浪费时间,生命里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

回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有的爱情故事成了言情小说,有的却成为经典名著,这两者间的区别并非故事本身,而是我们要去读,故事背后是否有跨越时代的观念突破,对人性的精准把握。

奥斯汀自己也在《诺桑觉寺》里指出了小说应有的价值:

“优秀的作家在作品里会用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智慧与幽默。”

《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妈一起读经典”准备继续解读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理智与情感》,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傲慢与偏见》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予锐课程

予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