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建国之前其阵营发生过一场大的政治军事风波,那就是钟会谋反事件。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都颇有蹊跷之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钟会作为司马昭的亲信,才得以统帅大军伐蜀。而之后司马昭却亲自带兵坐镇长安,与其说是后盾倒不如说是监视更合适些。
钟会的兄长及母亲在事先就说钟会必反,而时人也多认为钟会必反,无非就是反的时间点看法不同。有人认为在攻下蜀汉之时,还有人认为在拿下汉中之时,甚至于还有认为在到长安之后就会反。可以说几乎全天下的人都认为钟会必反,无非就是个早晚的问题。
为什么钟会会给世人留下这么个感观?首先而言,钟会素有才能,在朝内担任要职,作为心腹参预司马氏的机要事务,多有建树,以至于有功高震主之嫌;再者,钟会的父亲钟繇是曹魏时期颍川集团的第二代领军人物,才能出众的钟会自然会被认为是颍川集团的代表,和司马家所在的河内集团必定会有权力上的争夺;最后钟会自身表现出来的权力欲望,使得大众认定其野心的存在。
这里还要先说一下司马昭为什么要伐蜀,其本意就是转移舆论的视线。司马昭在当街弑君后,犯下了大忌,基本上丧失了进一步上升的合理通道。自古以来讲究个“德”字,当街弑君就是不忠不孝、就是无德,在天下人看来司马昭玩不下去了。司马昭思来想去,来了个独辟蹊径,既然在“德”上不行了,不是还有文治武功一说吗?那就发动对外战争,在武功上做做文章。
选择对手上,东吴有天堑阻隔,而己方无水军之长,没有把握。而蜀汉虽有山川之险,但尚能一试。更何况得知蜀汉大将军姜维率蜀汉的野战军主力远赴沓中屯田,这实属良机。想想自曹操起,历尽曹丕、曹睿三代都不能把蜀汉怎么样,如果自己能够拿下蜀汉,这功劳足以抵消抵消之前不利舆论的影响。
既然决定开打,那么主帅的人选也就提上了日程。局势尚不稳的情况下,司马昭不可能亲自去,那派谁去呢?在大多数人反对伐蜀的情况下,首先就得是赞成这次行动的,其次不能是元老宿将,否则光芒会盖过司马昭,第三还必须是司马昭的亲信。反复衡量之后,钟会成了最终的人选。
钟会一直积极靠拢司马氏,算是心腹。他有才干,积极支持伐蜀,但在军中没有根基,因此成为了最佳的人选。于是司马昭派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以邓艾率军三万去纠缠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再派诸葛绪领军三万截住姜维的归路,三路齐发征伐蜀汉。
战事一开始还算是顺利,虽然姜维跑回了剑阁,但汉中被钟会拿下,而且钟会还借机以诸葛绪没能堵住姜维的罪责吞并了诸葛绪的军队。虽然双方在剑阁相持不下,但应该都能够接受这个结果。姜维守住了剑阁,蜀汉政权有了喘息之机,而钟会拿下来汉中,下一步对蜀地的行动可谓是游刃有余,就等到时机成熟让司马昭来成就大功了,这种情况下战事基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钟会大抵可以顺顺当当地回去向司马昭复命,后面基本上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可就在这时,老愣头青邓艾来了个偷渡阴平,竟然拿下了成都,这操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打破了战事僵持的局面,更打破了原本微妙的平衡。
我们知道伐蜀的本意是什么,现在邓艾却立下了这不世之功,这让司马昭心里怎么想。而邓艾虽然是个军事上的一把好手,但在政治上却完全低能。他夺了原本要属于司马昭的光环,还不知低调行事,擅自封刘禅为王,问司马昭要兵伐吴等等。封王虽然有安定蜀地的意思,但封王岂是你一个军事将领所能决定的。而讨伐东吴是国家大事,又岂是你能够干预的?
本就疑心重重的司马昭当即大怒,让钟会解决邓艾。紧接着命令绝对的心腹贾充领兵数万向汉中进发,自己则亲帅十万大军坐镇长安,这一系列举动应该是钟会造反的直接原因。钟会的部下远远超过邓艾,解决邓艾应该不是难事,司马昭挟大军亲赴,其指向不言而喻。
如果说钟会确有反意,也绝对不会是在这个时候。他虽然是伐蜀的最高军事统帅,但前面说过他没有在军中待过,也就是说在军中基本上没有根基,而且也如司马昭所说的那样,军士们都是北方人,没有人会跟着钟会在蜀中造反。但司马昭带来的压迫感,迫使钟会不得不开始了暴走。
依据史料来看,钟会本打算拿下汉中后罢手,再徐图培养嫡系。可邓艾的行为破坏了钟会的计划,所以才发生钟会修改邓艾的上书,引起司马昭的疑心致其于死地。而司马昭在一开始就认为不管谁灭蜀都会反,干脆就派钟会这个有野心、有威胁而又没有军方根基的人,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从双方来看,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死局,一开始就让人难以理解。
不知道什么时候司马昭察觉到的钟会有野心,钟会有能力、年纪轻,再加上其所处颍川集团的影响力,使得司马昭对其有了戒心。不知道钟会平时怎么处事的,竟然使得天下人都认为他要反。既然全天下都认为他要反,他也就不得不反了。而对于他的反,司马昭应该是乐观其成的。钟会时年39岁,正当壮年,因伐蜀之功受封司徒得以位列三公。这下声望、名位都有了,正是司马昭除去他的时候,否则就来不及了,要知道第二年司马昭就死了。
钟会不死,司马氏夺取帝位的进程中必定会受到干扰。不说钟会本身的野心,在地位和名望的加持下,司马氏潜在的反对者一定会集合在钟会的周围。再回过头来说,钟会和司马昭或许都知道按照正常情况发展下去迟早要摊牌,但还是朝着这条路往下走,很有些高手过招的架势,气定神闲的等待对手的破绽。最后的事实证明还是司马昭棋高一着。
不是说司马昭只是掌握大权才赢了钟会,而是钟会根本不知道藏拙。有才干、有影响力,而不知收敛。如果他能向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那样麻痹对手,不说战胜对手,自保估计也还是有可能的。简而言之,钟会的谋反像是按照设定的轨迹发展下去的,很有点身不由己的意思。
邓艾被抓捕后,钟会进入了成都,这到他败亡还有三天。从纸面实力而言,他掌握着自己和诸葛绪、邓艾的部众以及蜀汉的降军共计二十多万,看似势力庞大,其实他可以依赖的仅仅是姜维等人,而姜维还是心怀异志,所以说钟会基本上无胜算可言。但司马昭大军逼迫,只能是硬着头皮干,结果也是不出意外的,被乱军攻杀而亡。
另有一说法,钟会谋反是背锅的结果。魏军与蜀汉长期征战,多多少少都和蜀汉有些血仇。原本以为拿下蜀汉之后能够报复一下,不想邓艾、钟会二人却严明军纪不得劫掠,还和前蜀汉人士打成一片,使得魏军将士极为不满。军心汹涌之下,为了控制局面,钟会只得扣押了一批激进的将领,不想激起了兵变。司马昭为了安抚乱兵,只得牺牲钟会,宣称他谋反以安军心。因此事后只是处死了钟会的两个养子,而并没有牵连钟氏其它人。
这个说法,也有些道理,只是没有什么实际的证据。司马昭不杀钟氏其它人,或许有这个原因,但更有获取颍川集团支持的意味在里面,毕竟现实的需要摆在那里,更何况钟家在之前就说过钟会必反。而钟会的死,在司马昭决定派他出征时就已经有了决定,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