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新学期开始
“一大波”古代艺术瑰宝
扎堆出现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七年级下册《艺术美术》教材里
让历史的光辉
照亮了学子们的青春课堂
这其中就有
出土于宝鸡的
青铜器何尊、散氏盘
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的
多件 唐代金银器
以及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的金虎

© | 宝鸡融媒
何 尊

© | 宝鸡融媒

© | 宝鸡融媒
何尊
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
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
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
造型独特
大气典雅
尊体上圆下方
暗合古人 “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

© | 宝鸡融媒
尊腹底部刻有的122字铭文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一句最引人注意

© | 宝鸡融媒
“中国”第一次作为一个词组
在历史上出现
这里的“中国”
是一个地理概念
意思是“国家的中心”
© | 宝鸡融媒
散氏盘

© | 宝鸡融媒

© | 宝鸡融媒
散氏盘
是晚清四大国宝之一
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内底铸铭文350字
其内容是关于西周晚期
夨[cè]、散两国
因为土地分配而引发的一场公案
铭文记载了核定、赔偿土地
以及举行盟誓的全过程

© | 宝鸡融媒
作为一篇完整的契约文书
铭文内容反映了西周井田制的动摇
和王室权力的衰微
对研究周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法门寺博物馆金银器

© | 宝鸡融媒
唐代金银器
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
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
鲜活生动的大唐皇室生活画卷
教材中展示了法门寺博物馆馆藏的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鎏金银龟盒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一起来欣赏这些唐代金银器之美

© | 宝鸡融媒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后室。通高 17.8厘米,重654克,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平錾鎏金。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盖为穹窿顶,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盖与笼体以子母口扣合,盖面模冲出十五只飞鸿或引颈向内,或两两相对。盖心有圆环钮,以银链将环钮与提梁相连。笼体腹壁錾饰二十四只相对翱翔的飞鸿。两侧口沿下铆接有环耳, 环耳套置提梁,其上套置银链,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呈 “ 品”字形组合花瓣,与笼底边缘铆焊。镂孔均作球路纹。笼底錾“桂管臣李杆进。”为晚唐时期桂州管内都防御观察经略等使李杆进奉,治所在桂州(今广西桂州)。

© | 宝鸡融媒
鎏金银龟盒
鎏金银龟盒,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后室。长28.3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重820.5克。为拟动物形的熏香器,分体捶揲、焊接成型,纹饰平錾鎏金。盒呈龟状,龟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甲背为盖,腹部燃放香料,香气由龟的口鼻部散逸。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似,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龟在古代常被称为神龟、灵龟,有长寿、吉祥寓意。

© | 宝鸡融媒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后室,共2件,形制相同,为晚唐高僧智慧轮供奉。口径16厘米,通高8厘米,重223克。银碗为模冲成型,纹饰平錾、鎏金。侈口,腹壁斜收,平底,卷荷叶形圈足。碗壁模冲两层莲瓣,错置排列,瓣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外錾叶脉。圈足底錾文:“衙内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养”,足内壁有墨书的密教咒语。
金 虎

© | 宝鸡融媒
这件金虎出土于宝鸡县千河乡
(今陈仓区千河镇)
为一级文物
现藏于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

© | 宝鸡融媒
金虎运用半圆雕的手法
选取虎的匍匐攻击姿态
精工铸造而成
虎首高昂大耳竖立
两眼圆睁,炯炯有神
神态生动,威武森严

这些器物历经千年
依然绽放光彩
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
中华传统工艺的源远流长
也开启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文章转载自宝鸡旅游,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