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限定积极心态的内容,接受生活中的欢愉、抑郁、厌恶

酒熟梅子 2022-03-29 10:34:27

你可以把积极心态看成是欢迎客人来访。假设你希望邀请整个家族的人来家里参加宴会。每个人都说要来:你最喜欢的叔叔弥尔顿,第二个侄儿雅克,亲爱的姐姐苏。许多亲戚都来了,每个人,包括你,都很开心。你环顾四周,欣喜地发现来的每个人好像都处得挺好。接着,你看见有辆车停在了家门前,你的心开始往下沉。来的人是性情古怪的老婶婶艾达,她很少洗澡,和其他人也没什么话好说,但和你不一样。她喜欢狼吞虎咽地吃掉你的食物,却最多也就说声谢谢。可你告诉过大家,“欢迎每个人来!”

问题就来了:就算你确实不希望艾达婶婶出现在这,但是不是可以真的欢迎她呢?大多数处在这样情形的人都知道答案:欢迎和希望不是一回事。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你可以欢迎艾达婶婶进屋,感谢她到来,询问她的近况,并且请她加入聚会。你这么做是因为你在意家里人,艾达婶婶也是家里的一分子。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因为事先考虑到了“这个聚会还缺少艾达婶婶”,这可不是渴望她参加聚会,只是她来了也可以接受。

现在,假设你下决心说,“绝不!我不会让她进门的!”那么你就会当着她的面重重地关上门,她敲门时,你会握紧门把手,大声叫着,“滚开!”接下来很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首先,再也不会有什么聚会了。接下来你也没有什么愉快的事情可做了,你要做的就是把艾达婶婶赶走。

而且,其他的客人也会被这混乱的场面所影响。他们可能会激动,会在你这么做的时候和你争辩,头也不回地离开,要不就是退得远远的。其他的客人离开了起居室,艾达婶婶就更加成为了关注的中心。最后,你束手无策,呆呆地站在门口。至少,对你而言,聚会已经结束了。

假设你不会赶走艾达婶婶,决定放弃自己的执著,还是坚持之前的决定,欢迎所有的客人来访。那么你会告诉艾达婶婶,盛潘趣酒的大酒杯在哪儿。还会给她端来一些可口的开胃菜。现在,就算你还是不希望艾达婶婶在那儿,但你和其他的客人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妙的聚会。你可以和其他人交谈,自由走动。艾达婶婶也是。积极心态就是这样的状况。下面的这个引文简洁地传达出了这样的概念:

欢愉,抑郁,厌恶,以及一些短暂出现的意识,就好像是意料之外的来访者。欢迎他们,招待他们吧!

当然,这个比喻是关于所有在你脑海中出现,但你不喜欢的感觉,记忆和想法的。会有许多艾达婶婶来敲门。如果你要等到她们都走了才开始聚会的话,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开始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对自己的体验所采取的态度。要限定积极心态的内容,有的方法管用,有的不管用。首先让我们来清楚地认识一下这些没用的手段。从什么地方往下跳就有这样的特点:你把身体投到空中,重力使你下坠。

现在,假设你说,“好吧,我想学习跳跃……但挺吓人的,因此我就用往下走的方式来代替。这样的话,我就能控制每一个环节了。”这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事实却行不通,因为除了几种情况之外,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举一反三。你可以从一摞纸,或是一本书,甚至是一张椅子上走下来,但你没法从房顶上或是飞机上往下走。因此当你从一摞纸上走下来时,你并不是在学习跳跃,你学的东西将来在你需要时也用不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当我们和当事人讨论这个概念时,他们通常会想到自己生活中和这个情形接近的状况。一位接受治疗的攀岩者曾经讲到,“这就好像是我在攀岩一样。我知道如果只是移动到半途的话,我就会从攀岩墙上掉下来,吊在那儿,随着绳子晃动。要是练习移动的话,我就必须将动作练习完整。”一位滑冰者解释说,如果她三心二意,那么即便是简单的跳跃动作也有可能摔倒。

不管是简单的跳跃动作,还是复杂的,她都得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完整的跳跃需要她全神贯注。一位舞者则讲到自己如何忘我,只是专心跳舞,不然的话他就会出错脚步。现在,想想看你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权宜之计不管用的时候?想想看,积极心态可能就是你写下的内容。

这么说并不是指无法对积极心态加以限定。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处境和时间来加以限定。你可以积极地带着焦虑走进7-11连锁店,而不一定非得是大商场。你也可以积极地和自己的兄弟谈论起过去的某个痛苦经历,而不一定非得是和母亲。你也可以积极地走进大商场呆上10分钟,而不一定非得是20分钟。

这样就可以区别有条件限制的积极和不积极之间的不同了。根据自己的个人痛苦感受出现的程度或是性质来对积极心态加以限定,并不妥当。“如果不是太激烈的话,我会积极的”,这样的说法就不妥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根本上来看,这句话就是“我压根儿就不积极。”要判断自己能承受多少感觉之后再前进,就和用往下走代替跳跃一样。但是,如果说,“我在接下来的5分钟会积极的”,就很好。你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但这个界限不止有一个特点,它是时间的限定,长度的限定——或是情景的限定。

当事人在被问到是否积极的时候,通常会回答说“我愿意尝试。”这是典型的权宜之计。“尝试”这一词汇的最初来源是指“审视或挑选。”这也就是法庭审判叫做“审判”的原因。“尝试(try)”和“审判(trial)”来源于同一个词根。“尝试”的问题就在于审视本身就是有条件地评估和判断(注意,我们把法庭审判的结果叫做“判决”)。但积极心态和有条件的评估判断是截然相反的。积极心态是主动进入未知领域。“尝试”有“衡量”或是“看看怎么样再说”的意味在里面,充满了被动和评判。

有的时候,我们会帮助当事人看清“尝试”这个词的被动意味,我们会把一支笔放在桌上,然后说,“试着把笔拿起来。”如果他们将笔拿起来,我们就会大声说“不,不!你是真的把它拿起来了,我要求你试着把它拿起来。”

“尝试”的另外一个隐藏含义是指“要花大力气。”这显然和积极的定义不一致,如果正确理解的话,积极心态与努力没有关系。你可以试着去搬动一块大石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要花大力气,但你并不能保证结果。这样的情形并不能运用到积极心态中,因为积极心态就是对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说“是”。这并不需要花力气,也不需要考虑努力会有什么结果。这不过就是回答“是”或者“不”。

如果把积极心态运用到感觉上,那么我们不会说你没有感觉到什么,我们会说你已经感觉到了什么。如果还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到的话,显然是南辕北辙了。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现在花一分钟的时间,用你的右手去碰自己的左臂。留意一下是什么感觉。现在,移动右手,触摸左臂,什么都不要感觉。上面两个描述中哪一个更费力?你是不是需要“尝试”着去感觉本来就有的感觉,还是自然而然就感觉到了这样的感觉?

当事人在被问到是否愿意积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我们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练习去除融合,所以从这句话中你可能会看到里面的陷阱。积极心态不是信念。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吧。我们先回到触碰自己手臂时的感觉。不断地大声重复下面的句子:“我碰不到我的手臂。我感觉不到接触。”一直不停地说这个句子。现在,一边不停地说自己碰不到,一边移动右手去碰触左臂,留意一下是什么感觉。

我们猜想,不管你在说什么,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手臂。感觉到自己已经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信念。当然你可以认为自己做不到,但是也可以认为自己做得到。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一样的:在你感觉到什么时,你能感觉到自己感觉到了吗?这就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只可能有两个选项:是或不是。同样的,积极心态不是什么你希望去做,但愿自己能做到,呆会儿会努力去做,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积极心态在此刻就是一个是或者不是的问题。

0 阅读:11
酒熟梅子

酒熟梅子

专注世间大事小事,做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