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水果市场上,说起水果上市公司,洪九果品和百果园都是有名的巨头,然而就在最近知名上市企业洪九果品却突然暴雷,面对着市场的突然巨变,让人不禁想问这洪九果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水果第一股突然暴雷?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停牌一年多的港股上市公司洪九果品发布了一则震动资本市场的公告。
4月16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洪九果品董事长邓洪九,董事彭何、江宗英、杨俊文、谭波及监事会主席余利霞等,目前均已被采取不同刑事强制措施,原因与重庆市两江新区公安分局就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之事项进行的立案侦查相关。
因上述事件,自2025年1月6日起,该公司主要办公场所之一重庆市渝北区东湖南路3号中铁峰汇B座22层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公司无法正常办公。
洪九果品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年营收一度超过150亿元,市值一度逼近200亿港元,曾被冠以“水果第一股”的称号。据招股书资料,洪九果品是中国最大的榴莲分销商。
洪九果品于2002年成立,主营高端进口水果和高品质国产水果销售。按2021年的销售收入计算,洪九果品曾是中国最大的榴莲分销商,以及火龙果、山竹和龙眼的前五大分销商。
业绩方面,2019年到2021年,洪九果品的年营收从20亿元出头一路上涨至102.8亿元, 2022年,其上市当年营收甚至超过150亿元。曾经,它是风光无限的“中国水果第一股”。上市首日,洪九果品以40港元/股的价格平开,盘中涨幅一度高达3%,最高市值190亿港元。
二、洪九果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洪九果品作为中国水果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突然暴雷不仅令市场震惊,更让我们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洪九果品的暴雷早有预兆。洪九果品自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仅发布过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中报,之后就再也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披露业绩报表。这一行为本身就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和担忧。更糟糕的是,由于延迟刊发全年业绩,洪九果品自2024年3月20日起被香港联合交易所实施停牌,截至目前停牌时长已逾一年。这一长时间的停牌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也为洪九果品的最终暴雷埋下了伏笔。
其次,暴雷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催熟的畸变生长模式。纵览各家媒体的报道,我们能够发现洪九果品的问题集中在:
一方面,过度扩张的营收增长。洪九果品在2019 2021年期间,年营收从20亿元出头一路飙升至102.8亿元,到2022年上市时营收更是冲破150亿元。这样迅猛的营收增长速度在水果行业中是非常罕见的。水果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易腐性和市场波动性。企业的扩张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仓储物流能力、市场销售渠道的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洪九果品如此大规模地扩张已经超过了常规情况,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根基并不稳固。 这种过度扩张可能是为了上市而进行的一种短期冲刺策略。在上市过程中,高营收往往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流入。但这种不基于扎实业务基础的扩张,在上市后很容易暴露出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现金流持续紧张。从 2019 年至 2021 年,洪九果品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 - 4.5 亿元、-8.04 亿元、-9.82 亿元。即使在 2022 年成功上市后,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仍为 - 18.23 亿元。在最后一次发布财报的 2023 年上半年,现金流净额为 - 3.14 亿元。企业的现金流就如同人体的血液,一旦出现持续失血且无法有效造血的情况,企业的各个 “器官”(业务板块)将难以正常运转。现金流的紧张,可能使得洪九果品在采购水果时无法及时支付货款,影响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市场推广、店铺扩张等方面也会因资金不足而受限,进一步阻碍企业发展。
而最终的导火索则是2023年四季度洪九果品预付款骤增事件,最终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这个曾经的水果第一股的骤然崩塌。
第三,洪九果品正在成为整个生鲜零售产业的反面案例。对于生鲜零售企业来说,本身所处的行业环境就压力巨大。生鲜产品具有易腐坏、保鲜期短、供应链复杂等特点,需要企业在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精细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生鲜零售企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而洪九果品冒进的策略,在快速扩张中忽视了自身根基的稳固和财务风险的控制,无疑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反面案例。它的坠落,为其他生鲜零售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现金流健康以及商业信誉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且充满挑战的生鲜零售市场中立足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