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以“地大物博”来形容伟大的祖国,但实在说不上“物产丰富”,比如木材资源长期短缺就是不争的事实。
由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得知,2020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面积达到33亿亩,其中天然林面积为21亿亩、人工林面积为12亿亩。我国已于2017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木材产量每年将减少约4000万立方米。巨大的木材缺口除了人工林木材供给外,还需要进口大量的木材, 2020年仅原木进口量就达到5975万立方米,对外木材依存度已然超过50%,且连年持续攀升,风险较大。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热带材资源持续减少,保护森林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社会对我国木材进口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敏感,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正逐步收紧原木等资源型产品出口政策(如俄罗斯等),有关林产品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因此,只有建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制度,降低木材对外依存度,才能较大程度保障我国木材安全。
何谓国家储备林?
国家储备林是指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我国2013年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在7个试点省区优选30个重点国有林场承储,首批划定87.5万亩国家储备林,2014年扩大到15个省(区、市),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体系,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亿亩,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实现自给。
这,对于广西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基础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底广西森林面积2.23亿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36亿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9.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2020年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蓄积量达到4200万立方米,超过全国总量的40%。广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木材生产基础好,储备的潜力也很大。
条件好。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少山多,而且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林木生长快,无论是土地资源、气候环境,还是林木资源、科技支持等,广西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水到渠成。
进展好。自2013年以来,广西累计利用各类投资超过120亿元,建设及划定了国家储备林超过1000万亩,取得了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21年5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区国家储备林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新建国家储备林1000万亩,并推动林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核心基地。
做法好。广西打造的国家储备林核心基地,创新推行整县推进模式,推广“区直林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鹿寨县、宁明县、平果市、浦北县、容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同时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林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全方位参与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进而带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
树种好。广西有三大用材林树种:桉树、松树和杉木,桉树木材产量已经高达3000万立方米,已经占到广西木材产量近80%,绝对的龙头地位。由于树种过于单一,广西近年来开展了桉树纯林改造,探索出了桉树与格木、降香黄檀、米老排、红锥、擎天树等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混交模式,也初步选出绿桐、香樟、任豆等优良树种,不仅丰富了广西用材林树种,也是国家储备林的有益补充。
……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木材也不例外,作为四大主要原材料之一,主动权还是自己掌握为好。当下国际竞争环境激烈,国际市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了充足的国家木材储备,我们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作为首批试点省区之一,广西完全有能力成为国家储备林的主力担当,也完全有理由完成这一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