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水浒传》中最经典的名场面,当属武松打虎了。
作为百兽之王,老虎的形象是“凶猛无敌”和“不可战胜的”。正所谓“龙争虎斗”,其地位一直和龙相提并论,如果说龙代表了帝王,那么虎便代表了最高阶的武将。比如蜀汉有五虎上将,梁山也有五虎上将等。
因此,但凡能击败老虎的人,毫无疑问都是英雄,比如“飞将军”李广,就是因为射虎而闻名天下;东吴大帝孙权,也是因为擅长射虎,被众人称颂,苏轼词中就写道:“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武松打虎
按照科学统计,一只成年老虎的掌击力量是1000kg左右,咬合力为500kg上下,相当于普通成年人的八倍,平均速度为22米/秒上下,比人类速度巅峰的博尔特还快两倍多。武松能徒手打死一只大老虎,实力可见一斑,也由此成为民间交口称颂的一等一的好汉。
就连伟人也多次提到武松,号召大家要学习景阳冈上的武松。
武松能徒手打死一只老虎,主要原因自然是他高超的武艺,《水浒传》虽未提及武松来历,但是按照名人考据,武松出身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集大成者,自然拳脚了得。
行者武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武松在上景阳冈之前,好好喝了一场酒。
我们常说,酒壮怂人胆,酒是英雄胆。人情世故和凶猛如虎的社会现实中,大多数男儿往往要压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卑微的活着,但是一旦给他们一碗烈酒,他们分分钟就变成了无所畏惧的战士。武松亦如此。
如果不是酒壮胆,武松能不能顺利打下这只老虎,就不好说了。《水浒传》里写道,武松趁着酒劲,打死了老虎。打完之后,只觉浑身酸软,酒全散了。可以说是武松的心声了。
那么打虎之前,武松到底喝了多少碗酒呢?
景阳冈喝酒
《水浒传》中说,武松在回清河县的路上,路过景阳冈,可是连喝了十八碗酒,看到这个数字,恐怕大多数人都要咂舌了,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居然还能脚不软心不跳,打死了一只百兽之王?
那么,一般人能像武松这样,吃两斤熟牛肉,外加十八碗酒吗?
武松喝的啥酒众所周知,今天市面上的酒,分为两种:蒸馏酒和非蒸馏酒。白酒即是蒸馏酒,度数都很大,一般都是四五十度;而非蒸馏酒,则包括黄酒、啤酒和葡萄酒,度数相对较低。
黄酒度数一般在9-15度上下,出名的如山东即墨的老酒,绍兴状元红,绍兴女儿红等等,度数都不会超过20度;啤酒度数则更低了,一般都在12度以下,即使号称“夺命大乌苏”的乌苏啤酒,平均度数也不过13度。
中国酒的历史,可谓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创造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生产酒,但此时的酒,都是非蒸馏酒,直到明朝时期,才出现了蒸馏酒。
也就是说,明朝之前,中国人喝的酒,都是非蒸馏酒,主要为黄酒和米酒,最高度数,也不过是15度!
宋朝时期喝的酒,更完全是黄酒了。虽然当时喝的酒,也叫做“白酒”,但其实这些酒,本质上却是黄酒。只是因为用大米发酵而成的,颜色是白色,才叫“白酒”。
当然,这些黄酒,都是上层贵族喝的,下层百姓和平民喝的,大多数都是醪糟,也就是甜米酒,这种酒是用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发酵而成,味道甜美,含酒精量更低。白居易诗里“一翁香醪新叉刍”说的,便是醪糟。
所以,武松喝的酒,只是黄酒或者米酒,甚至是醪糟,度数最多不过15度。对于一个彪形大汉而言,十八碗醪糟的酒精度,似乎并不算什么。
十八碗有多少看完酒的种类,我们再看看,武松喝的酒,数量上到底有多少。
现在我们在随便一个博物馆,都能找到宋朝时候的酒碗,以宋代吉州窑的斗笠碗为例:这个碗满打满算也就能装两百毫升,大概四两酒,和现在一个普通大排档的塑料水杯差不多。
景阳冈上,武松喝了十八碗,按照吉州窑的斗笠碗来算的话,武松大概喝了五六斤酒,换算成啤酒的话,也不超过十瓶啤酒。
十瓶啤酒加两斤牛肉,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丝毫不成任何问题。对于现在的吃播主播而言,连最低限度都算不上。
所以,“十八碗酒”的故事,其实是有点幽默的:彪形大汉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瓶啤酒,就耍起了酒疯,执意上岗。知道真相的读者,眼泪都要掉下来。
其实,武松在景阳冈上喝的酒,并不是最多的,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被刺配孟州,结识了“金眼彪”施恩,为帮施恩报仇,武松在快活林上演了“醉打蒋门神”的好戏。前往快活林的路上,武松为了将武功发出来,逢店便喝三碗酒,前前后后喝了三十多碗酒,相当于二十多瓶啤酒!是景阳冈的两倍!
即使喝了这么多酒,武松还能将蒋门神打个皮开肉绽,其酒量不可谓不高。
武松醉打蒋门神
其实,梁山上武松的酒量并不是最好的,阮小七和鲁智深等人,酒量都比武松好。阮小七喝酒的功夫,整个梁山都佩服,梁山招安时,他和十多名手下喝掉了108坛酒,阮小七一人,便喝掉了十多坛!
“花和尚”鲁智深,也是酒中豪杰,他在五台山修行时,遇到买酒挑夫,便一次性将两桶酒买下,一口气喝了个干净。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过如此。
《水浒传》中武松喝酒的文学手法其实,除了酒的数量外,武松喝酒的场景中,还有一处不合常理的地方。
一般人喝酒到半酣,再至全开,胆量会越来越大,力气则会越来越小,真正喝醉时,全身如泥,使不出一丝力气。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也就是十瓶啤酒,却还有很大的力气,打死一只百兽之王,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毕竟武松喝的是穿肠毒药,而不是兴奋剂。
那么,《水浒传》中为何要这么写呢?
其实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在里面。
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一个人的形象,增加故事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喜欢用夸张性的言辞和描述,来夸大其词。
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飞流可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种夸张式描写,常见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82斤重,李元霸的大铁锤,重达320斤,赵子龙单枪匹马,就能独闯龙潭,在曹军中杀个七进七出,鲁智深力气盖世,双手合抱,就能倒拔一棵大垂柳。
当然,这样的夸张式文学语言,不仅是中国作品的独有,在西方文学中,也屡见不鲜。
早在古希腊荷马时代,就见诸文字中,阿喀琉斯全身如同钢筋铁骨,刀枪不入,赫克托尔的长矛锋利无比,能穿透七层青铜盾牌;北方的维京大力士,可以只手推动一艘巨船,西边的凯尔特人,可以纵马越过十几丈宽的大悬崖。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中国古代能有那么多“千杯不醉”的酒鬼了,曹操对酒当歌,苏轼把酒问青天,杜甫白日纵酒放歌;阮籍能一次性盛饮百杯;李白更厉害,会须一饮三百杯;到了王维这里,便是新丰美酒斗十千了。
这种数字上的描述,只是一种突出人物形象的必要修饰而已,切不可当真。
所以,《水浒传》并没有被称为纪实文学,而是被称为魔幻主义文学作品,形同《百年孤独》和《白鹿原》。
写在最后总而言之,十八碗酒和两斤熟牛肉对于一个常人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饮啖兼人的梁山好汉而言,就更不值一提了。
但是,好汉喜欢喝酒,却并不等同于喝酒了才算好汉。
作为穿肠毒药,酒对人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举杯消愁愁更愁,适度饮酒解忧即可,切不可图一时之乐,畅饮不克制,亲人两行泪。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