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为啥不能喝雄黄酒?端午节是韩国的吗?说错了可容易闹笑话

沁说 2021-06-17 10:07:05

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青、白二蛇临近端午便感觉闷热异常、虚弱怠倦。小青不得不躲进深山,而有千年修行的白素贞尚能堪堪应对许仙,未料端午那日夫妻把酒对饮,许仙暗戳戳在酒水中下了“辟邪”的雄黄,烈性攻心,白素贞道行再深也无力抵御,于罗帐内现了真身,吓得许仙一命呜呼!

白娘子端午饮雄黄酒现形,是《白蛇传》一个非常重要的戏剧高潮。

电视剧改编于戏曲,作为咱们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故事雏形最早起源于《旧唐书》中的“洛阳巨蛇”,以及唐时的志怪小说《博异志·李黄》篇,到了宋时,就有相关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及至明代,冯梦龙将这个故事结合民间传说,系统地编撰进《警世通言》里,此后的戏曲便是以此脱胎衍化,流传至今。

白娘子的故事起于民间,本是口口相承。所以很多情节设定掺杂了民俗文化与信仰。端午时节家家薰艾草、挂香包、饮雄黄酒、食粽子……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艾草、香包、雄黄……又是什么讲究呢?

关于端午节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引发了国内非常大的反响与争议,为了存续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感,2008年我国将端午列为了法定节假日。咱也不知道为啥韩国总有一种“啥都是他们的”错觉,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发源地,很多民俗节日对历史的影响都是渗透式的,比如日本文化就是深受咱们唐宋时期的影响,而朝鲜王朝的国号,都是由朱元璋赐名的。

其实除了韩国的江陵地区,端午祭活动并非全民同庆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就有三十多个民族过端午节。

节日习俗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的历史过程,端午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我们老祖宗积累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以现代思维长远来看,节日民俗不仅仅是文化资源,也是政治资源。

所以,对于端午节,尽管我们已经身在其中习惯它的存在,也要知晓关于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

节日本身传达的便是民众对于生产生活的美好寄托。在科学并未开化的时代,人们驱邪避恶的观念,便是各种节日形成的主要源头。

比如端午,饮雄黄酒、薰挂艾草菖蒲,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都是以节日为载体,在欢庆之余祈福避邪、迎福纳祥。

五月初五有什么讲究?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为何白娘子与小青临近五月初五就虚弱气躁?这与咱们时令有关。

端午临近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节气,农历便是以夏至为节点来计算入伏。自上古以来,我们便以天干地支的方法来计年。在天干地支计年法中,五月是“午月”,“午”在五行中属阳。而端午中的“端”字,是始、正的意思,合起来就表示一年中正阳的日子。

唐人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中便有注解:“月号正阳,时惟端午”。

值此仲夏之交,阳气盛极、浊气上升,不但是各类蛇虫鼠蚁出没的时期,亦是时疫容易侵入的时候。以古人有限的文化认知,便衍生了各种各样的“祛毒妙法”与厌胜的物件。比如在临水的地区,就有赛龙舟祈福的方式。

更为容易普及的,便是门悬艾叶,饮雄黄酒、佩五色丝线、挂香囊……人们以此来预防疫病、抵御毒虫。艾草与菖蒲是老祖宗代代公认的袪毒之物。宋人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中有写:“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上,以禳毒气”。

五色丝线是方胜的一种形式,以红、黄、蓝、白、黑五色制成。代表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通常佩戴于孩童的手腕或者脖颈上,也被称为“长命缕”。用以防止邪秽与五毒。

“蛇、蝎、蜈蚣、蟾蜍、蜘蛛”,谓之五毒,而白娘子、小青本体是蛇,居五毒之首。古人认为雄黄是驱毒杀虫的良剂。《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蛇虫毒,燥温,祛痰的功效,主治百虫毒,蛇虺毒。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小青无法在端午时节保持人形,早早躲入深山。其一是时节已至动物性的回归,其二便是大街小巷处处都是“难以忍受”的气味。雄黄需从五月初一暴晒到初五,雄黄不但少许入酒饮用,还会以菖蒲沫伴雄黄粉,遍洒房屋床帐周围。

传说故事当然不以为真,不过民间故事都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蓝本,很多认知离不开现实的延伸。出于端午的习俗与禁忌,人们设定了白、青二蛇害怕五月初五的情节,而白素贞饮雄黄酒,则对应了雄黄“避毒镇邪“的“功效”。

民俗生活是流动的历史,它在不经意间润物细无声,又以民间文学、戏曲的方式传递它的文化影响。这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良性传承。

写在最后

端午虽起于吴越之地,但在民族融合的文化对流中,融为咱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是对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亦是一种笃定的文化自信。

端午节有很多别称,称它为“诗人节”的时候,我们便想到身殉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每一口粽子背后,承载了人们对他缅怀与崇敬的“万古一长嗟”。称它“女儿节”的时候,便想到来自东汉的孝女曹娥,在父亲被浪涛卷走后,沿江苦苦寻找十七天,最后投江寻父。称它“龙舟节”的时候,则想到冤死的伍子胥自刎前的谶言:将我的眼晴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便是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当个体的美好意愿与国家的文化符号叠加升华,端午节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张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的价值名片,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

这背后,是中华文明的厚重积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共同的民俗传承里,我们隔着历史“共看明月”。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0 阅读:21

沁说

简介: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