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轩
尽管今天已经不是那个讲空头政治的年代,但是,学术研究还是要讲点哲学,讲点逻辑,最起码,还要尊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我今天要冒昧地问一句当今的红学家们:历史唯物主义在红学领域还管不管用了?你们为了“保护”曹雪芹的所谓《红楼梦》“著作权”,为了弥补曹雪芹成为《红楼梦》作者的种种疑点,不惜把曹雪芹宣扬为什么“超时代”的“超天才”,这是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调呢?
其实,“天才论”也挽救不了曹雪芹的著作权,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让我们就曹雪芹的著作权问题,再进行一番系统的剖析吧。
1.年龄上的疑点
目前,关于曹雪芹的生卒时间有争议。出生时间一说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一说是雍正二年(1724);逝世时间一说是乾隆二十七年(1763),一说是乾隆二十八年(1764)。这些争议暂且不去管他,反正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年华”没有争议。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年代,红学界一般认为是乾隆九年(1745),这个时候曹雪芹可是只有二十多岁啊!
一个刚刚二十多岁的青年,能否以极为流畅老练的文笔去创作《红楼梦》,确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人反驳说,前苏联的肖洛霍夫开始创作《静静的顿河》,也是二十多岁,曹雪芹为什么不能?且不说肖洛霍夫的著作权也有争议,就算没争议吧,肖洛霍夫帮不了曹雪芹什么忙,因为《静静的顿河》并非自传体小说,而《红楼梦》却是一部以自己的生平为蓝本创作的作品,请问,哪个只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会去总结审视自己的生平呢?他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啊!
让我们翻开《红楼梦》,看看“作者自云”是怎么说的吧:石头上的字迹是“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说自己已经“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吗?能“追踪摄迹”去记载自己的人生轨迹吗?不要说写书记载,一般情况下,二十多岁,人生之路刚刚展开,根本就绝无可能去回顾自己的终生经历,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任谁都不会。
2.经历上的疑点
《红楼梦》记述的是一个“百年望族”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故事。作者本人在这场悲剧中绝不是局外人,而是有着强烈负罪感的“罪人”!请看书中记载: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是把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我之罪固不能免”,口口声声说书中记载的是作者的“我之罪”。
问题是,曹雪芹无论如何也没有谈论“我之罪”的资格!曹家确实是一个由“望族”走向没落的家庭,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这样的家庭何止千万,怎么能断定《红楼梦》写的就是曹家呢?更重要的是,曹家之败与曹雪芹根本无关,他决不会在书中大谈特谈“我之罪固不能免”。曹家被抄家发生在雍正二年(1724)春,如果曹雪芹生年就是这一年,他大概此时还在娘肚子里,难道就要为抄家负责任了?如果曹雪芹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这一年也只有九岁,黄口未消,何谈“我之罪”?
再说,从目前考证出来的所有材料看,曹雪芹根本没有亲兄弟姊妹,也没有一大堆堂姐妹或表姐妹,构不成《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原型。从这一点推断,曹雪芹绝没有创作《红楼梦》使“闺阁昭传”的原动力。再说,书中那么多活灵活现的姐妹,没有生活原型怎么可能创作出来?
3.署名上的疑点
中国古典小说,向来没有署名的习惯,作品内容无碍朝廷的不署名,有碍朝廷的更不会署名,即使署名,也用化名(也就是今天的笔名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都是后人考证出来的,并非作者署了真名,《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至今学界也没考证清楚他究竟是谁。最反常的特例就是《红楼梦》,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署名,但曹雪芹三个字却是以“披阅增删者”的身份,在书的开端就明晃晃写着的。
《红楼梦》是一部隐去了“朝代年纪、地域邦国”的作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红学界都解释为曹雪芹为了躲避文字狱迫害而不得不如此,但是,躲避文字狱的人,却又在书中写上了自己的真名实姓,这不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有人说曹雪芹敢于“反潮流”,“反封建”,大丈夫敢作敢为,所以他敢于写上自己的名字。且不论这么解释多么荒唐,只从逻辑上就说不通,连真实名字都敢写的人,为什么还要“故弄狡狯”隐去作品的时间地点呢?对于这种自相矛盾的问题,从胡适先生开始,从来就无人给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可能有的朋友要说,正因为曹雪芹害怕文字狱,才在书中杜撰了“石头”作为作者,而把自己写成“披阅增删者”啊!这是不懂历史的糊涂观念!清朝文字狱的残酷是超乎想象的,不仅作者有罪,评点者,批阅者,甚至挂名者都有罪!不仅本人有罪,家人乃至亲族都有罪!著名的“明史案”“南山集案”等都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生活在文字狱最酷烈的乾隆时代,他能不知道这一点吗?
4.避讳上的疑点
中国封建社会是非常讲究避讳的,任何文人、官僚都必须按照避讳的规矩说话写字,否则就会犯大逆不道的罪名,就会成为不齿于社会的狗屎堆!如果说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红楼梦》书中他那个时代的国讳家讳均不避,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极大疑点。有人用曹雪芹“反封建”来解释《红楼梦》何以不讲避讳,这是无知加无理的诡辩!
先看国讳,乾隆时代的“琏”字是必须避讳的,因为乾隆的爱子荣亲王“永琏”三岁早夭,皇帝为此曾亲自颁旨通令全国避讳“琏”字,如果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怎么敢公然把书中重要的二爷命名“贾琏”?再如乾隆登基前的身份是“宝亲王”,任何人都理应避讳,但《红楼梦》中不仅不避讳,却通过丫鬟鸳鸯之口,破口大骂“宝天王”“宝皇帝”,这在乾隆朝怎么可能?
再说家讳,曹雪芹的曾祖父名叫曹玺,又名尔玉,字完璧,祖父名叫曹寅,字雪樵。对“玺”“寅”“玉”“雪”“芹”等字,曹家后人理应避讳,可是《红楼梦》中不仅不避讳这些字,还有意让“呆霸王”加以嘲弄,这是说不通的。再如“瑞”字,康熙皇帝曾为曹雪芹的曾祖母,也就是那个当过皇帝的乳母的孙氏老太太题匾“萱瑞堂”,曹雪芹怎么可能用“瑞”字为《红楼梦》书中的极下作不堪的人物贾瑞命名?更可疑的是书中那个在水月庵中同一大帮尼姑鬼混的坏家伙贾芹,曹雪芹给他取个什么名字不好,却偏偏让他与自己共用一个“芹”字,这从一般心理上说,能解释得通吗?难道曹雪芹有自虐癖,专门把自己和亲人的名字用在书中最不堪的人身上?
5.性格上的疑点
从目前考证出来的材料看,曹雪芹是个具有魏晋风度的人,他嗜酒如狂,不修边幅,扪虱高谈,白眼向人,从二敦及张宜泉的诗中不难看出曹雪芹这些性格特征。这样性格的人与情痴情种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魏晋风度
《红楼梦》作者虽然也具有“偏僻”“乖张”的性格,但这种“偏僻”“乖张”体现的特征不是魏晋风度,而是“意淫”“情种”!《红楼梦》作者这种“情痴情种”性格的文人,大致发端于《西厢记》《牡丹亭》的作者,至明末的冯梦龙写出《情史》,创立“情教”,成了集大成者。
明末清初,情教思想盛行,言情作品滥觞,《红楼梦》应是这一思想盛行期间的产物。而曹雪芹时代,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整肃,传统封建伦理早已居绝对统治地位,这个时代,能够出现魏晋风度的叛逆文人,但绝对出现不了“情教”的忠实信徒!更何况曹雪芹根本就不是“情教”的信徒!
6.时代上的疑点
《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是一个家族的末世,而是全社会的末世,对这一点红学界应无疑义。但曹雪芹那个时代,恰是乾隆盛世,他怎么能口口声声在《红楼梦》书中宣扬“末世”呢?
有的红学家撰文说,曹雪芹是看清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通过《红楼梦》敲响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丧钟。这种论调实在是幼稚可笑的,康梁变法和孙中山民主革命之前,中国只有封建王朝的更替,还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看出什么封建社会的“末世”!把曹雪芹说得比马克思还马克思,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红楼梦》虽然隐去了作品的时间,但书中描写的确实是末世光景,这种末世并非什么“封建社会的末世”,而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时期,这从书中的《好了歌解》和《飞鸟各投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时期只能是明末清初,而绝不可能是乾隆盛世。
有人可能要问,盛世之人难道就写不出末世光景吗?今天的作家不是也写出了《大宅门》吗?对于今天的作家来说,《大宅门》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历史题材不仅能写清朝末年,还能写更古老的秦皇汉武呢!问题是,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作品内容并非历史题材,而是100%的现实题材!今天的人写现实题材,总不能写成清朝末年的“末世”背景吧?曹雪芹时代距离明清改朝换代的时间,与今天的人距离清朝灭亡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将近百年,他怎么能写出现实的“末世”光景呢?
7.民族上的疑点
无可否认,《红楼梦》具有悼明反清的思想倾向,曹雪芹作为旗人,作为乾隆时代的人,都没有可能去悼明反清。有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为了维护曹雪芹的著作权,去拼命否认《红楼梦》的反清悼明思想。这是徒劳了,《红楼梦》书中白纸黑字在那里写着,能否定得了吗?
也有人说曹雪芹家是汉军旗人,实质是汉族,不是满族,所以也可能产生反清悼明的思想。这是信口开河式的胡说八道!历史上的“旗人”,虽然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之分,但都是“旗人”,大清王朝的天下是旗人打下的,旗人怎么会去悼念那个被推翻的明朝,怎么能去反对自己用头颅鲜血亲手换来的清朝呢?再说整个清朝,旗人都是“吃粮当兵”的,都是大清王朝的受益者,“八旗子弟”几乎成了寄生虫的代名词,曹雪芹作为八旗子弟,怎么会去妄图推翻自己赖以寄生的社会呢?
曹家从曹振彦、曹士选“从龙”以来,历经曹玺、曹寅等辈,为大清王朝的建立,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是大清王朝的缔造者和既得利益者。虽然后来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轧,家族败落了,但这样的破落贵族骨子里也不会去反清的,当然更谈不上悼明了!
8.科举上的疑点
《红楼梦》作者肯定参加过科举,并且在这方面栽过大筋斗。这从书中“无材补天”的感叹中可以得到证明。书中说“娲皇”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来“补天”,却“独留一石未用”,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石头因为自己“不堪入选”,于是“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在封建社会,“学成文武艺,货予帝王家”,“补天”二字几乎就是封建知识分子参加科举的代名词。由此可知,《红楼梦》作者不仅参加过科举,而且可能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落选,否则不会说“独留一石未用”。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曹雪芹参加过科举,他的作者身份因此也大成问题。
9.思想上的疑点
曹雪芹生活的乾隆盛世,封建正统观念的统治极其严厉,文字狱盛行,那时的文人,既无可能,也无胆量去反对孔孟之道、四书五经。那个时代出现的《儒林外史》,敢于讽刺那些假道学,敢于嘲笑范进一类举子,但绝对不敢反对包括程朱理学在内的孔孟之道。
而《红楼梦》中所宣扬的思想,却绝非乾隆时期的思想。书中宝玉大骂忠君爱国的“文死谏武死战”,把仕途经济称为“禄蠹国贼”,除了四书,把别的书全烧了,当然也包括朱熹的书。这种极端的举动,绝非乾隆时期的曹雪芹所能想象出来的。那么,这种异端思想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呢?正是所谓的“末世”时期,也就是明清改朝换代时期,那些当了亡国奴的前朝封建正统士大夫阶层普遍思想的曲折反映!
为曹雪芹著作权辩护的朋友,如果你们能科学解释这些疑点,才能保住曹雪芹著作权。空口白牙说什么“疯狂崇拜曹雪芹,无限热爱《红楼梦》”,不过是“朴素的阶级感情”而已,是无济于事的;用“天才论”“超时代论”来解释是反科学的,也是徒劳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谁也逃脱不了历史唯物主义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