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在经历了以色列与哈马斯长达 15 个多月的战火洗礼后,如今呈现出一片令人痛心疾首的破败景象。当我们透过国际媒体的报道,看到那无人机航拍中绵延不绝的废墟,心中涌起的是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无尽悲叹。
联合国的卫星图像评估数据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场灾难的规模:截至 2024 年 12 月 1 日,加沙超过 6 万处建筑被摧毁,2 万多处严重受损,冲突产生的建
巴沙现状
筑和道路废墟初步估计超 5000 万吨。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家庭破碎、生活被彻底颠覆的真实写照。
在国际社会中,各方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国际特赦组织和人权观察等国际人权组织严厉地将这种大规模破坏视为以色列对加沙巴勒斯坦人进行种族灭绝和消灭行动的一部分。人权观察在 11 月的报告中指控以色列犯有反人类罪,称破坏程度表明其意图永久驱逐许多民众。这种观点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战争中人道危机的高度关注和对可能存在的严重违反国际法行为的警惕。
而以色列方面坚决否认这些指控,声称其军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作战面临着复杂的局势,一直努力避免对平民及其基础设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设置缓冲区也只是出于军事行动安全的需要,并非随意清理平民区域。然而,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其初衷如何,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的事实摆在眼前,这让以色列的解释在国际舆论的审视下显得苍白无力。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军事科学主任马修・萨维尔指出,这场持久的城市战争因对手藏身环境复杂,确实造成了极高程度的破坏,但难以简单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定性,需要对每次打击和行动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符合武装冲突法及是否适度,他不认同 “焦土政策” 的描述。前以色列军事情报官员迈克尔・米尔施泰因则表示,摧毁哈马斯地道的行动对地面基础设施破坏极大,且因哈马斯利用民用设施作战,导致学校、医院等也成为攻击目标。这些观点揭示了现代城市战争中军事行动与平民保护之间的艰难平衡,以及在复杂的军事对抗中如何界定合法与合理的行动界限。
2023年6月
2025年1月
我们深知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和损失,无论是哪一方的平民都不应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在这场冲突中,看到加沙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我们感同身受。
也许,这就是第三国家的悲催。
同时也要感激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能身处和平。
2025 年 1 月 20 日星期一,巴勒斯坦人走过以色列空袭和地面进攻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造成的废墟。
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于 2025 年 1 月 20 日返回加沙地带拉法,这是以哈停火协议生效后的第二天。
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巴勒斯坦青年走在以色列对哈马斯进行空中和地面进攻后留下的军用装甲车残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