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示吴冷西:要把《参考消息》办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三目观史 2023-09-28 21:14:15

1931年11月7日,《参考消息》在江西瑞金创刊,比《人民日报》早了17年。

创办初期,《参考消息》还不是报纸,是仅供中共党政军领导干部内部参阅的秘密刊物。1956年冬,毛主席提议把它的订阅范围扩大到县委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的党内外干部,发行量由原来的2000份增加到30—40万份,出版类型由刊物改为报纸,即现在的《参考消息》报。

扩大发行量后不久,主席在与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谈话时说:

“《参考消息》要总结一下,可再行扩大,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1958年9月,主席又发出指示,要求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师生。

1964年,主席在与外宾谈话时说,《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以后还要再扩大,发行量可以增加到50万份、80万份。只要解决了纸张问题,可以做到每个公社、工厂都有一份,还可以发到个人。

一个月后,主席又提出,“《参考消息》发行量今后增加到100万份。”

1970年夏,主席又作出指示:“要把《参考消息》办好,扩大发行。”

主席说,可以把《参考消息》贴到大街上的阅报栏内,让大家都能看到。

主席为何如此关注《参考消息》,并一再扩大它的发行量呢?对此,主席有过很精辟的阐述。

1957年,主席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最高国务会议和天津市党员干部会议上多次讲到《参考消息》,他说:

我们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人们会说,这是共产党、人民政府替帝国主义出钱办份报纸来骂共产党。是不是这样?看样子是这样。……(它登的)许多东西就是骂我们的呀。”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就是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法不同。……

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毛主席特别指出:“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

主席多次强调,“我们的人要见世面,要懂得外界的事情”;“要见世面,要了解国际情况,了解敌人的情况”;“要经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头长的是不牢固的”。

他又说:“党内外都应受锻炼,应该见世面,要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

主席之所以让大学生也能看到《参考消息》,正是基于上述思想,让学生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每个问题都有对立面,才能培养他们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有人担心群众看了反面宣传会受到影响。主席认为这并不可怕。他说:

“是不是受他们(指西方)的宣传影响,受帝国主义的影响而变成他们的人,我看也有可能变一、二个。我们中国人多,……变那么几个有什么要紧?”

“是不是读了他(指蒋介石)的文章就要到台湾进他那个党呢?是不是有这个危险呢?我看没有这个危险。有那么几个人要进也可以嘛。”

根据主席一系列的指示,《参考消息 》在五六十年代刊登了大量西方反华文章,并多次刊登;甚至刊登国外报纸诬蔑中国、丑化主席形象的漫画。

与此同时,《参考消息 》也刊登了一些讲我们好话,而又不能在报纸上发表的东西。

按照主席把《参考消息》办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的指示,周总理生前倾注了很多心血。

当时陈伯达、姚文元主管新华社,在他们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参考消息》一度出现报道上的倾向性——主要刊登赞扬我国的稿件,报喜不报忧、对敌性材料改写,等等。

对此,总理发出指示,不能只登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的,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让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

对外国报纸与中国问题有关的稿件,总理要求不更改一个字,不加评论地转载,“让我们的人民自己培养对象判断,培养其判断能力。”

在总理的关注下,《参考消息》在文革时期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外界对中国的反应。

《参考消息》的独特定位,还被总理用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层面。

1970年国庆节那天,周总理特意安排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主席身旁。这是总理向美国白宫发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可惜总理的“高超暗示”,没能被尼克松和基辛格领会到。

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与斯诺作了长时间的极为重要的谈话,内容涉及到中国内政、外交和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

斯诺征得我方同意后,在意大利《时代》周刊和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了部分谈话内容。新华社也随后收到了这些外刊发表的文章,并在《参考消息》上予以转载。

主席和总理的谈话内容,很多涉及到中美关系,主席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来中国,并将高兴同他谈”。这些谈话内容一经披露,尼克松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很想访问中国。

此后,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的突然“失踪”,尼克松将访华的公告等内容,先后通过《参考消息》公开,外界才恍然大悟。

在总理的指挥下,《参考消息》在中美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报纸的特殊作用。

可以说,在上世纪国内国际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参考消息》成为人们了解时政要闻的风向标,也是主席和总理进行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棋子。

当时很多老干部每天必看《参考消息》,有人还曾目睹两位领袖手拿放大镜,吃力而认真阅读《参考消息》的情景。

总理在去世前三个月,仍仔细阅读9月1日至4日的《参考消息》。主席在逝世的前一天下午,用手向工作人员比划,要了解日本三木派和福田派的斗争情况。在听工作人员读完《参考消息》上的相关报道后,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周总理曾向外宾高度评价《参考消息》。他说:

“现在世界上有最好的一种报纸,就是我们的《参考消息》,它把那么多的消息有选择地登在一张报纸上,这是哪个国家也没有的,许多外国朋友都称赞。”

1 阅读:92

三目观史

简介:分享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