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您想变得富有,那这篇文章可千万别错过。
我来给您讲讲富人和穷人到底差别在哪儿,把这差别弄明白了,每个人就都能有更多变成富人的可能。
他们之间的差别呢,就在于做的事儿不同,有 3 件事富人都躲得远远的,可穷人却沉迷其中,这差距就这么产生了。
在开始讲这 3 件事之前,我先给您介绍一个人,他叫查尔斯 - 哈尼尔。

或许您根本未曾听闻此人。
查尔斯白手起家,其身价堪比 3000 吨黄金之巨,因行事低调,故而被誉为世界隐形富豪。
其后,他著有一书,名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课》,此书能够全方位激发人的潜能,大幅提升人生效率。
只因此书效用甚佳,以致某些富人担忧穷人借此翻身从而影响自身,于是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打压,导致此书出版后仅售出 20 万册,便骤然销声匿迹。
后来封禁达 70 年方才解封,在封禁之前,已有人制作了一份手抄本,而这份手抄本竟成为硅谷备受追捧的畅销书,乔布斯、比尔盖茨以及众多成功人士,皆曾凭借此书所含知识,缔造了巨额财富。
接下来的内容,乃我融合查尔斯之智慧所总结而成,富人远离的3件事,穷人却沉迷其中,看你做了吗

普通人遭遇挫折时,习惯扮演 “受害者” 角色,抱怨 不公,命运不济
但哈尼尔却指出:“受害者心态” 是财富的头号杀手,它通过 “自我设限” 和 “情绪内耗”,让你丧失改变现实的能力。他说:“富人相信‘我创造生活’,穷人相信‘生活创造我’——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财富起点。”
心理学中的 “习得性无助” 理论表明,长期抱怨会削弱人的行动力,形成 “抱怨→逃避→更糟糕处境” 的恶性循环。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指出:“乐观者将挫折视为暂时的、特定的、可控的,而悲观者将其视为永久的、普遍的、不可控的。” 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影响财富获取能力。
哈尼尔本人的经历就是 “反受害者思维” 的典范。
他早年投资铁路失败,负债累累,亲友纷纷离他而去,但他没有沉溺于 “被市场欺骗” 的悲愤,而是分析失败原因:“我过度依赖行业趋势,却忽视了技术迭代的风险。” 随后,他转向新兴的钢铁加工行业,利用 “垂直领域深耕” 策略,在细分市场中建立竞争壁垒,最终实现财富逆袭。
他在日记中写道:“失败不是结局,而是发现短板的最好时机 —— 我的短板是‘盲目跟风’,现在我要补上‘深度洞察’这一课。”
现实中,“受害者心态” 的表现比比皆是:
职场中,有人因没背景晋升受阻,便抱怨 “公司任人唯亲”,却从不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创业失败后,有人大骂 “市场环境恶劣”,却不愿研究失败案例中隐藏的用户需求;
这些人如同被 “受害者滤镜” 蒙住双眼,看不到困境中的机会。
当你指责世界时,世界也在远离你;当你改变自己时,世界会为你让路。
穷人该如何改变呢?
1、建立 “问题 - 机会转化表”:遇到困境时,强制自己列出 3 个可行动的机会点。例如:
失业→“有时间系统学习新技能”“发现本地新兴行业的人才缺口”;
创业失败→“积累了供应链资源”“摸清了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2、践行 “48 小时抱怨禁令”:当产生抱怨冲动时,先沉默 48 小时,用 “我能做什么” 的思考替代 “为什么会这样” 的哀叹。

普通人习惯用 “碎片化信息” 填充大脑(如娱乐新闻、短视频、家长里短),认为 “知道得多就是聪明”。
但哈尼尔却指出:信息的价值不在于 “数量” 而在于 “维度”—— 停留在表象的信息是噪音,穿透本质的信息是黄金。
“富人花 80% 的精力研究‘为什么’,穷人花 80% 的精力记住‘是什么’。”
神经科学中的 “信息过载理论” 表明,过多的碎片化信息会导致 “认知熵增”,使大脑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下降,经济学中的 “信号筛选理论” 也指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 “深度思考” 提取。
所以一定要学会探寻本质!
哈尼尔在投资钢铁行业时,展现了 “穿透信息噪音” 的能力。
当时,市场充斥着 “钢铁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 的悲观言论,多数投资者选择撤离,但哈尼尔通过研究发现:
表象信息:钢铁企业数量增加,价格下跌;
本质规律:工业化进程中,特种钢材(如铁路用钢轨)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是被普通钢材的过剩掩盖。他果断投资特种钢材生产线,避开低价竞争的红海,最终在行业低迷期实现 300% 的回报。
他总结:“大众看到的是‘钢材卖不动’,而我看到的是‘某些钢材永远供不应求’—— 区别在于是否愿意穿透噪音看本质。”
观察身边的 “信息难民”,会发现他们的日常:
每天刷 100 条短视频,却记不住 1 个有价值的观点;
为明星绯闻浪费大量精力,却对行业趋势一无所知;
收藏 1000 篇理财文章,却从未实践过 1 个投资策略。
这些行为看似 “勤奋学习”,实则是 “用战术懒惰掩盖战略勤奋”。
你读的每一条娱乐新闻,都在消耗你认知真相的能量;你研究的每一条本质规律,都在积累你创造财富的势能
那穷人该如何改变呢?
1、实施 “信息断舍离”:
卸载娱乐APP,取消关注不优质的账号,设置 “信息禁食时间”(如每天 19:00-21:00 不刷手机)。
2、建立 “本质思考清单”:遇到信息时,连续追问 3 个 “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做?
为什么我需要关注它?

用双手搬砖,你只能解决温饱;用大脑设计搬砖机器人,你才能建造高楼。财富的本质,是对杠杆资源的掌控力
普通人信奉 “努力就能成功”,认为 “多劳多得” 是永恒真理。
在工业文明后,“线性努力”(用时间和体力换钱)的回报正在指数级下降,而 “杠杆努力”(用钱、人、技术撬动成果)的回报呈指数级上升。
富人的 1 小时,可能等于穷人的 100 小时 —— 不是因为他们更勤奋,而是因为他们懂得让别人的时间、资本和智慧为自己工作
《纳瓦尔宝典》作者埃里克・乔根森提出 “杠杆定律”:“要想实现财富自由,必须使用杠杆 —— 劳动力杠杆、资本杠杆、知识产权杠杆。”
马斯克正是杠杆思维的集大成者:用资本杠杆(特斯拉股票融资)、人力杠杆(全球顶尖工程师团队)、技术杠杆(第一性原理研发),同时推进 SpaceX、特斯拉等多个颠覆式项目。
现实中,“线性努力” 的困境随处可见:
流水线工人加班加点,收入增长却赶不上物价上涨;
自媒体人每天更新 3 条视频,播放量却不及别人 1 条爆款;
实体店老板起早贪黑,利润却被电商平台挤压殆尽。而杠杆思维的实践者则轻松破局:
程序员开发自动化工具,用 100 行代码替代 1000 小时人工操作;
创业者通过 “加盟模式”,用别人的资金和人力扩张品牌;
作家出版书籍,用 “知识产权杠杆” 实现 “一次创作,终身收益”。
正如哈尼尔所说:“如果你想活得像富人,就先学会像富人一样思考 —— 他们从不靠‘搬砖’致富,而是靠‘设计搬砖的系统’致富。”
穷人怎么改变呢?
1、列出自己的核心资源(技能、人脉、资金),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杠杆:
比如技能杠杆,类似于把 Excel 技能做成付费课程,让 1 份时间卖给 1000 人;
比如人脉杠杆,类似于组织行业沙龙,对接供需双方,收取服务佣金;
比如资金杠杆,类似于用闲置资金投资指数基金,让资本为自己工作。
2、践行 “20 小时杠杆学习法”:用 20 小时掌握一项 “杠杆型技能”(如 PPT 设计、自媒体运营),通过输出内容或服务,撬动更多资源。

3、建立 “反勤奋清单”:每周记录 “低杠杆努力” 事项(如重复整理文件、无意义的会议),逐步用自动化工具或委托他人处理。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