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震上将,紧急向中央要10万女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南斋孤风中 2024-09-18 20:10:59

清朝左宗棠收回新疆后,虽说地方归了中央管,可实际上乱象不断。

清朝倒台后,新疆更是乱上加乱。

民族之间闹矛盾,为土地和水源打架的事天天有。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勾结外国势力,压榨老百姓,搞得地方上下不安宁。

更糟的是,一大批国民党的兵跑到西北来,和当地的恶霸狼狈为奸,处处与新中国作对。

这样的新疆,问题堆积如山。

怎么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发展生产?

怎么化解积年的矛盾?

怎么应付外来的威胁?这些都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大难题。

带兵进新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3月的党代会上,王震主动请缨,要求带兵进新疆。

9月,王震率军进入西宁,随后又解放了青海。

为了祖国的统一,王震亲自带队翻越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

那时的祁连山,道路崎岖,天气恶劣,但王震和战士们顶着寒风,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他们先是解放了酒泉,接着又入驻新疆。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被任命为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实际上的党政军一把手。

为了保证新疆的安全,王震率领十万大军进驻新疆。

那时的新疆,局势复杂,安全形势严峻。

大量的国民党残匪和当地反动势力被剿灭,这为新疆地区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虽然战火平息了,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王震领导的剿匪战争稳定了局势,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粮食就是生命线

五万多国民党军俘虏,十几万本地居民。

加上王震带来的十多万兵力,新疆一下子,多了二三十万张嘴要养活。

这么多人要吃饭,可新疆能种地放牧的地方太少了。

种地也不是说种就能马上有收成的,从播种到收获,怎么也得好几个月。

这么多人等着吃饭,粮食从哪里来?

这个难题摆在王震面前,让他愁眉不展。

王震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从国外买粮食。

新疆靠着苏联,边境线很长,从苏联运粮食进来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王震心里清楚,买粮食只能解一时之急,不是长久之计。

他拿笔一算,吓了一跳。

新疆几十万人一年要吃的粮食,得有百万吨那么多!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库本来就不富裕,外汇储备更是少得可怜。

如果为了新疆买粮食,花掉这么多宝贵的外汇,那全国的工业建设可就要受影响了。

短期内,可能还是得靠进口一些粮食来应急。

但长远来看,必须想办法让新疆自己能种出粮食来。

在那个年代,粮食就是生命线。

没有足够的粮食,人民就难以生存,地方就难以发展。

光靠打仗,是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的。

王震看着眼前荒凉的土地,心里明白,新疆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很艰难。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很不友好。

这里有三座大雪山把地方分割开来,到处是山地、盆地和沙漠。

这样的地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从古到今,新疆人主要靠放牧为生,种地只是副业。

可是经过长年的战乱,连这点生计也保不住了。

很多绿洲被战火烧光了,好好的农牧场都给地主霸占了。

老百姓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日子过得很艰难。

于是,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疆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土改。

这次土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新疆地方大,民族多,情况复杂。

有的地方,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很深;有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间还有些隔阂。

土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没地的农民。

那些,过去连一亩地都没有的贫苦农民,现在有了自己的田地。

他们可以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粮,不用再看地主的脸色过日子了。

这样一来,农牧业都有了发展的基础。

开垦边疆的“垦边兵”

新疆地方这么大,难道就真的没有可以开垦的地方了吗?

如果能找到水源,修好水利,是不是就能让更多的地方长出庄稼来?

他决定把那十多万来新疆剿匪的解放军,就地改编成生产建设兵团。

这些当过兵的汉子们,从此不再打仗。

而是扎根新疆,成了开垦边疆的“垦边兵”。

对那些习惯了打仗的战士来说,放下枪杆子,拿起锄头,是个不小的挑战。

建设新疆比打仗还要艰苦。

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王震自己也干了起来。

每天天不亮,他就和战士们一起下地干活。

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脸被太阳晒得黝黑,但他从不叫苦叫累。

战士们看到首长都这么拼命,哪还有理由偷懒?

就这样,新疆的荒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他们开荒种地,修水利,平整土地。

虽然天气恶劣,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新疆的面貌彻底改变。

慢慢地,奇迹开始发生了。

过去寸草不生的地方,开始长出了庄稼。

干涸的河道里,又有了水流。

荒凉的戈壁滩上,出现了一片片绿洲。

王震没有满足于此,光有农业还不够,还得发展工业。

新疆的纺织、钢铁、煤矿等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纺织厂里的纺锤飞转,钢铁厂的高炉日夜不息,煤矿里的矿工们挥汗如雨。

渐渐地,新疆的经济秩序开始恢复了。

街上的商店多了起来,集市上的人也多了,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

新疆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王震心里很是高兴。

十万名女兵到新疆!

可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些让他警觉的声音。

有天,王震路过几个战士聊天的地方,无意中听到他们在抱怨:

“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真是孤单啊!”

这些话让王震心里一惊。

他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调查结果让他更加担心:

在十多万戍边军团中,竟然有七万多人是单身!

而且,这些单身汉中不少是跟着部队南征北战的老兵,平均年龄都三十多岁了。

王震想起年轻时。

那时候,他也曾经离家远走,为革命奔波。

他深知,一个人在外,没有家庭的温暖,是多么的孤单。

新疆的环境本来就艰苦,又远离中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这些单身的战士们,白天干活还好,一到晚上,躺在床上,难免会想起远在他乡的亲人,想起自己还没有成家立业。

王震明白,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战士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可能导致他们离开新疆,回到故乡。

怎样才能让这些战士们在新疆安心工作,扎根发展?

它涉及到人口政策、社会结构、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问题。

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奋斗。

只有这样,新疆的未来才能真正有希望。

1950年,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震上将,急匆匆地从新疆赶回北京。

他心里装着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希望党中央,能尽快完成今年的征兵工作,特别是,我们希望能招募至少十万名女兵到新疆去!”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

大家都没想到王震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王震接着解释了新疆的实际情况:

戍边军团中单身汉太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这可能,会影响新疆的长远发展。

听完王震的解释,毛主席陷入了沉思。

新疆的建设需要人,需要男性,也同样需要女性。

很快,一项特殊的征兵工作开始了。

全国各地的广播里、报纸上都在呼吁:欢迎女青年到新疆去,建设祖国的西部边疆!

为了鼓励女青年们报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比如,承诺给她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她们的权益,还允许她们带家人一起去新疆。

消息传到新疆,戍边的战士们都高兴坏了。

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都想把新疆建设得更好,给即将到来的女战友们一个漂亮的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青年,来到新疆,这里的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

慢慢地,新疆不再是一个只有男人的地方了。

很多战士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组建了家庭。

孩子的啼哭声、妇女的笑语声,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温暖。

0 阅读:82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