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年底,不少人就开始忙着抢票、订车、订礼品,满心期望过个好年。但仔细一想,这个所谓的“春节”,其实早就变了味道。回到家里,不是为了团圆,而是为了走个过场。亲戚见面寒暄几句,拿出那些年年差不多的“客套话”,实在没劲。这时候,你会不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过年还有没有必要?
尤其是对那些漂泊在外、千里迢迢出门打工的人来说,春节真的成了“名存实亡”的形式。在外打拼一年,春节也不过是在老家呆几天,父母还在的,就回去应付一下,走走亲戚,见一堆人,听着那些老掉牙的废话。等父母这一代不在了,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连这些走动的形式也会逐渐消失。过年,越来越像是回“老家旅社”住几晚,走个过场罢了。
这其中,最让人感到无力的,莫过于春节的消费压力。办年货、发红包、请客吃饭,这一套下来的成本可不低。很多普通家庭过个年,至少要花掉一万元。你想想,这一万元,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得辛辛苦苦攒好几个月的工资,最后却花在一堆没用的东西上。买的年货,有多少是能真正用上的?请客送礼,又有几个人是真心实意的?最后,大部分都是应景的无意义消费。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已经成了“社交负担”,而非节日的享受。一年到头,大家忙着维持生活,春节反而成了攀比和社交的“战场”。谁给的红包多,谁穿的衣服新,谁的年夜饭丰盛,这一系列的表面功夫,既没有让人真正感到节日的喜悦,反而增加了压力。
再说亲情,原本应该是过年最重要的部分,却因为这些形式化的东西被挤到了边缘。过年本该是团聚的时刻,但忙着各种拜访、礼数、招待,真正和家人在一起说说心里话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一桌人坐在那里,玩着手机、刷着朋友圈,看着无聊的春节晚会,交流寥寥,气氛冷淡。这样的春节,还能称得上是“团圆”吗?
社会的变化让春节的意义越来越淡薄。过去,过年是稀缺物资时代的象征,那时候一年到头能吃顿好饭、穿件新衣服,大家都觉得是难得的喜庆。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天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想买什么随时都能买到,过年的“仪式感”早就没有了。
春节的另一面是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城市化的今天,很多年轻人为了工作远离家乡,春节成了“返乡大潮”的代名词。长途跋涉、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和高速公路,让春节成了一场“折磨战”。等到好不容易到了家,短短几天后又要急匆匆地返回工作岗位,心里只剩下疲惫和厌烦。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春节的这些老套形式迟早会被淘汰。年轻人已经开始厌倦这种无谓的形式感,等到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或许连回老家的念头都不会有了。过年过节,本应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亲情的时刻,但如今,它更像是一场形式化的表演,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
春节,或许正在走向“名存实亡”的边缘。当我们越来越无法从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时,它的未来,也就不再像过去那么光彩照人了。
SP
一个标题都写不好的人,就别出来了。
|.穱ゞ.°ゞ
难道城里人就不过年了[笑着哭][笑着哭]城里就没有本土人了,城里就没有老一辈人了,真二[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