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特别在意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硕果廉博说事 2025-01-23 06:12:42

特朗普说话算数,回到白宫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退群。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20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日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欧洲的反应可谓是相当强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得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反应相当激烈,她表示,《巴黎协定》仍然是人类的希望,我们绝对不可能放弃这个希望。

一,欧洲在气候问题上表现得相当热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环境与地理因素

- 欧洲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高。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会对其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严重威胁,如北欧的冰川融化、南欧的水资源短缺等,这使欧洲有保护气候的内在动力。

- 冰川与冻土问题:在北欧和阿尔卑斯山区等有大量冰川和冻土,气候变暖使冰川消融加速、冻土融化,这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因为冰川是重要的淡水储备。

- 沿海生态威胁:欧洲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湿地、盐沼等生态系统受损,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比如英国的一些沿海湿地鸟类栖息地就因海平面上升面临威胁。

能源安全与转型需求

- 能源供应多元化需求:欧洲本土化石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对外部能源依赖度高。俄乌冲突凸显了欧洲对单一能源供应国依赖的风险。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气候行动,可使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降低因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

- 能源技术创新驱动:欧洲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如智能电网技术、能源存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为欧洲在全球能源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提供支撑。

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有助于减少对外部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同时,向清洁能源转型也能推动欧洲能源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丹麦在风电领域、德国在太阳能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经济与产业利益

- 欧洲拥有许多传统工业,如钢铁、化工、汽车制造等,这些产业面临着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借助气候行动的契机,欧洲可以推动传统工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采用更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欧洲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等方式,为气候相关项目和产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这不仅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 欧洲在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如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等产业。积极推动气候行动,能为这些产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出口,提升欧洲在全球绿色产业的竞争力。

区域协同发展需求

- 欧洲各国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在气候问题上共同行动,有助于制定统一的区域标准和政策,避免各国之间因政策差异而导致的贸易壁垒和产业发展不平衡。例如,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可以促进欧洲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整个区域向低碳经济转型。

公共健康因素

- 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极端天气事件等,对民众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欧洲城市人口密集,对环境质量和公共健康问题较为敏感。通过积极应对气候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与气候相关的疾病风险,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文化与价值观因素

- 欧洲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欧洲社会从整体上对气候问题高度关注,并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维护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行动。许多欧洲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气候变化的忧虑,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对气候问题的重视。

社会与民众意识

- 欧洲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政府采取积极的气候政策。许多欧洲国家的民众会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对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关切,推动政府和企业在气候行动上做出更大努力。

国际形象与领导力追求

- 欧洲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契机。通过在气候问题上的积极行动,欧洲可以在国际气候谈判等场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方向,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历史责任与道德考量

- 欧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出于道德和伦理考量,欧洲认为有义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以弥补过去的排放行为对全球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在气候问题上,美国的一些做法让欧洲难以接受

政策反复与不稳定性

- 美国曾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决定打乱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节奏和框架,让欧洲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之后美国虽重新加入,但政策的反复使欧洲对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承诺和行动缺乏信任。

减排目标与行动力度不足

- 美国作为全球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人均排放量也较高,但在减排目标设定上曾长期低于欧洲一些国家。如欧盟提出了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至少55%的目标,而美国此前的相关目标相对宽松。并且在实际行动中,美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淘汰化石燃料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如欧洲,比如欧洲在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超美国。

贸易与能源政策的冲突

- 美国的一些贸易政策对欧洲的气候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例如美国对从欧洲进口的部分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影响了欧洲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同时,美国在能源领域加大页岩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出口,这与欧洲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加快能源转型的目标相悖,欧洲担心美国的能源政策会阻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霸权思维

- 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等场合,有时会以自身利益为核心,试图主导规则制定,而忽视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诉求。比如在一些国际气候会议上,美国试图将自身的减排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这种霸权思维和做法让欧洲国家极为不满。

0 阅读:0
硕果廉博说事

硕果廉博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