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自己的大脑所“欺骗”

老张看职场 2024-06-01 10:13:45

下面这张图片,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估计在很多玩测试的时候都曾见过吧?

“图片里到底是一个少女呢?还是一个老太太?”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有个“解读”流程。我们通过听觉触觉味觉感觉等“接受”到的所有信息,最终我们对信息解读确认的时候,这个“指令”却是来源于我们的大脑。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上面那张图片,在脑科学的研究中,被称作“双稳态图像”,网上有很多这种图例。图中少女和老太太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当大脑没有下结论的时候,你会觉得两个答案都对。但是,一旦你“决定看到”是少女(或者老太太),你再怎么看那张图,它就会容易一直是你大脑“决定”看到的内容了。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认知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其实是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但是最终我们的大脑会选择一个结果。一旦我们的大脑做了选择决定,那么之后我们再看它的时候,它就是我们大脑所选择的那个样子。

而这种模式,在现实中其实也经常发生。比如早上你刚刚到公司,走廊里老远就遇到某位同事,在你刚刚想主动打个招呼的时候,人家可能立马转进洗手间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大脑做了一个决定,说“那个人对你不友好,对你视而不见”,那么之后你至少这一天怎么看TA都可能不顺眼......但是,现实情况很可能人家当时就是着急去洗手间,真的没看到远处的你;也可能当时TA的隐形眼镜掉了,根本就没看清楚你是谁......

那么,对很多信息的解读,大脑的解读依据是什么呢?面对同时存在的各种事实ABCD,大脑为什么决定选择A或B,或C或D呢?这样的“自动脑补”依据,基本上都来自一个人的过去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的曾经过往经历,会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惯性模式作用。大脑会自动“填补空白”,依据过往经历经验,而决定对现在接收到的信息做相应解读。这个和之前与大家分享的“情绪触点”原理相通(具体“情绪触点”的说明及工具方法,可查看越是糟糕的时候,越需要知道“真相”)。

我们的大脑,很善于给我们“讲故事”,并以此给我们作出决定有着十足理由的感觉。在《捉弄人的大脑》一书中,作者阿尔贝尔·穆海贝尔(巴黎第八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神经学家,临床心理学家)有这样一段关于大脑通过“事后解释”的方式给人们讲故事的方式。摘录那个研究试验如下:

心理学家准备了一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和一张黑头发美女的照片,然后他们把两张照片给一群人看,让他们挑选出自己觉得好看的那张照片。人们挑出照片以后,过了一会儿,实验者再拿一张错的照片给他们。比如说,你之前喜欢那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那么现在给你一张黑头发美女的照片,然后直接问你,“你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实际上他刚才没有选择这张图片,他选的是那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但当被询问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时,这个人就开始讲:“我觉得她的下巴特别好看,眼神很清澈......”等等。他会找出很多能证明自己喜欢这张照片的理由......

在参加实验的人当中,74%的人没有发现照片被换掉,并且自圆其说,讲出了很多喜欢的理由。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特性,因为它要追求平滑和连贯性,于是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虽然出于本能的“善意”,却也是在“欺骗”我们。

这些我们有必要知道一下,尤其身在职场的伙伴们,尤其面对复杂局面状态的时候,尤其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记得大脑很善于“讲故事”,别因为大脑一时的惯性,而让我们不能看到更多和全部,让不该有的“误会”不经意间发生......

0 阅读:0

老张看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