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过我同意了吗?就生我?”
“都是你们的错!我这辈子都毁了!”
这些扎心的话语,正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口中说出。
一位母亲曾含泪描述:确诊抑郁症的女儿从乖巧变得暴戾,摔东西、辱骂父母,甚至将作业未完成的挫败感全部归咎于家庭。父母越是小心翼翼,孩子越像一座随时喷发的火山——这种现象被称为“仇亲”,本质是抑郁背后未被看见的伤痛,最终化作对至亲的控诉。
数据显示,我国约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其中重度抑郁占比4%。当孩子用冷漠、攻击甚至自毁的方式推开父母时,家长该如何打破僵局,重建信任?

为何抑郁的孩子会“仇视”父母?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抑郁症像一团黑雾,吞噬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他们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时,会将对自己的愤怒和无力感投射给父母,试图用攻击性行为震慑外界,以此保护脆弱的自尊。
例如,一名重点中学的学生因长期排名倒数而陷入自卑,即便实际成绩不差,仍不断自我否定。再加上,母亲的焦虑加剧了孩子的压力,最终演变为“考不好就自残”的极端行为。
另外,许多父母误以为“物质满足=爱”,却忽视了孩子的深层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赋予自主权。当孩子发出求助信号时(如失眠、厌学),父母的责备或无效鼓励(如“振作点”)反而造成二次伤害。
荣新奇教授还指出,家庭系统的失衡也会让孩子对抗、逃离父母。“控制型父母”或“焦虑妈妈+缺席爸爸”的组合,容易让孩子感到窒息。比如,一名15岁男孩因母亲过度管控而抑郁,拒绝就医,沉迷手机逃避现实——他的症状实则是替整个家庭承受痛苦。

专业干预:从“对立”到“共生”
对于重度抑郁、药物效果不佳和常规心理咨询效果有限的孩子,可尝试催眠疗法。
不同于影视剧中的神秘形象,现代临床催眠通过引导意象对话,深入孩子的潜意识层面,释放压抑的情绪创伤,并重建积极认知模式。例如,我们接触过的一名长期失眠的青少年通过“器官对话技术”当晚改善睡眠;另有案例中,催眠帮助孩子与过往创伤和解,逐步恢复社交动力。
另外,根据有关心理协会的数据显示,接受催眠心理干预的抑郁青少年,其亲子关系改善率达到普通治疗的2.3倍。这种疗法不仅能缓解抑郁症状,更能修复那些被误解和冲突撕裂的情感纽带。
荣新奇教授特别提醒,家长们一定要警惕“过度医疗化”陷阱。部分家长急于求成,要求医生快速开药,却忽视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的长期性。荣教授强调:
·轻度抑郁应以心理干预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混合用药或擅自停药可能加重症状。

抑郁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家庭系统的报警器。
当亲子关系陷入冰点,父母需要停止追问“为什么”,开始思考“怎么做”;放下改变孩子的执念,转向自我成长。因为那个拒绝沟通的孩子,可能正在用最后的力量保护你们——他们害怕自己的黑暗会吞噬最爱的家人。
“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深耕催眠疗法20余年,独创的“整合催眠技术”已帮助上千家庭重启对话。我们相信,每一颗封闭的心都渴望被温柔叩响——如果您正在黑暗中摸索,不妨让我们陪您点亮那盏灯。
改变,从“接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