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不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陛下A守此B常谦C常惧之道D日慎E一日F则宗社永G固H无倾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采无已”的“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C.“出次发哀”的“次”指处所,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词义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要避讳辰日,太宗反对,不予理会。
B.昔日舜帝告诫禹,不夸耀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敢和你争能争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言,是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心怀畏惧。
C.魏征认为,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是因为国君谦逊恭谨。他希望君王坚守这种态度,那么国家社稷就会永远巩固。
D.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在定州经常抚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还命令县官给他治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
5.仁恻者,仁爱怜悯之意也。请简要概括三件能表现唐太宗仁恻之心的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
B.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D.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7.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表现出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写的是人们对自己孩子从师的做法,与自己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3)小明画了一幅春雨图,想在上面题两句古诗,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的成句,比如:“ , 。”
参考答案:
1.DFH
【解析】句意: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
“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愿”的宾语,其后要断开;
“日慎一日”是对前文“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的强调,其后要断开;
“则宗社永固”“( 宗社)无倾覆矣”是“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的效果,是并列的两个分句,中间要断开。
故选DFH。
2.C
【解析】A.正确。“已”:停止。句意: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已”:停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
B.正确。
C.“词义相同”错误。“次”:处所。句意:要前去张府悼唁。/“次”:旁边、水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D.“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错误。原文是“诏至床前、问其所苦”,可见太宗没有亲自去他床前,而是下诏抬他到自己床(或坐榻)前询问。
故选D。
4.(1)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很多人却遭受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2)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公瑾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君主的威严向他提意见呢?
【解析】(1)“困穷”,困境;“鬻”,卖;“愍”,怜悯。
(2)“尊崇”,尊贵崇高;“傥”,倘若;“不是”,不正确、错误、过失。
5.①遣送后宫宫女;
②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
③不避辰日哀悼张公谨;
④亲到御舟城北门楼抚慰兵士,问病卒之疾苦;
⑤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
【解析】由“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可得出:遣送后宫宫女;
由“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可得出: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
由“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历日?’”可得出:不避辰日哀悼张公谨;
由“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可得出:亲到御舟城北门楼抚慰兵士,问病卒之疾苦;
由“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可得出: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
6.B
【解析】B.“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故选B。
7.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
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解析】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要谭孝廉戒骄戒躁,不畏艰险,去争取科举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经“戈戟林”,畏惧沿途的“鼓鼙声”,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
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8.(1)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