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喀则市的古称及历史沿革
日喀则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使用多个古称,其名称演变与西藏政治、宗教格局的变迁密切相关。

“年麦”(Ñamai)
作为日喀则最古老的称谓之一,“年麦”在藏语中意为“年楚河下游的沃土”。这一名称源自吐蕃王朝早期的地理划分体系,反映了该地区以年楚河冲积平原为核心的农耕文明特征。据《日喀则史志》记载,早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前(7世纪),当地已形成以“年麦”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其农业灌溉技术曾影响整个后藏地区。这一名称在元朝文献中仍有记载,直至帕竹王朝时期才逐渐被取代。
“藏”(Tsang)
吐蕃王朝时期(7-9世纪),统治者将卫藏地区划分为“卫”(前藏)和“藏”(后藏)。日喀则作为后藏核心区域,其“藏”的称谓具有强烈政治意义。当时“藏”的行政范围包括现今日喀则市全境及阿里部分地区,形成以年楚河流域为中心的行政体系。这一时期,日喀则的军事地位显著提升,成为吐蕃王朝经略中亚的重要基地。元朝设立十三万户制度时,仍沿用“藏”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溪卡桑珠孜”(Shigatse Samdruptse)
14世纪中叶,帕竹王朝创始人绛曲坚赞在击败萨迦政权后,为巩固统治设立十三宗溪行政体系。其中最晚建立的宗溪被命名为“桑珠孜”,藏语意为“如愿以偿的福地”。1435年,该行政中心正式定名为“溪卡桑珠孜”,意为“最完美的庄园”。这个名称包含三层历史内涵:
• 政治层面:标志着帕竹政权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使命。
• 经济层面:凸显当地发达的庄园经济体系。
• 宗教层面:暗含对莲花生大师在此修行的纪念。
该名称的官方使用持续至17世纪格鲁派掌权时期,其简称“溪卡孜”经汉语音译演变为现名“日喀则”。
“后藏首府”
1642年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日喀则作为班禅驻锡地获得“后藏首府”的尊称。这一时期,扎什伦布寺的修建(1447年)使日喀则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双核心体系中的重要支点。“后藏首府”不仅是地理概念,更代表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其影响力持续至1959年民主改革前。
二、主要下辖县区的古称及历史
桑珠孜区
该市辖区古称“桑珠孜宗”,得名于帕竹王朝时期的行政建制。“桑珠孜”在藏语中意为“实现愿望的宝地”,源自莲花生大师的预言。15世纪中叶,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在此建立扎什伦布寺后,该区域获得“卫藏钥匙”的别称,成为后藏政教中心。清乾隆年间文献中又称“年麦宗”,反映其与古称“年麦”的历史传承。
南木林县
古称“香雄”,属象雄文明核心区域。公元7世纪前,这里是苯教重要传播中心,现存恰姆寺遗址可见早期苯教祭祀痕迹。吐蕃兼并象雄后改称“南木林”,意为“全胜之地”,纪念赤松德赞在此击败象雄残余势力。元代设立南木林万户,成为十三万户中军事力量最强的行政区。
江孜县
原名“杰卡尔孜”,意为“胜利堡垒之巅”。该名称源自14世纪萨迦王朝与帕竹王朝的争霸史,现存江孜宗山古堡即为当年军事要塞的遗存。15世纪,佛教大师克珠杰·格勒巴桑在此创立白居寺,江孜获得“第二卫城”的尊称,成为后藏文化重镇。
萨迦县
古称“芒喀萨迦”,意为“灰白土地上的萨迦”。13世纪萨迦王朝建立后,此地被称为“卫藏根本”,现存萨迦寺藏有元代帝师八思巴的亲笔诏书。其独特的名城体系包含:
• “萨迦北寺”:政治中心。
• “萨迦南寺”:宗教中心。
• “仲曲河圣城”:文化中心。
该名称完整保留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统治时期的城市格局。
亚东县
古称“卓木”,藏语意为“旋谷”。这个名称生动描述了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峡谷地带的地理特征。清代文献记载其别称“茶马古道咽喉”,作为中印贸易重要通道,现存清代海关遗址见证着茶马互市的历史盛况。
拉孜县
古名“尼木林”,意为“太阳照耀的谷地”。吐蕃时期是重要的军马养殖基地,元朝设立拉孜千户所,成为卫藏地区最大的兵器制造中心。其境内现存的平措林寺壁画,完整记录了14世纪金属锻造技术的工艺流程。
仲巴县
古称“如拉”,属古代如拉部落联盟的核心区域。该名称最早见于敦煌吐蕃文献,记载其作为象雄与吐蕃缓冲地带的重要战略地位。17世纪后改称“仲巴”,意为“野牦牛之地”,反映当地游牧经济特征。现存帕羊古镇遗址可见古代商旅驿站的历史风貌。
岗巴县
旧称“岗巴宗”,得名于其地处边防要冲的地理特征。“岗巴”在藏语中意为“雪山脚下的堡垒”,现存的曲登尼玛寺保存有清代驻防大臣的边防日志,详细记载了19世纪中期的边境防御体系。
仁布县
古称“绒钦”,意为“深谷之王”。这个名称源于其独特的峡谷地形和丰富的玉石资源,吐蕃时期是王室玉器的主要供应地。大昭寺现存的吐蕃时期玉雕佛像,多采用仁布玉石雕刻而成。
三、古称背后的历史逻辑
地理特征命名体系
多数古称如“年麦”(河流冲积平原)、“卓木”(峡谷)、“尼木林”(阳光谷地)等,均建立在对自然地理的精确观察之上。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古代藏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如南木林县的“全胜之地”即包含对地形险要的军事考量。
政权更迭印记
从“藏”到“溪卡桑珠孜”的名称变迁,实质是萨迦、帕竹、格鲁三大教派权力交替的缩影。每个名称都承载着特定政权的合法性建构,如帕竹王朝通过“如愿以偿”的命名强调其统一西藏的历史功绩。
宗教文化隐喻
“桑珠孜”(实现愿望)、“杰卡尔孜”(胜利堡垒)等名称均包含佛教密宗的真言密意。这种命名传统使得地名本身成为宗教仪轨的组成部分,如江孜宗山古堡的建筑布局即暗合曼陀罗图式。
经济形态折射
“仲巴”(野牦牛之地)、“绒钦”(玉石之谷)等名称直接反映古代经济支柱产业。考古发现证实,这些地区在古代确实存在相应的特色经济,如仲巴县出土的吐蕃时期牦牛骨雕工艺品。
四、古称的现代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启动的“卫藏历史地名数据库”工程,已收录日喀则地区217个历史名称及其演变谱系。其中“溪卡桑珠孜”的完整历史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亚太地区记忆遗产名录。
旅游开发应用
日喀则市推出的“重走古称之路”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复原历史地名场景,再现了帕竹时期的庄园经济体系。江孜县利用“杰卡尔孜”古称打造的实景演出,年均吸引游客20万人次。
学术研究价值
西藏大学历史系通过对“藏”与“卫”的地名比较研究,重新厘清了吐蕃行政区划的边界争议。南木林县“香雄”地名的考证,为象雄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语言学证据。
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古称,不仅是日喀则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理解西藏文明演进的关键钥匙。从“年麦”沃土到“溪卡桑珠孜”的庄园,从“香雄”故地到“杰卡尔孜”要塞,每个名称都在诉说着雪域高原的沧桑传奇。对这些古称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把握西藏文明的发展脉络,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守护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