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竟是一场“不为人知”的军事政变?

史蒂夫皮 2025-04-09 15:25:02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传统观点认为,这是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王振蛊惑,贸然亲征,导致的,英宗被俘,大明之耻!

划重点,这是传统观点,千错万错都是死太监的错。

但随着研究明史的越来越多,有明粉基于人物关系、行为动机的推测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出现了一种非常耳目一新的观点。

这便是明朝军事上损失惨重、边防危机加剧,导致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深刻影响了此后明朝的发展走向的土木堡之变,竟然只是一场大明内部的兵变!

这倒也不是完全的捕风捉影,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始终贯穿大明始终,朱祁镇8岁继位,朝政一直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把持。直到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才亲政,已经长到一十六了,

换言之,朝廷没人听他的。

这么多年,张氏德高望重,能有效地压制各方势力。“三杨” 政治才能卓越,他们相互配合,朝政习惯了没有皇帝的也能平稳运行的日子。

好不容易熬到掌握了实权,发现说话不好使,这让朱祁镇很气恼。他觉得,调度不了官员,那我就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决策体系才行。这才使他重用身边的宦官王振,王振握了司礼监的大权,可以代皇帝批红。

王振拉帮结派,争权夺势,成了皇帝弹压群臣的一把刀,这一下,必然导致外廷官员与内廷宦官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可王振也不傻,他是两边下注,私底下脚踏两只船。

朱祁镇本让他探查大明和瓦剌的边境情况,王振私下却与内阁暗通,诓骗朱祁镇。

在出征前,边境传来瓦剌寇边的消息,但有说法称这个消息可能是被边将和文官集团夸大或伪造的,目的是诱使英宗亲征。

按照当时的情况,瓦剌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而且英宗对北方边境的实际情况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瓦剌的兵力和动态,所以对所谓的 “瓦剌寇边” 消息原本有所怀疑。可是被王振一忽悠,稀里糊涂中了计。

再看诡异的行军路线,原本可以选择更安全、更有利于行军和补给的路线,但最终却选择了一条靠近边境且容易被敌军截断后路的路线。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内部有人故意引导英宗做出这样的决策,以便为后续的兵变创造条件。

最为吊诡的是宣府作为大明边防重镇,驻有大量明军,战备充裕,宣府总兵杨洪也是战功赫赫。然而在中央军遇袭之际,杨洪却没有出兵救援,史书记载他 “惊惶无措,闭门不出”。

甚至有说法称,杨洪的辖区内出现了十几座城池弃城的情况,他还隐瞒弃城,并放瓦剌入关,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有另外说法称,土木堡之变中,宣府总兵杨洪为了掩盖自己吃空饷喝兵血的行为,指使儿子杨俊竟突袭朱祁镇的中军,屠杀了朱祁镇带来的勋贵和文官,使得明军指挥系统瞬间崩溃,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而最让人觉得阴谋论的当属兵部尚书于谦与杨洪的关系,竟然是是儿女亲家。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以兵部尚书身份统领亲军,而亲军本应是皇帝的私军,却由新皇帝朱祁钰统领。

这一系列的关系和事件,让人怀疑于谦等文官集团与边军将领杨洪可能存在某种勾结,共同策划了这场兵变。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官方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似乎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有试图掩盖真相的嫌疑。

例如,对于明军为何会在土木堡遭到如此惨败,官方的解释往往强调英宗的决策失误和王振的专权,但对于一些关键的细节和疑点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也为 “内部兵变说” 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0 阅读:1
史蒂夫皮

史蒂夫皮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