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及体制内报考深度指南二(岗位篇—那张你可能坐一辈子的桌子)

明窗邀华月 2020-01-09 09:53:36

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2014年6月的一天。

中部某省省会A市的公务员面试考场里。

来自组织部门的面试官李主任对考生小C的临场发挥印象深刻。

凭他多年的干部工作经验,他知道这名考生绝对是个在职公务员,而且是个潜力不错的好苗子。

只是,面试时双盲抽签的设置,让面试官也无从知道考生的具体信息。

与李主任共同担任面试考官的,均是来自A市各机关的部门领导,因为这次招录的,是一批市直机关的科员岗位。

这些面试官都已发现,面试者中,不止一位表现优异,这种表现一看就知道不是培训机构里的面试速成模式,因为考生明显具备实打实的公务经验。

这是当年,国考省考中经常出现的一幕,许多在职公务员纷纷参加考试,报考心仪的岗位,一旦笔试过线,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往往更胜一筹。

这一现象,被形象的称之为公考之曲线救国。

因为公考中凡是城市岗位,必然竞争激烈,一旦考不上,又同时失去其他岗位的报考机会。

于是,许多人选择报考基层或偏远地区岗位,因为报名人数少,相对竞争比小。

考上公务员后,解决就业,积累经验,然后继续报考城市岗位公务员,一旦考过,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体制内极难完成的进城调动。

面试后,李主任专门对此事进行了跟踪,很快,他得到了考生小C的信息,来自本省F市的公务员,职务是F市乌有县子虚乡副乡长。

小C最终以总成绩第一如愿入职。

虽然他要重新从A市的一名科员做起,抹去在F市的职务与级别。

但他非常满意,第一是因为A市的经济比F市强许多,A市的科员收入比F市的副乡长工资还略高一些。

第二是最最重要的,小C与在省城教书的妻子结束了多年的两地分居,这也是他考取新职后最终获得F市放行的原因。

李主任将这一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并上报了上级。

上级在收到李主任报告的同时,也收到了F市组织部门关于人才流失的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0年起,F市新入职的基层公务员每逢国考,省考就成批请假,这次省考,一个乌有县就考走了3个副乡长,……。

上级将报告整理后,又递交给了上级的上级。

……

2015年,中组部、国家公务员局作出规定,2016国考禁止在职公务员报名参考。

随即,各省省考相继跟进。

同时,工作不满5年不能辞职,只能辞退。

而辞退后不满5年者,不能再参加公考。

自此,公考“曲线救国”正式成为一段历史。

而“一考定终生”却越来越成为一种写照。

对很多体制外的人,和体制内的新人而言,或许并不知道,像小C那样通过重复公考最终入职省城的人,是有多么的幸运。

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公考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来满足那些希望在体制内进行调动的人。

是的,对大多数背景普通的人而言,体制内的调动,远比你想象的要难。

在乡镇工作的小李曾和我打个比方,他想从农村往城市做一次平级调动的难度,可能比在乡镇获得提拔还难。

因为稳定,是体制的一大特色,这其中,也包括了人员的稳定。

我们以乌有县子虚乡普通工作人员调入县城为例。

一般按这种文件的步骤执行

(此类文件可自行百度,关键字 干部调配工作规定)

大家对照一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关于选拔提拔的流程,你会发现,体制内调动一次,要经过的部门和审批,真的比提拔任用的流程还多。

这还是县内调动而已,如果是跨县跨市调动,那么难度系数就是县内调动的平方。

两相比较,小c通过公考入职省城实在是简单到让人无语。

近些年,各地增加了遴选考试,参考了一些公考的组织形式。

比如城里某单位出现空编了,县里会统一调配,组织考试,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参考,择优录取。

但,遴选考试,与公考相比可以说是两码事。(另有公考系列专文叙述,敬请关注)

同时,想往城里调动的,不止你一个人。

这种入城动机,我曾经是羞于剖析的。

多年前,我在宣传系统工作时,曾研究过听众对先进事迹的心理代入问题。

什么是心理代入?

比如先进模范的事迹是刻苦钻研新技术,把外国潜艇逼退100海里,扬我国威,这时听众们往往会代入到特定场景中去扬眉吐气一番。

比如先进模范的事迹是刻苦研发新工艺,制造出的产品举世无双,价值是多少多少万,这时听众们往往会代入到某个场景中去数一数钞票。

但我发现,某类模范,事迹稿再怎么改,听众的代入感却并不会增加多少,虽然尊重感一直在。

这就是那类扎根艰苦地区,长年默默奉献的先进事迹。

这个结论我认为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所以羞于承认。

直到2010年中国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就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才意识到,原来国家层面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当年的结论并没有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啊。

当然,这个剖析只是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想调回城里,与调动操作无关。

具体操作上,有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关系。

在很多文章中,我都强调能力和努力对体制内普通人的重要性,比如晋升,比如取得成绩,比如获得荣誉。

但在体制内调动这一问题上,我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关系远比努力重要。

可能有人会说,没关系,就去想办法创造出关系来。

这种能力嘛,确实因人而异,但我要提醒你,基层复杂而缜密的“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

比如,小李在乌有县子虚乡中心完小当老师。希望找机会调回县城的一完小。

经过努力和牵线,小李认识了乌有县的教育局局长。

但教育局局长根本不收小李的礼金,而是把调动指标给了同是子虚乡完小的小丽老师。

小李不服气,小丽和教育局局长非亲非故,局长帮她难道是因为……

经人提醒,小李才知道,小丽原来是县卫生局局长的外甥女。

而教育局局长的侄子在子虚乡的派出所当干警,想调入县公安局的指挥中心。

小李傻了,这和小丽又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媳妇在子虚乡卫生院当医生,想调入县中医院。

所以上面的事件就变成了——

教育局局长帮忙把卫生局局长的外甥女调入县城一完小,

卫生局局长帮忙把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媳妇调入县中医院,

公安局副局长帮忙把教育局局长的侄子调入县公安局指挥中心。

而小李,不过是通过努力认识了谁是教育局局长,还成了局长拒收礼金的证明人。

以上调动,全部遵守了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你找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小丽等关系户,当初也是和小李一起参加公考才入职子虚乡的各个岗位的。

而小丽等人入职时,并没有确定具体的调回路线,但正因为“关系”在位,所以才放心的报考,因为家族会努力的去寻找相关的资源交换。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咨询中并不建议有的毕业生去随便报考异地的乡镇岗位。

因为,你今后可能很难调出。

因为,你无法具备可以用来交换的当地资源。

但例外也是有的。

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的乡镇岗位,收入是内地的2-3倍,而且当地城市化已经完成,乡镇一样具备美好生活的基础。

那么你作为异地生去报考,也没什么不合适,毕竟也是有钱且稳定的职业,对吧。

写这篇指南,我不是想突显关系的重要,我只希望读者能客观的评价公务员和体制内招考,不要盲目的跟风。

尤其在选择异地基层岗位方面,要把方方面面考虑清楚。

顺便喝点鸡汤哈。

体制内晋升方面,背景普通的人通过努力一样能获得机会。

道理很简单,能力平庸的人,不管是不是关系户,都是压不住手下的,也做不出业绩的。

一个人有几斤几两,其实上级比你自己更清楚。

这碗鸡汤主要是告诉你:体制内选人用人之道与关系户能调入一些好岗位所对应的道理是不同的。

体制内向上的通道,永远没有向寒门子弟关闭。

只要你足够优秀与努力。

本文以故事开头,也以故事结尾吧。

1986年的一天下午。

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的小潘,按照领导要求,陪着单位新来的女大学生去仓库领桌椅。

“不就是一张桌子吗?选个桌子和选嫁妆一样。”面对挑剔了一上午,还没选好桌椅的女大学生,小潘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然而,女大学生却怼了他一句“小潘,这张桌子我可得用一辈子啊,当然得好好挑了”。

这句话,让小潘思考了好久:“难道我真要这样在一张桌椅上坐一辈子吗?”

两年后,25岁的小潘辞了职,变卖了所有家当,毅然南下创业。

这个小潘,名叫潘石屹。

2017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数据显示,潘石屹身家250亿元美元,排名第111位。

而2017年,正好是当年石油局那位领座椅的女大学生工作满30年的年份。

根据规定,她已符合退休条件,将从那张坐了一辈子的桌椅上,起身离开……

明窗邀华月: 不一样的视角看体制

往期

1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0-01-11 19:24

    很好的小编 写的很棒 关注了 顺便点个赞

明窗邀华月

简介:不一样的角度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