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2040年之左右,也就是十五年之内,“考上二本已经很厉害了”这句话我还是认同的,2040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凭记忆说,可能会有偏差。中国社会的本科率已经从不到2%(好像是1.5%左右),到2024年统计,本科率已经接近4%(3.98%),本科人口增加了一倍还多。别忘了,这里面还包括三本和专升本以及成人教育的本科毕业生,考上二本(既然是考上,默认是全日制本科)的人群,在中国本科人口里已经属于中等偏上的层次了。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参加高考的考生年年增加,尤其是2001年开始,高考已经不限年龄,本科录取率也节节高升,这个不同统计,看看从1977年到现在新建了多少有本科专业的高校就知道了。
2024年,中国高考的主力是2006年前后出生的,这几年的出生人口,按比例算,基本有80%以上都参加了2024年的高考。
因此,本科学历的含金量逐年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90年代,很多人口中的大专(对应专科学历)、大本(对应本科学历),最近十来年已经没人提了。2007年,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政策全面停止,除了一些专科学校定向培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
上面说了很多,都是关于本科学历含金量下降的事实,好像与问题无关。但是,全国整体的形势和具体到单个城市甚至单个小县城还是不一样的,北上广深、天津、武汉这种大城市,985、211高校众多,本地人进这些学校分数线可以有一定照顾,这些城市的考生,只要在一个差不多的高中,本科率还是很高的。与之对比的是人口多、高校资源少的“山河四省”,在这些省份拼杀的考生,除非能办理“高考移民”,不然想考上个二本还是挺难的。
以山东省为例,随随便便夏季高考报考人数就超过60万,能考上个二本,成绩起码已经是前三分之一了。
以及,作为40岁上下的人群,可以看看周围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同事都是什么学历,专科的多,本科的少,本科往上的更少。
总结,虽说学历不等于能力,但是至少15年之内,「考上二本已经很厉害了」这句话还是成立的。但是要是全国高校保持录取人数不变,不进行高校合并裁撤的话,等2040年前后,高考主力是2022年出生的考生(这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那可能绝大部分人都能进大学,那时候二本的含金量可能跟现在高中差不多了。
重娄
40以下全是本科,1000万每年大学生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