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3-23 04:09:09

地名,是历史的记录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一段独特的故事。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南端,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的古夫余国、1000多年前的渤海国等都曾在此开疆拓土。其下辖的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见证了松原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变迁。

松原市:伯都讷的历史回响

松原市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伯都讷”。伯都讷之名最早可追溯到辽代,当时今宁江区、扶余市在辽初曾一度属达鲁古部,道宗清宁四年(1058)设宁江州后,属东京道宁江州 ,“伯都讷”即后来的“伯咄”,与史籍记载的“部渚泺”为早期地方民族语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汉译。

后金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灭扈伦四部后,进军讷尔浑(址在今宁江区伯都乡附近),占领今宁江区、扶余市一带并设伯都讷站。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立伯都讷站,是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 。康熙三十一年(1692),设伯都讷副都统,驻所在今伯都乡,隶宁古塔将军。此后,伯都讷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交通和贸易枢纽。

在清朝,伯都讷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清政府实行招民垦荒政策,吸引了大量关内流民前来开垦土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伯都讷一带“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五谷丰登”,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通过松花江等水路运往外地。同时,伯都讷的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以伯都讷城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与周边地区进行着频繁的物资交换。

民国二年(1914)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改称扶余县,以古扶余国得名 。1992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市,设立松原市,“松原”一名由此而来,寓意松花江平原。从“伯都讷”到“松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这片土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宁江区:古夫余国的故地

宁江区地方为古濊貊人世居之地。西汉至北魏,属夫余国。夫余国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国内各部落首领的官职称为“加”,以六畜冠名,按级别为“马加”“牛加”“猪加”等 。夫余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其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种植五谷,畜牧业也很兴盛,饲养马、牛、猪等家畜。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勿吉部族灭夫余国,并占其地,宁江区所属之地也随之易主。隋朝时,属伯咄部;唐代宋朝,为渤海国扶余府;辽时设宁江州,今区名宁江就源于此 。辽代的宁江州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据点,也是辽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据《辽史》记载,宁江州“地多湖泊,水草丰美,宜畜牧”,渔业和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金时,宁江区分属会宁府会宁县和隆州府利涉县。明朝后期先后属女真塔山左卫和科尔沁蒙古 。后金立国后,复为满族(女真后代)所辖,在此立官军队称伯都讷站,后被誉为满族发祥地。清康熙年间设伯都讷副都统,嘉庆年间置伯都讷厅,光绪年间,厅升府,更名为新城府 。民国成立后,1913年改为新城县,1914年改称扶余县沿用至建国后 。1987年11月撤县建扶余市,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此地改为扶余区,1995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松原市委、市政府宣布成立宁江区 。从夫余国属地到宁江区,这片土地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兴衰更替和文化的交融。

扶余市:夫余国的历史延续

扶余市的名称来自千年前在此地繁衍生息的“夫余国”。先秦时期,这里是古濊貊人的居住栖息之地,濊貊族系占据东北中部平原,初时为濊和貊两个民族,因习俗语言相近最终融为一体 。西汉初期,濊貊人在此建立了夫余国,而今扶余市做为其领土的一部分,也得名于此。

夫余国在历史上存在了约700年,其王城首都开始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搬迁到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在夫余国时期,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方面,使用铁制农具,种植大豆、粟等农作物;手工业以制作陶器、青铜器等为主;商业上,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往来,通过松花江等水路运输货物。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勿吉率兵灭夫余国,占有其国土,今扶余市属于勿吉 。隋朝时期,勿吉称作靺鞨,今扶余市属于靺鞨的伯咄部。唐灭高句丽后,大祚荣在东牟山建立震国,后接受唐玄宗招抚册封,代称渤海,今扶余市属渤海鄚颉府 。辽道宗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属宁江洲混同县,州治在今伯都境 。金时,属上京路隆州府利涉县和会宁府会宁县 。元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 。

明朝后期,科尔沁蒙古人占据这里。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后金努尔哈赤立国后,在扶余一带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伯都纳副都统于伯都纳城南13千米处建城,名为新城,就是如今的扶余县城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伯都讷厅升府,并更名为新城府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城府改为新城县,1914年四月,古夫余国之地改为扶余县,属吉林省 。1987年11月撤县,变为扶余市(县级),2013年2月,撤销扶余县,设扶余市,由省直辖,松原市代管 。扶余市的历史,是一部夫余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的历史变迁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前郭尔罗斯系蒙古语,意为“江南” 。“郭尔罗斯”源于蒙古古部落名“豁罗剌斯”的译音,意为“江河” 。前郭县孤店乡腰浩特芒哈南沙坨子发现的新石器遗址遗物证明5000年前本地就有人类活动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秽貊属地;汉、魏、晋、南北朝中期属夫余国;唐初为高句丽所据,渤海时期属渤海夫余府 ;辽代属上京道临潢府长春州辖,长春州址即前郭县八郎乡北上台子村北塔虎城遗址 ;金初,仍属长春州辖,天德二年(1150年)长春州降为县,承安三年(1198年),于长春县置泰州后,隶属泰州昌德军 ;元代属开元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后,归辽阳行省、中书省管辖 。

明嘉靖年间为郭尔罗斯部。清崇德元年(1636年),为固穆所辖;清顺治五年(1648年),郭尔罗斯部二旗沿松花江明确疆界分为前、后(南、北)旗,固穆系世掌前旗,布木巴系世掌后旗 。从此郭尔罗斯前旗作为一个独特的行政区域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清朝实行盟旗制,郭尔罗斯前旗与后旗同科尔沁六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会盟于哲里木,属于哲里木盟十旗之一,统属于清朝理藩院 。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沿袭清朝建制,郭尔罗斯前旗仍属哲里木盟 。1932年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属吉林省辖 。1946 - 1948年先后隶属于吉江省行署、辽吉省三专署、辽吉省二专署、嫩江省 。1949年5月,划归吉林省辖 。1956年,正式成立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区 。1992年6月6日,地级松原市建立,划归松原市管辖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是一部蒙古族聚居地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与团结的历史。

长岭县与乾安县:历史变迁中的印记

长岭县在唐朝时期为羁縻、契丹等民族游牧地;元代为蒙古王公斡赤斤的封地,隶属中书省宁昌路折连川(折连怯呆儿)万户府 ;明代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隶于大户都司 。清朝时期,长岭县境域大部分为蒙古王公的牧场。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七月一日,伪满洲国成立四平省,长岭县划归四平省辖 。1945年10月,境内解放,长岭县隶属辽北省辽源专署 。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虽然长岭县在历史上没有特别著名的古称,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归属变化,也反映了东北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

乾安县在唐时期为松漠都督府属地;元代属中书省泰宁路 ;明代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隶于大户都司 。清朝时期,乾安县境域为蒙古科尔沁部的游牧地。中华民国时期,乾安县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乾安县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广为人知的古称,但其从游牧地到行政区域的发展过程,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开发与变迁。

松原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们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夫余国的建立到渤海国的繁荣,从伯都讷的兴起 到郭尔罗斯的传承,每一个古称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些古称不仅是地域的标识,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激励着后人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让松原地区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