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录:历代帝王的传奇人生

历史卷轴研究所 2024-12-20 11:07:21

一、大唐开篇:唐高祖李渊奠基立业

(一)晋阳起兵,逐鹿中原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其祖父李虎在西魏官至太尉,妻子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姨母更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隋炀帝的母亲,他继承祖上爵位,被称为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又三征高句丽,使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可起义队伍却越发强大,隋王朝摇摇欲坠,李渊也不得不为自己考虑后路。

李渊膝下四个儿子,次子李世民才华胆识过人。那时太原北面的突厥多次来犯,李渊出兵抵抗却连吃败仗,正担心隋炀帝追究责任时,李世民抓住机会,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反隋。起初李渊吓得直哆嗦,还责怪李世民犯上作乱,可随着形势愈发危急,李渊的处境也越发危险,在李世民的不断劝说下,他开始有所动摇。

李世民又向李渊推荐了狱中好友刘文静,称其是个人才,可帮忙招兵买马。李渊听从劝告,释放刘文静并派他去召集人马,同时召回在河东打仗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出形势不妙,想要阻止,李渊则先下手为强,给他们安上 “勾结突厥” 的罪名,将二人抓起来杀了。

随后,李渊采纳李世民的建议,派刘文静去跟突厥结交,还送去厚礼,说服突厥可汗与自己一起反隋。待突厥可汗同意后,李渊没了后顾之忧,正式起兵。他把士兵称作 “义士”,自称 “大将军”,分别封李建成和李世民为左右领军大都督,封刘文静为司马。

李渊的策略是先取长安,以关中为根据地。他效仿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太原官仓,救济贫民,收取人心,并发檄文声讨隋炀帝的罪恶,之后便带着三万人马朝长安进发。在攻占关中的过程中,拿下地势险要的霍邑一役,让全军士气大振。一路上他们继续招兵买马,所到之处开仓济贫,老百姓对这支队伍好感倍增,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等攻打长安时,队伍已壮大成一支二十多万人的大军。

李渊攻下长安后,取得号令关中的地位,他先是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宣布约法十二条,受到百姓欢迎。但当时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李渊便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傀儡皇帝,即隋恭帝,自己则以唐王、大丞相的身份掌握一切军国大政。

就这样,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南下攻取长安,为建立大唐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大唐波澜壮阔的篇章。

(二)统一大业,颁布政令

李渊称帝后,天下仍处于割据分裂状态,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他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开始了平定各方割据势力及农民起义的征程。像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都是不可小觑的力量,但在李世民等将领的征战下,这些势力被逐个击破。经过多年努力,直到公元 623 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才基本结束,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局面。

在政治方面,李渊十分重视律法的制定,颁布了《武德律》。这部律法以隋《开皇律》为蓝本,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与完善,对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唐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李渊也有着重要举措,发行 “开元通宝” 就是影响深远的一项。隋末因隋炀帝过度透支民力以及大规模战乱的影响,隋朝的五铢钱出现减重轻薄的情况,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体系基本崩溃。唐初,李渊于武德四年(621 年)七月下令废除隋朝的五铢钱,正式发行 “开元通宝” 钱。“开元通宝” 质量过硬,其上的字还是由欧阳询书写。凭借铸造精良以及李渊实行的其他附属措施,“开元通宝” 在很短时间里就取代了隋朝的五铢钱,唐朝也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货币体系的重建,恢复了商贸市场的正常。而且,“开元通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字命名的铜钱,标志着币值转变以朝廷信用为基础,还将之前货币的二十四进制改为十进制,成为至今都在使用的货币进制,它开创的通宝元宝币制,更是流传了 1300 多年,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极大。

李渊在位期间通过这些举措,在稳定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后续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根基。

二、贞观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辉煌统治

(一)玄武门之变,皇位更迭

公元 618 年,李渊灭隋后建立唐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伐,降薛仁杲、讨刘武周、破宋金刚、伐王世充、灭窦建德、征刘黑闼、打击突厥等,解决了诸多地方武装集团,战功赫赫,声望与政治军事实力不断攀升,麾下汇聚了一大批能臣武将。同时,他还开设文学馆,搜罗四方文士,形成了 “秦府十八学士”,这成为他后来掌权的中央官僚班子核心。

然而,李世民日渐高涨的军功和民望,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恨。李建成联合李元吉,试图打压李世民的势力。李渊起初采取平衡办法,但后来态度有所转变,曾默许一些削弱李世民势力的举措,比如在突厥大举入侵时,一反往常派李世民出征的惯例,选择李元吉出征,还将李世民手下诸多得力干将调至李元吉帐下,其心腹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也被罢免驱逐,这令李世民心生恐慌。

最终,矛盾在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彻底爆发,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他提前秘密策划多日,利用自身优势,在东宫设下埋伏。当日深夜,李世民和手下士兵冲进东宫,与太子和齐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李世民的军队占据上风,成功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下令将他们的尸体暴露在长安城内,以示威慑。事变后,李渊被逼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世民称帝,史称唐太宗。这场政变充满戏剧性与争议,但也成为了李世民登上皇位、开启后续辉煌统治的关键转折点。

(二)文治武功,开创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年号贞观,在位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著名的 “贞观之治”。

在政治方面,他虚心纳谏,朝堂之上形成了良好风气,大臣们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不当行为,而李世民也总是虚心接纳并努力改正。例如魏征曾是李建成的属下,李世民却对其极为尊敬,魏征多次进谏,其呈上的《谏太宗十思疏》等谏言,对李世民的施政起到了很好的匡正作用。同时,李世民沿用隋制并略有改革,继续推行三省六部制,通过这种制度让官僚机构相互制衡、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李世民对内厉行节约,注重减轻百姓负担。他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还在法律中规定防止非时调用民工,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需求,让百姓能安心务农。在他的治理下,均田制得到较好推行,使得农民有田可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百姓生活逐渐丰衣足食,社会也越发安定。

文化方面,李世民尊崇儒学,自称 “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他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下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种学校,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有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地方上也广设州、县两级学校,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进步,培养出了众多通晓儒学的士人,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外,李世民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广阔的胸怀,采取了开明且积极的民族政策。贞观初期,边疆面临着北部突厥、西部吐谷浑等威胁,李世民积极应对,先后灭亡了东突厥、平定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薛延陀等,有效地巩固了边疆地区。而且,他没有对少数民族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而是通过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管理等方式,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比如,他将文成公主许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次和亲成为汉藏人民友谊和团结的象征,不仅带去了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也让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同时,李世民还采纳了将部分突厥人内徙、创设羁縻府州等举措,用本民族的首领管理民族内部事务,实现了民族和好、民族团结。凭借着这些举措,唐朝与各民族融洽相处,周边各族对李世民敬爱有加,尊其为 “天可汗”,唐朝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疆域更是向北控制了贝加尔湖以北,向东直至朝鲜半岛,向西扩张到咸海之滨,控制了阿姆河流域、锡尔河流域,向南控制了越南北部。

“贞观之治” 不仅让唐朝在当时实现了国泰民安,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更为后来的 “开元盛世” 奠定了厚实基础,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民族关系处理等方面形成的良好政风与诸多举措,都成为后世治国者追慕和力图仿效的榜样,对唐朝后续的繁荣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承前启后:唐高宗李治的统治岁月

(一)永徽之治,延续繁荣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便展现出了守成与开创并举的治国风范。他年号为 “永徽”,在这一时期,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制度,任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贞观旧臣为相,君臣齐心,共同致力于大唐的发展,使得 “贞观之治” 的良好局面得以延续,开创出了 “永徽之治” 这一承上启下的繁荣时期。

李治本人极为勤政,将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牢记父亲的遗训,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且每日引刺史入阁,关切询问百姓疾苦。在他的倡导下,朝堂上形成了积极进谏的良好风气,大臣们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施政过程中的问题,而李治也总是虚心接纳并尽力改正。

在经济方面,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保障了百姓能安心从事生产,百姓生活日益安定,人口数量也稳步增长,从贞观年间的不满 300 万户,增加到了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的 380 万户。同时,均田制也得到了较好的推行,让更多农民有田可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律法上,永徽四年(653 年)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保留最完整、最为古老的一部封建社会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当时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曾出现过大理寺卿汇报狱中在押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仅两人需判死刑的良好治安情况。

文化层面,确定将《五经正义》作为明经考试科目,促进了儒、道、佛三教共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对待少数民族,李治主要采取招抚为主的策略,展现出了包容与怀柔的胸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相对稳定。

在这样一系列得力举措之下,永徽年间的唐朝,在 “贞观之治” 的基础上,继续维持着太平安康,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为后续大唐版图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国力的持续强盛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疆域拓展,国威远扬

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国威远播四方,铸就了大唐最为辉煌的版图规模。

在北方,永徽元年(公元 650 年)9 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随后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加强了对北方地区的管控,使得朝廷在这一区域的统治逐渐稳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方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保障了边疆百姓的安宁生活,也为唐朝进一步向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北方向,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引起了唐朝的关注。当时高句丽联合百济向新罗发起进攻,遭受重创的新罗向大唐遣使求救。李治果断派兵介入,派出大将刘仁轨大破百济,之后持续发力,于总章元年攻克平壤,成功灭掉高句丽,一统朝鲜半岛,将大唐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向东拓展,彰显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

而在西方,西突厥一直以来都是唐朝边疆的不稳定因素,显庆二年(657 年),李治派遣大将苏定方大破西突厥,擒获其可汗,西突厥就此灭亡。李治又在这里分别设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使得唐朝的势力深入中亚地区,与周边各国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与交流。

经过这一系列开疆拓土的壮举,唐朝疆域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顶峰,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版图面积达 1237 万平方公里左右,如此辽阔的疆域维持了数十年,周边各国纷纷来朝,尽显大唐强盛的国威,让世界都看到了东方大唐帝国的繁荣与强大,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四、巾帼称帝:武则天的传奇一生

(一)临朝称制,步步为营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从唐高宗时期便开始深度参与朝政,一步步踏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最初入宫是在唐太宗时期,被封为才人,但并未获得太多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她依例入感业寺为尼。不过,唐高宗李治对她旧情难忘,又将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此后她凭借智慧与手段,成功登上皇后之位。成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只掌管后宫事务,由于唐高宗时常生病,她便开始频繁参与朝政,逐渐积累起政治经验,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唐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可中宗性格软弱且缺乏政治才能,武则天便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称制,实际掌握了朝政大权。在这期间,她任用酷吏,对朝廷中那些反对她、不服从她的异己势力进行了大力打压和清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

然而,武则天的野心不止于此,她先是废黜了中宗,改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但睿宗也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武则天依旧牢牢把控着实权。她通过制造女主当主天下的舆论,同时继续清除朝廷中剩余的反对势力,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绝对权威。

最终,在公元 690 年,武则天认为时机已然成熟,便废黜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周”,成功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她的武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且独一无二的篇章。

(二)改革施政,争议并存

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唐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其施政手段也存在着一定争议。

在政治方面,为打击自北周以来便长期掌控权势、对皇权有着极大掣肘的关陇贵族集团,武则天采取了诸多强硬手段。据林语堂先生所著《武则天正传》记载,她上位后一共谋杀了九十三位贵族,这其中李唐宗室成员就有三四十人,关陇集团的核心长孙皇后的外戚全部被灭,高宗李治的王皇后一家也被诛杀,宰相裴炎同样命丧其手。此外,她还对《氏族志》进行改编,形成《姓氏录》,将 “武” 姓列为第一等,把关陇氏族踢出前几等,同时把平民出身的士卒官员,只要达到五品的,都列入其中,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使得大量寒门子弟有了晋升机会,门阀世家统治中国的政治形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大夫阶级开始崛起,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武则天极为重视人才选拔,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创新了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她开创殿试,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让皇帝能直接选拔人才;还增设武举科,通过考核骑马、射箭、马枪、负重等项目,选拔武艺精通、具备将帅才能之人,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储备人才,此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延续了武举制度。而且她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 “常举” 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还增加了录取人数以及制举科目。这些举措虽然使得官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鱼龙混杂,但也确实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武则天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对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在她的治理下,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长足发展,户口数量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年)的 380 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的 615 万户。

文化方面,武则天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鼓励文人创作,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她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重视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以文章好坏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用人不看出身,注重政治才能,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这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和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全面发展。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崔融、李乔等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外交上,武则天积极拓展疆域,巩固边防,多次对外用兵,保证了唐朝的版图。例如公元 692 年派大将王孝杰出征西北,重新拿回被吐蕃攻陷的安西四镇,并力排众议向西域增兵三万,实现了对西域的长期控制;公元 693 年,面对西突厥、吐蕃等联合进攻,武则天积极应对并取得胜利,奠定了武周时代国家版图的完整;公元 695 年,再次派遣王孝杰进攻后突厥,使其臣服;公元 697 年利用反间计使吐蕃出现内乱,缓解了其对唐朝边境的威胁。

尽管武则天的部分手段饱受争议,比如重用酷吏,导致出现众多冤狱等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一系列改革施政举措,确实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唐朝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探讨。

五、盛世兴衰:唐玄宗李隆基的功与过

(一)开元盛世,大唐巅峰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初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与治国才能,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开创了 “开元盛世”,使唐朝步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成为当时东方乃至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在权力巩固方面,李隆基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先是诛杀功臣、打击功臣集团,例如在诛杀韦后、平定太平公主谋反过程中,郭元振、张说、刘幽求等心腹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与机密,掌握军政大权且才干突出,背后有着各自的势力集团。于是,在开元元年(713 年)十月的骊山阅兵仪式上,唐玄宗以军容不整为由,下令将当朝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和负责军礼的官员唐绍拖出斩首,经大臣苦苦哀求,郭元振最终被免去宰相职务,流放边地,唐绍则不幸被砍头。此后,张说、刘幽求等功臣也逐一被贬官,外放地方担任刺史,远离权力中心,这一行动极大震慑了功臣集团。

接着,他打击皇亲国戚,杜绝宗室和功臣联合发动政变的可能。即位后,将宋王李成器、岐王李隆范等人外放到地方担任刺史,还下令禁止皇亲国戚利用权势为人请托,严厉惩处飞扬跋扈者,像皇后的妹夫长孙昕殴打御史大夫李杰,玄宗下令将长孙昕杖杀;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被御史弹劾,玄宗也毫不留情地将其治罪,使得那些平素骄横的皇亲国戚纷纷收敛。

而在用人方面,唐玄宗任用 “救时宰相” 姚崇进行改革。姚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担任过宰相,刚正廉洁、威望颇高。玄宗向他承诺答应其提出的十点意见后,任命他为宰相,这十点建议涵盖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息兵休战、禁止宦官干政等多方面内容。姚崇上任后,大力整顿吏治,与民休息,营造宽容的政治环境,皇权得以巩固,经济也快速发展。姚崇之后,他推荐宋璟担任宰相,宋璟继续推行姚崇的政策,大唐由此真正迈进了开元盛世。

在政治上,唐玄宗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使得政治清明、秩序井然。统治者频繁更换宰相,依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选拔各类人才担当此职,既能保证行政系统充满活力,又可避免朝臣势力坐大与皇权抗衡。同时,为提高官员素质,唐玄宗纳张九龄之谏言,裁减每年科举选拔的人才数量,还将诸多京官外派到地方历练后再回京师任职,并对官员的升迁和任命严加把控,经过吏部严格考察后才可任命新职,还清除行政系统中的冗官,简化行政机关,提升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支出。

经济领域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手工业蓬勃发展,陶瓷、纺织、金属冶炼等产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越窑青瓷、定窑白瓷等瓷器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商业贸易也十分繁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大量的商人充分利用河、海和陆路的优势,开展大规模贸易往来,将中国的手工艺和农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带回各种外来产品和文化。

文化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唐代文学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流传千古、影响深远。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得到全面发展,像张萱、周昉的绘画,杜甫、王维的诗歌,李龟年的音乐等,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外交上,唐朝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友好且广泛的联系。日本遣唐使多次来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与制度,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同时,唐朝还与阿拉伯、波斯等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让东西方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军事上,唐朝的国防实力也大为加强,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等涌现出来,巩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守护着大唐的边疆。

总之,开元盛世时期的大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外交等各方面都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耀眼的黄金时代,让世界都看到了东方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强盛。

(二)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然而,唐玄宗晚年却逐渐走向了昏庸,宠信宦官、荒淫无度,引发了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由盛转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

唐玄宗后期怠政严重,随着开元盛世后唐朝步入巅峰,天下承平日久,他便丧失了励精图治之心,也没了曾经的节俭之风,独宠杨贵妃,耽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入主中枢,而唐玄宗无心政事,任由李林甫大权独握,闭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朝纲混乱,各级官员贪腐成风。安禄山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唐玄宗和杨贵妃信任,又通过贿赂各级官员蒙蔽中央朝廷,使得其反迹始终未能引起朝廷重视。

从制度层面来看,唐朝对外战略的转变以及府兵制的崩溃等因素,使得边镇节度使不断做大。自唐太宗后,唐朝对外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武则天时期开始在北方和西北边境构筑防御工事、驻扎军队,节度使逐渐成为常设职位。开元年间,为应对游牧民族进攻,恢复都督府,边境设置大集团军队,随着府兵制瓦解,各镇节度使推行募兵制,掌握了兵权。之后,朝廷为解决边镇财政支出问题实行财政改革,将边镇防区财务移交节度使,还让节度使兼领采访史,使其掌握了官员检察权,进而掌握行政权。到天宝年间,军权、财权和行政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已然成为独掌一方的军阀,他们负责的防区俨然是 “国中之国”,形成了内轻外重的不利局面。

再加上内部政争导致胡将崛起,唐初虽任用胡将,但坚持用汉族大臣予以牵制,杜绝胡人将领独掌兵权。然而,唐玄宗志在削平四夷,边镇将领权力日益膨胀,且有不少边将凭借军功入朝为相。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对自己产生威胁,上书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且不再安排汉臣牵制,使得胡人将领得以独掌大权,安禄山等胡人将领的权力不断壮大,野心也随之滋生。

终于,在公元 755 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持续了七年多,让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层面,长期战乱使得社会遭遇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百姓流离失所,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大量北方各阶层人士南迁,南方经济由此得到持续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统治层面,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安史旧部并未被全部消灭,仆固怀恩为私结党羽有意将他们保存下来,让其继续控制河北地区,唐王朝为笼络这些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这便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这些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却并不服从中央,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大幕。

经济上,由于战乱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开始不断增加税负,加剧了对普通百姓的压榨,例如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年间的万余户骤降至两百户以下,但朝廷却将负担强加在剩余户民身上。

安史之乱还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原本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度遭到破坏,后来的朝代开始走向极端集权之路,皇权越来越强,外廷权力削弱,中央军政和地方以维稳为主。同时,在军事方面,武将地位一落千丈,后世朝廷对武将多有防范,民间也流行 “好男不当兵” 的思想,与盛唐时期人们从军立功的风气截然不同。

总之,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历史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它对唐朝乃至后世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负面的影响,让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陷入了漫长的衰落期。

六、乱世之中:其他唐朝帝王各展其能

(一)唐肃宗李亨拨乱平叛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亡蜀中,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发动兵变,杀了奸相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一场兵变,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局势与利益纠葛,而太子李亨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亨原名李玙,是玄宗第三子,在当太子期间,备受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的打压与陷害,与杨氏一门积怨已深。马嵬驿之变后,第二日一群百姓拦住銮驾,表示愿意追随太子平叛,玄宗拨人马给太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不久之后,李亨在朔方军将领的拥戴下于灵武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丢了皇位。

李亨登基,一方面是出于自保,毕竟剑南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若随玄宗入蜀,自身安危实难保障;另一方面,他也有着想要早日登上皇位的心思,况且当时玄宗已年迈昏聩,判断力不足以应对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变局,李亨认为自己有责任担起收复山河的重任,只有称帝,才能占据优势,避免被父亲牵制,以及被杨国忠的党羽陷害,同时也能让全国军民看到希望,团结一心共击叛军。

灵武登基之后,李亨持续筹划着夺回都城。但当时他力量单薄,于是拉拢回纥,让自己的长子、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结为异姓兄弟,许诺破城后可以掠夺财富等等,以此取得了回纥的支持。公元 757 年九月,李亨派出广平王李豫、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率领朔方军与回纥、西域联合组成的 20 万大军强势讨逆。最终,经过惨烈的香积寺之战,大破叛军,斩敌 6 万余人,一举收复西京长安。

官军入城后,秋毫未犯,城中百姓感激涕零。大军休整三日后,直指东京洛阳。安庆绪遣兵十万抵抗唐军,郭子仪率大军攻击叛军正面,回纥军登山绕到叛军背后,击溃了叛军,使其弃洛阳而逃。此次,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还在城中抢掠三天,直到唐朝又拿出万匹罗锦,回纥人才停止了劫掠。

李亨虽收复两京,但终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后期还出现弃用李豫、错误用人等情况,致使叛军继续为害。不过,他在安史之乱的乱局中积极作为,努力收复因战乱丢失的长安和洛阳,还尽力纠正唐玄宗后期的诸多弊政,也算是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为大唐后续的延续保留了希望之火。

(二)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

唐宪宗李纯于公元 778 年出生在长安宫内,自幼便深受祖父唐德宗的喜爱。他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政治抱负,虽为宦官拥立上位,但不甘心权柄受制于宦官,对于地方上的藩镇割据更是痛心疾首,一心想要重振朝纲,恢复大唐往昔威风。

李纯即位后,提高宰相权威,将 “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并任命了一批年富力强、有作为的宰相,如杜黄裳、裴垍、李巽等,这些人分别在推动削藩平叛、改革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颓势的大唐在宪宗的整顿下再次焕发生机。

在削藩方面,李纯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强硬的手段。元和元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副使刘辟拥兵自重,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该职,遭到宪宗断然拒绝后当即反叛。宪宗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兵五千,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兵二千,同时会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讨伐刘辟。高崇文率大军攻占成都,生擒刘辟,并将其押送长安诛杀,宪宗首战告捷,极大震慑了各藩镇。

元和二年,镇海节度使李琦上表声称身染疾病,拒绝入京朝见,还煽动士兵哗变对抗朝廷,宪宗果断下诏征讨,调遣淮南节度使王锷率军兵分三路出击,最终擒获李琦,将其腰斩,抄没家产分发给浙西百姓。

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继位,可因其年幼,军政事务被家僮蒋士则等人把持,引发内部矛盾。宪宗采纳宰相李绛的建议,选择招降,果不其然,时任魏博军衙内兵马使的田兴发动兵变,杀掉蒋士则,放逐田怀谏,并向朝廷请命任命新的节度使。宪宗顺水推舟,封田兴为魏博节度使,还带去钱奖赏军中将士,对魏博六州的百姓免除一年赋税徭役,不费一兵一卒让五十年敌对的魏博六州得以归顺,这对于其他藩镇来说更是一个重磅威慑。

而在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领军务且起兵公然造反。宪宗果断下诏讨伐,征调宣武等十六道的大军前去攻打吴元济。这场战争持续多年,过程艰难,但宪宗坚持 “用人不疑”,对叛军将领尽量采用感化的方式进行劝降,劝降后又给予重用。最终,在宰相裴度的谋划下,派李愬、李佑率领九千士兵,冒雪奇袭淮西治所蔡州,一举生擒叛军首领吴元济。

经过这一系列的削藩举措,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重新归中央政府管辖,重塑了中央权威,国家政治得以回到正轨。再加上宪宗对于唐德宗年间推行的两税法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制度,改善了经济条件,从而暂时停止了唐朝衰落的国势,出现了短暂的治世景象,史称 “元和中兴”。不过,宪宗后期开始沉迷方术炼丹而怠于政事,最终于元和十五年突然去世,随着他的离世,“元和中兴” 也迅速结束,藩镇局面再次恢复,令人惋惜不已。

(三)唐武宗李炎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原本作为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王爷出身的他原本觉得自己没机会登上皇位,却在机缘巧合下,于哥哥文宗死后,在宦官和后党们的利益博弈中成为了唐朝第十五任皇帝。

李炎即位后,深知当时的唐朝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诸如宦官干政、藩镇割据、佛教盛行、国库空虚等,为了重振大唐王朝,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在吏治整顿方面,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是裁撤冗员,唐朝自武周朝以来,朝廷上下充斥着大量只领俸禄不干实事的闲官差,致使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务开支庞大。会昌四年,李炎听从李德裕的建议,一次性裁减了各级冗员两千多人,展现出了极大的改革决心与魄力。二是以高压政策,严刑峻法反对官员贪腐,他将官员贪赃与叛逆谋反等大罪并列,规定凡文武官员贪赃绢三十匹者,一律处死,凡官员贪污满千钱者,也处以极刑,并且自始至终保持了肃贪政策的连续性。三是严禁官员借婚丧嫁娶大肆敛财,李炎深知此种官场风俗极易导致官员变相行贿受贿、借机敛财,进而败坏吏治,所以下旨限制官员这一行为,严禁借机敛财损坏政风民风。四是严禁官员从事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众以及促使政府公务员廉洁从政的作用。五是实行高薪养廉,要求严格官员薪俸发放,及时兑付,给官员加薪,提高边远贫穷地方官员待遇,还设立观察使监督执行,通过这些举措来稳定官员队伍,促进吏治清明。

而在打击藩镇方面,李炎也毫不手软,成功平定了卢龙军乱,平叛昭义节度使,平定泽潞叛乱,让长期不服管的各地藩镇,都乖乖听从皇帝的招呼。

对外,李炎也展现出强硬的军事手腕,大破回鹘,杀戮收擒近九万人,恢复了唐王朝对契丹、奚两个部族的管辖,使黠戛斯回鹘向唐称臣,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威严。

此外,李炎在位期间还推行了大规模的毁佛运动,即 “会昌灭佛”。当时佛教势力极为强大,寺院拥有大量土地,众多百姓为逃避赋税徭役选择出家,导致纳税户减少,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且部分僧人还结交权贵,插手朝廷事务,引起诸多问题。于是,从会昌元年开始,李炎陆续颁布诸多灭佛措施,如强令违背世俗法律的佛教中人还俗受罚,没收其财产;拆毁规模较小、没有敕额的寺庙房屋,令寺中僧人全数还俗;不许修建寺庙和寺庙庄园,统计佛教的僧人、奴婢、土地财产等;到会昌五年达到高峰,大量佛寺被拆,僧尼被迫还俗,寺院土地被没收,经籍散佚,佛教由此受到沉重打击,走向衰微,不过随着唐武宗去世,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后又提倡佛教,灭佛运动才就此结束。

通过这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举措,李炎加强了中央财政、提倡儒学,一度让唐朝呈现出中兴局面,史称 “会昌中兴”,在唐朝后期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王朝落幕:末代帝王的无奈结局

(一)唐哀帝李柷傀儡生涯

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是唐昭宗李晔的第九子,生于 892 年,生母为何皇后,他是唐朝的末代皇帝,在位期间不过是他人操控下的傀儡,见证了大唐王朝的覆灭,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李柷身处唐朝末年,彼时内忧外患不断,天下已然大乱。唐昭宗在位时就已被宦官挟持,辗转各地,李柷也跟随父亲四处奔波,历经动荡。天祐元年(904 年),朱温将太子李柷的少傅崔胤以及京兆尹郑元规、威远军使陈班杀害,并迁都于洛阳。同年八月,唐昭宗驾崩,李柷在朱温的授意下,被蒋玄晖假传诏书立为皇太子,随后在李晔的灵柩前登基。

可李柷这个皇帝,根本没有任何实权,朝中大小事务全都由朱温说了算。天祐二年(905 年),朱温先是于九曲池杀害德王李裕为首的诸宗室,又在六月制造了 “白马驿之祸”,将三十余名朝中大臣集中到黄河边的白马驿处死,这些大臣中不乏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清流官员,同年十二月,朱温还将李柷的生母何太后杀害。

李柷虽名为皇帝,却连一些基本的礼仪事宜都做不了主。他曾想将王姓乳母加封为邵仪和郡夫人,被宰相否决,群臣认为当时局势下不宜变动礼仪,只能封王氏为福圣君;他想举办祭天仪式为大唐祈福,最终也未能如愿。

到了天祐四年(907 年),朱温逼迫李柷禅位,李柷在诏书中先是陈述自己的不足,又夸赞朱温的功勋和才能,称其有帝王之相,具备非凡才能、英明谋略以及胸怀天下的仁义,认为自己配不上皇帝之位,而帝政不可久空,朱温正是合适人选,于是将帝位让给了朱温。朱温继位后,改国号为梁,史称 “后梁”,唐哀帝被降封为济阴王,迁往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生活。

但朱温仍对李柷不放心,担心他会成为自己的隐患,便于开平二年(908 年)二月二十一日,派人将年仅 17 岁的李柷毒死,以王礼葬之。就这样,李柷在朱温的操控下,度过了悲哀又无奈的短暂一生,也标志着曾经辉煌无比、存续近 290 年的唐王朝正式灭亡。

(二)唐朝兴衰的历史启示

唐朝,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的兴衰历程蕴含着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对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且重要的影响。

从政治层面来看,唐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例如,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负责执行、审议和起草诏令,六部涵盖吏、户、礼、兵、刑、工六个方面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这种制度有效地分散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让各部门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模板。而且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打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让更多寒门子弟凭借真才实学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一公平选拔人才的理念至今仍在现代公务员招录等领域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唐朝后期也暴露出了诸多政治问题,给后世敲响了警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地方势力坐大,不听从中央号令,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与分裂之中。这启示我们,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权威至关重要,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建立有效的监察和调控机制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方面,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像曲辕犁、筒车等先进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蓬勃发展,陶瓷、纺织、金属冶炼等产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越窑青瓷、定窑白瓷等瓷器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但到了后期,由于战乱频繁,劳动力锐减,统治阶级又不断增加税负,加剧对百姓的压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告诉我们,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统治者应当轻徭薄赋,关注民生,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要鼓励工商业的合理发展,保持经济各领域的平衡与协调。

文化上,唐朝可谓是大放异彩,是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长安汇聚了各国使节、商人、学者和宗教使者,唐诗、唐画、唐三彩等文化艺术形式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日本的律令以唐律为基础,各级学习以中国儒家经典为教本,佛教也是以中国为母国传入后发展起来的。唐朝的文化繁荣启示我们,文化的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也要大力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和交流,这样才能让文化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唐朝的兴衰荣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的经验教训时刻提醒着后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居安思危,不断完善制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保持国家的稳定与繁荣,避免重蹈覆辙,努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时代。

0 阅读:20
历史卷轴研究所

历史卷轴研究所

探索历史长河,洞见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