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合并消失的汉字的前世今生——㕚

雪儿浏览文化 2025-04-26 14:36:31

在浩如烟海汉字中,曾经有一个被合并消失的汉字“㕚”,这个字和“又” 、“叉”有什么关系?又合并到那个字当中了?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㕚,读作zhǎo(读音:找),现代将其归入到“爪”字中,认为是爪(zhǎo)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截图

一、古代字典中的“㕚”:从独立到归并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说文·爪部》收录“㕚”字,释为:“㕚,手足甲也。从又,象形。”段玉裁注补充:“㕚,爪本字,后人加‘丮’为‘抓’。”此处明确指出,“㕚”是“爪”的初文(原始字形),本义指手脚的指甲,后衍生为抓取动作。

宋本《广韵》截图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

南朝字书《玉篇》释:“㕚,侧绞切,手足甲也。亦作爪。”可见至南北朝时,“㕚”已与“爪”混用,但字形仍独立存在。

《广韵》《集韵》(宋)

《广韵·巧韵》:“㕚,指㕚。”

《集韵·巧韵》:“爪,《说文》:‘丮也’,或作㕚。”

宋代韵书明确将“㕚”列为“爪”的异体字,但仍保留其独立字义,指出其特指“手指甲”,与“爪”的指(趾)甲本义略有区别。

《字汇》(明)

明代《字汇》首次提出 "爪可兼㕚" 的观点,这种文字合并的趋势初现端倪。

《康熙字典》截图

《康熙字典》(清)

清《康熙字典》将“㕚”附于“爪”字条目下,注明:“《说文》本字……今通作爪。”至此,“㕚”彻底成为“爪”的古字变体。

注释类文献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㕚,经传皆以爪为之。”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考“㕚”为“爪”的象形初文,并指出甲骨文中“㕚”“爪”分工:“覆手为爪,仰手为掌,侧手为㕚。

汉代《释名》解释:"爪,抓也;叉,交也。"

唐代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指出:"五指之形为爪,二手相扣为叉。"

二、字形演变

又:甲金文象一只右手形的侧面,本义是右手。《说文解字》注解︰“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后被假借为“再”、“更”之义,而“右”则专表示右手、左右之右。

叉:甲金文从“又”,从几点儿,画几点儿于手指之间,指示指叉之位置。本义是指缝,引申为交错、交叉。

㕚:甲金文从“又”,从几点儿,《说文解字》分列“叉”、“㕚”为两字,许慎认为是指甲之义,现代学者认为从甲骨文、金文的演变看,实为一字。

爪:甲骨文象向下的手,即覆手之形。金文从手,象手形,象锋利的指爪。可理解为鸟兽或人的指爪。

三、又、叉、㕚与“爪”的古代区别

字形差异

又:甲骨文象向下的右手,后被假借为“再”、“更”之义,而“右”则专表示右手、左右之右。

叉:甲骨文像张开的手指,强调分开、分叉。

㕚:甲骨文像三指向下弯曲的手形,强调覆盖、抓取。

爪:甲骨文作三指向上翘起,状如禽类攫物,后引申为猛兽之爪。

字义分化

本义

引申义

用例

右手

右边、抓持

“隻”从又,表抓持

手指交错

一头分开

“衩”从叉,表开口

人类手足甲

采集、细微动作

“采”从㕚,表摘取

禽兽之爪

暴力攫取

“爭”从爪,表争夺

功能分工

汉代《白虎通义》云:“㕚以持物,爪以搏杀。”二者在构字中泾渭分明,如:

又系字:隻(爪持一只鸟)、雙(抓持两只鸟)

叉系字:衩(开口)、汊(河流交错)

㕚系字:采(采摘)、孚(孵卵,轻握)

爪系字:爭(争夺)、爬(兽爪抓地)

结语

“㕚”字在《说文解字》、《玉篇》等字书中曾是独立条目,但其功能逐渐被“爪”兼并。从甲骨文的动作区分,到《康熙字典》的归并,这一过程映射了汉字“删繁就简”的演变规律。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汉字简化运动中,"㕚" 作为冗余字符被正式合并入 "爪" 字。

如今,“㕚”仅存于金石拓片与古籍注疏中,这种文字的消长,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包容特质。正如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所言:"汉字简化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文化基因的优化重组。" 当 "㕚" 的表意功能被 "爪" 吸收,它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0 阅读:95
雪儿浏览文化

雪儿浏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