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并爱上阿尔卑斯山

守望自然 2025-02-13 11:38:57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最宽的山脉,自西向东穿越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8个国家。瑞士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其中60%被阿尔卑斯山覆盖,因而瑞士与奥地利一道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阿尔卑斯山国家。

《海蒂》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施皮里用德语创作的一部儿童题材小说。作品通过对孤女海蒂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瑞士、德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赞美生活中善良的普通人。小说问世百多年来,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受到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根据小说制作的动画片、音乐剧等作品,在新的艺术层面又吸引了更多观众,尤其是1937年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1978年西德环球公司录制的26集电视连续剧,以及2015年瑞士、德国联合拍摄的故事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各国艺术家按照各自的创作理念,从不同角度对小说予以解析,使《海蒂》的文学影响力历久弥新。

约翰娜·施皮里对阿尔卑斯山充满炽情,她在小说《海蒂》中对阿尔卑斯山四季风光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开篇便写道:“群山君临着谷地,展现出一幅庄严雄伟的图画。”接下来,跟随海蒂的步伐,读者可以尽情领略阿尔卑斯山四季不同的风光景色。六月,天空湛蓝湛蓝的,当间悬挂着太阳,照耀着绿色的山岭。娇嫩的报春花、蓝色的龙胆、金黄的山芍药,在阳光下微笑、起伏。秋风呼啸,树梢上响起深沉而神秘的声音,美极了。冬天的阿尔卑斯山更像是一座光芒四射的水晶山,从山顶到山脚都闪闪发光。在银光闪闪的世界,杉树老林静极了。阳春三月,山谷里到处盛开着雪莲花,杉树抖掉残雪,枝条欢快地迎风飘荡。风景无限的阿尔卑斯山令读者心驰神往。

同样被阿尔卑斯山吸引的还有马克·吐温。面对美景,他写道:“棱镜虹霓般的丽彩,璀璨缤纷,正戏舞于白云之旁,而白云也玲珑缥缈,仿佛游丝蛛网一般。那里软红稚绿,灼灼青青,煞是妩媚;没有一种色泽过于凝重,一切都作浅淡,而萦绕交织,迷人心意。……这一天彩幻,仅作片晌驻留,旋即消逸,变幻交融,一时几于无见;俄而又五色繁会,轻柔氤氲的晴光,瞬息万变,聚散无定,纷至沓来,熠耀于缥缈云端,把冉冉白云幻作霓裳羽衣,精工绝伦,足堪向飞仙捧供。”

与约翰娜·施皮里一样,马克·吐温也是一位童心未泯的作家,他著名的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同样使读者爱不释手。其中汤姆的姨妈配眼镜是为了“派头”:“她看东西的时候,哪怕戴上两块火炉盖,也一样看得清楚。”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而面对阿尔卑斯山,马克·吐温充满敬畏与景仰,不惜以华丽的辞藻赞颂阿尔卑斯山的神奇壮美。

如诗如画的美景滋润着海蒂,她像快乐、自由的小鸟,幸福地成长,而她的好朋友克拉拉也在她的影响下,来到阿尔卑斯山并且爱上阿尔卑斯山。品味天然的食物、呼吸清新的空气、领略明媚的阳光、乐享纯真的友谊,克拉拉终于能够站立、行走,她变成了一位健康的少女,给父亲和奶奶带来巨大的慰藉。在这美好时刻,读者也被感染,对未来充满希冀,而约翰娜·施皮里寄情于阿尔卑斯山,以文学作品教化人、鼓舞人的创作意图得以实现。

摘编自“照见文学、历史与现实世界”,原载《光明日报》,作者王立新。

0 阅读:0
守望自然

守望自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