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昊
宁德时代凶猛依旧。
前几天,宁德时代公布了上半年业绩预报,预计实现净利润20亿元—22.78亿元,同比增长120%-150%。对于补贴腰斩、自燃成风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
随后,宁德时代的“朋友圈”又添新成员。
17日,宁德时代宣布与丰田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将在电池新技术开发及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这意味拥有82年历史的丰田,第一次从中国采购关键零部件。
一路走来,宁德时代身上都带着几分“传奇”色彩。
创业仅8年,宁德时代从近200家动力电池企业当中脱颖而出,随后超过松下、LG化学、比亚迪等老前辈,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登顶并不意味着放松。
时势造英雄
2018年3月21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千里迢迢从深圳前往保定,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完成了“历史性的会晤”。保定之行结束不久,王传福又连接拜访了北汽和长安汽车的老总。
王传福是典型的技术派,性格“孤僻”,不喜社交,如此频繁和车企进行接触,甚至亲自挂帅,定非寻常小事。
这一切还要从后来居上的宁德时代说起。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1.84GWh,同比增长50%,一举超过比亚迪、松下,成为了全球第一。创业22年的老将比亚迪被新人超车,中国“电池大王”的称号也随之易主。
比亚迪王朝震颤。
与此同时,默默无闻的宁德时代一炮而红,弯道超车的创业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
1999年,当满大街的人们为了千禧年的来临而欢呼时,在外企电子厂工作的曾毓群决定放弃出任总经理的机会,与梁少康、陈棠华等人一起创办了锂电池厂ATL。
他们押注于未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爆发。
为了获得核心技术,曾毓群远赴重洋,买下贝尔实验室的锂电池专利;当同行们因为电池鼓包而手足无措时,曾毓群带头率先攻克这一行业性的难题。
凭借过硬的技术,2004年ATL拿到了苹果1800万颗电池的订单。有了苹果的订单作为信任背书,ATL迅速打开锂电池市场,之后一路伴随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企业进入千家万户。
作为曾毓群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宁德时代的成功路径与ATL很相似——在潮水尚未汹涌之际,看到了未来的流向。
2008年,当消费类电子如日中天时,中国的另一条赛道,新能源汽车行业缓缓拉开帷幕。
作为电池行业的龙头,ATL迅速成立动力电池部门,投资2亿美元,落户福建宁德。宁德是曾毓群的家乡,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借助ATL的养分支持,宁德时代就像一颗种子迅速破土成长。
2011年曾毓群带着动力电池部门自立门户,宁德时代正式诞生。
ATL的崛起与苹果有着莫大的关联,宁德时代的成功也离不开与华晨宝马的合作。
为了拿下华晨宝马的订单,曾毓群带头啃完700页的技术文档。借助于宝马严苛的技术标准,宁德时代最终在动力电池领域站稳了脚跟。
名气初露的宁德时代之后与宇通客车建立了合作关系,拿下了全球最大的客车企业。2015年与吉利签下了15亿元订单后,又进入了戴姆勒、大众等行业巨头的供应链名单。
随后订单如潮水般涌来。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助力是不能忽视的“天时”。
就在宁德时代独立的那一年,为了扶持本土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政府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限制了外商独资企业生产汽车动力电池。
日韩电池巨头们只能采取“曲线突围”的方式,以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中国。
2015年松下宣布投资 4 亿美元落户大连,三星也宣布牵手西安政府,LG化学则着手在南京兴建电池厂。
外企巨头磨刀霍霍,中日韩动力电池“三国杀”的局面即将浮出水面。
在山雨欲来的紧张局势之下,政策再次出手。
工信部先后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核准电池供应商目录》,规定只有采购目录当中的电池,车企才能获得国家补贴——外资电池企业无一在列。
自此,外资电池企业被挡于中国市场的高墙之外。
初生的宁德时代因此逃过了一场危机。
然而,虽隔绝了外强,但中国市场内部的洗牌局势依然火热。
2015年中国电池企业如野草般生长,200多家企业短兵相接。在乱斗中,宁德时代之所以能最终脱颖而出,得益于对于技术的持续投入。
技术出身的曾毓群,对技术的判断和重视,都远超同行。宁德时代研发金额占比始终保持在营收比5%以上,研发人员所占比重超过15%。
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让宁德时代得以同时顾及多条技术路线,这一点也为日后超越比亚迪埋下了伏笔。
当时,三元锂技术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握在手里,因此,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在探索初期选择从磷酸铁锂上进行突破。
磷酸铁锂电池密度低、稳定性好;三元锂电池密度高,但稳定性差。比亚迪选择专注投入磷酸铁锂电池研发;而宁德时代却坚持“两条腿”走路。
随着时间推移,磷酸铁锂电池的密度达到了天花板;三元锂随着技术突破,成为乘用车市场的主流选择。
在技术选择的岔路口分道扬镳的两家企业,迎来了不同的结果。
比亚迪押错了注,在电池供应又坚持自给自足,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而宁德时代则在国内市场上异军突起。
在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宁德时代更是乘风而起,2017年电池装机量位列世界第一。
2018年,创业7年的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一举刷下多项记录,当年的市场占比高达42%,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
宁德时代的崛起,既有着偶然因素,也有着必然的原因。踩上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节点,乘着政策的东风,前瞻的技术研发布局,共同成就了崛起之路。
攻守之道
2018年,宁德时代挂牌上市,24天的过会速度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IPO,可谓风光无限。
IPO是一道分水岭。山前,一路狂奔;山后;重整兵马,谋篇布局。
宁德时代登顶之后,无暇体会一览众山小的风光,开始在“攻与守”两方面做准备,双管齐下。
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和锂电池回收三个方面是宁德时代的主要业务。其中动力电池业务战火最为凶猛,地位也最为紧要——电池业务占其收入接近90%。
因此,守住电池业务成为首要关键。
电池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技术,技术的研发又离不开资金和人才。
2018年,宁德时代投入研发金额超过20亿元,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国内锂电行业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有近一半就职于此。
大规模真金白银砸入,宁德时代的产品竞争力在国内鲜有对手。
得益于此,宁德时代一方面依靠现有产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又在新产品上做突破。
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共 3800余款车型,其中配备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超过1100多款,占去近三分之一。
此外,想要长久守住自己的地位,单纯依赖短期的市场占比远远不够。
在新品研发上,宁德时代不断尝试提高现有的电池密度,提供长续航的能力。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需要克服的重要难关之一。
目前,宁德时代的NCM 811/石墨体系电芯正在量产中,据其称该产品的单体能量密度为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180wh/kg,可覆盖500KM左右的主流车型。
与此同时,作为上游供应商,宁德时代也非常清楚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性。
根据招股书显示,宁德时代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极为分散。其中正极材料供应商多达9家,三元材料为6家,隔膜也与5家企业开展合作……
2018年,宁德时代还控股了NAL(北美锂业),在全球锂资源的争夺战中再下一城。
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降低风险;扩大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以增加对上游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马太效应就是如此形成的。
利用自己的产业链把控能力,宁德时代与多家车企进行深度捆绑,来稳固自己的江山。
在前后的时间里,宁德时代与广汽、一汽、东风、吉利等数家车企合资建立子公司,并且多数占据着超过50%的股权。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销路,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控制权。
比如,2019年2月,宁德时代就与普莱德和北汽新能源签署了5年的战略协议,锁定了2019—2023年北汽新能源一定比例的采购份额。
一系列的动作背后,宁德时代正在不断巩固自己的话语权。
在层层防守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进行小规模的突击。
在动力电池的疆域范围内,中日韩三国都拥有强大的战力。除了稳固本国的地位外,出海成为了各国巨头们的重要选择。
宁德时代出海逐鹿的第一站选择在欧洲。
欧洲占据着传统车企品牌的半壁江山,但在动力电池方面一直都是处女地。三星、松下等巨头都垂涎欲滴,宁德时代显然不愿意落于人后。
今年,宁德时代称,将在德国埃尔福特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预计2020年达产,产能将达14Gwh。
这意味着继松下、LG化学、三星之后,宁德时代正式加入欧洲动力电池的战局。
除了将触手伸向海外,其它赛道上也隐隐能看到宁德时代的影子。
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自己作为上游供应链,宁德时代自然不会选择缺位。在去年拜腾汽车的B轮融资中,主要的融资机构方就包含宁德时代。
在另一个战场上,宁德时代还和哈啰、蚂蚁金服合资成立子公司,推出“哈啰换电服务”;和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推动电池系统在船舶上的应用。
宁德时代不断尝试着多方位进军路线。
基于此,宁德时代庞大的能源帝国版图,初步建立。
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投入,巩固产品优势;然后利用电池作为连接点,与下游企业进行深度捆绑;同时在海外延伸触角,对新兴市场进行战略卡位。
另外两大核心业务——锂电池回收和储能业务,因为目前市场尚不成熟,还在韬光养晦当中。
在此布局之下,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份额从2016年22.7%,增长到2017年29%,2018年为42%,正在不断攀升。
但,山无常势,水无常形。
宁德时代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发挥的作用,当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时,平洋上的航船才真正开始进入险滩。
暗流汹涌
宁德时代的危机是可预见的。
在2017年发给内部的公开信中,曾毓群警惕地问到,“当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猪是在飞吗?台风走后猪的下场如何?”
风口过后,与对手们将狭路相逢,宁德时代无法安然自若。
重整旗鼓的比亚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此前,因为技术路线的偏差和自给自足的供应方式,比亚迪被宁德时代迅速赶超。但缓过神之后,比亚迪打响了开始全面阻击的战役。
2018年初,比亚迪宣布开放电池供应,与车企进行合作;此后,又启动剥离动力电池业务,计划2022年前寻求独立上市。
在前文中提到,从2018年初,王传福就开始频繁拜访友商,推销自家的动力电池,弥补过去的战略误判。
虽然王传福的长城汽车之行,没有取得多少结果,但在多方游说之下,比亚迪最终与长安汽车结为同盟,还是“一条龙”的大订单。
2018年,比亚迪宣布与长安汽车联合设立新能源动力电池公司,在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网、共享出行、海外市场等领域发展布局。
另外,比亚迪的青海动力电池厂也开始进入投产阶段,预计产能达24Gwh。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比亚迪无疑是一个凶悍的对手。
但日韩巨头的返场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
2018年5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三星、LG、松下等外资电池都入围,这意味着外资电池终于拿到了入场券。
今年6月,工信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国产保护的“白名单”自此彻底成为历史。
伴随着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全面退补,电池行业将再次迎来三国杀的局面。
逐鹿中原,产品是命脉,在这方面,宁德时代与日韩电池巨头仍然存有差距。
去年,瑞士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动力电池的研究报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电池单体密度可达340wh/kg,宁德时代目前为300wh/kg。在成本上,松下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 LG化学的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
密度不及松下,成本不占优势,宁德时代压力很大。
尽管宁德时代做了一些防守的准备,但市场完全放开后,车企们将拥有完全自由的选择权。
成本低、密度高的电池总是更容易俘获车企们的“芳心”。
有车企高管表示,“为了应对未来的动力电池需求,我们已经与外资电池企业达成了投资建厂计划,一旦政策放开就立即启动。”
宁德时代国内市场面临挑战,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守住动力电池的自主权,德国政府计划提供10亿欧元,支持本土化的电池生产商。而且,随着整体产能的提高,德国本土的钴、石墨、锂、锰等原材料都将面临短缺,这又多多少少限制了宁德时代海外的发展。
此外,行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宁德时代作为电池的头部厂商,依赖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而崛起。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开拓出更大的市场,也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慢是当前发展的主要的障碍。
克服障碍的主要攻坚任务都依赖于电池厂商。
目前一款电动汽车,其中三电成本占据50%,而电池又占据三电成本的70%,高额的电池成本成为了行业的拦路虎。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在5年内追平燃油车。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如何降低电池成本,同时又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亟需找到的平衡点。
而且,对于材料行业来说,其他技术演进带来的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宁德时代依靠于锂电池崛起,但燃料电池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称,工信部正在牵头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在新的规划当中,将兼容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氢能源也开始备受关注。
目前,充电五分钟,续航600公里的氢电池已经诞生,只是因为成本较高还未开始量产。氢电池也被认为是行业的终极解决方案。
不仅有同一技术赛道的竞对正在磨刀,氢电池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如今也来搅局了。
对宁德时代来说,政策护航的余温渐渐消退,凶悍的对手已经上路,技术攻克仍然任重道远,新的能源材料也来争宠……
险滩中航行,如何维持自己的龙头地位,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电池行业风云再起,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回头,平洋广阔;前路,暗潮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