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持续内乱和其地缘劣势无法扩张导致齐桓公之后再难称霸

史海撷英 2024-09-03 15:46:45

“齐桓公南征北伐,用霸诸侯;孝公之后,齐仅为自守之国。是以终春秋之世,累代听命于晋,几夷于鲁、卫。”

齐国是春秋第一个霸主。然而,齐国的霸业却十分短暂。齐桓公薨逝后,自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开始,齐国就再也没有再次雄霸天下了。相反,他“累代听命于晋”!

与之前的“小霸”郑国不同,齐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大国,而且,他也不是处于那种四面受敌的地理环境中。既然如此,齐国为何还是只能“累代听命于晋”呢?

从霸主到跟班

从霸主到跟班,齐国经历了三个标志性事件。

1、五公子争位,国力大损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霸主齐桓公病重。

齐桓公其实早已经立了太子。但是,其余公子不服!因此,齐桓公还未薨逝,五公子就各率党羽,争夺君位!齐桓公薨逝后,其宠臣易牙和竖刁又不顾齐桓公已明确立太子,拥立了公子无亏继位!如此,五公子相互征伐,局势更乱了!此后,战事又几经反复,太子昭两次出逃宋国!最后,宋襄公率军干涉,才使太子昭顺利上位,暂时平息了动乱!

宋襄公

经此动乱,齐国国力大损!而且,由于宋襄公有恩于齐孝公,因此,齐国此后又支持宋襄公搞霸业。

当然,宋襄公这个霸业没有搞成!

2、败于楚国

当然,霸权的丢失,通常是有一场标志性战役的。齐国也不例外。

尽管齐孝公对于如父亲一般那样的天下霸业缺乏信心,但是,对于区域霸权还是志在必得的。所谓区域霸权,简单直接地说就是压制鲁国!

不久,鲁国与莒国、卫国会盟,背叛了齐国。于是,齐国发兵讨鲁,维持其区域霸权!鲁国向楚国求救!楚军介入,帮助鲁国讨伐齐国,攻取了齐国的谷地!这表明:齐国连区域强权也难以维系了!所谓霸权,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3、参与晋国的会盟,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军后,与诸侯会盟于践土。齐国参与此会盟,参与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形势图

由此,齐国也就由霸业之国沦为晋国主导秩序下的一员了。

试图摆脱晋国秩序的企图全部失败

其后,很长时间内,齐国都听命于晋。

不过,晋文公薨逝后,晋国在灵公、成公统治期间,国力有所削弱。尤其是在被楚庄王击败后,其地位更加不稳!于是,齐国也尝试过一些努力,企图摆脱晋国主导的秩序。然而,效果很惨!

1、鞍之战

晋景公时期,齐国嘲弄晋国使臣,无礼!不久,晋国的“断道之会”,齐顷公本人也没有亲自参加。于是,晋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伐齐。齐国不敢与战,亲赴繒地与晋会盟,并且遣子为质,以与晋交好。

然而,两年后,齐顷公又认为繒之盟的条件对齐国的扩张战略颇为不利,恰又遇到楚国来交好,便背晋合楚!随后,齐国又违背繒之盟,对卫、鲁用兵!晋景公遂决心讨齐!结果,鞍之战,齐军大败!齐顷公靠与人换穿衣服,交换坐位,才躲过被俘。随后,晋军继续推进到齐国腹地,对临淄形成合击之势!

最后,齐国紧急求和,归还攻占鲁、卫的土地!齐顷公则亲自到晋国觐见,正式承认晋在诸侯国中的盟主地位!

2、平阴之战

齐灵公时期,齐又接受了周灵王所赐的“霸主”头衔,决心与晋国争霸!恰逢晋悼公新丧,齐国乃多次攻打鲁国、曹国,并公然与楚国修好!晋国不能容忍,遂发兵来战!结果,这一次,齐国败得更惨!

平阴之战,齐军再次大败!随后,晋军直接攻占了临淄!并且在攻占临淄后仍然不放手,决心给齐彻底的打击!只是因为楚国出兵伐郑,晋国担忧后方有威胁,才停止追击,撤军西还!

3、齐庄公伐晋

齐庄公时期,利用晋国的内乱,发起了攻晋之战。此战,齐国倒是占了不少便宜,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晋齐实力过于悬殊,所以,晋国平息内乱后,齐军不敢再战,主动退兵!

这次,齐军表现足够优秀,但是,由于晋国的整体实力仍然居于绝对优势,因此,齐国并没有撼动晋。而且,此时,晋、楚、齐等大国实际上都进入了动荡期,争霸主角已经转移到了东南的吴、越了······

可以说,齐国数次企图摆脱晋国秩序,但均做不到!

这就怪了,晋国是大国,齐国也是大国,怎么齐国就摆脱不了晋国的压制呢?

持续内乱的影响,使齐国的发展时断时续

春秋时期的大国,基本上都有动荡期。不过,齐国的动荡期最为剧烈:几乎没有“中断期”!

与晋国比一比。

曲沃代翼

晋国的动荡期,主要是春秋早期和春秋后期两个阶段。春秋早期,晋国发生了“曲沃代翼”,以及“骊姬之乱”。春秋后期,晋国则发生了公卿争位,以至最后三家分晋。不过,在这中间漫长的岁月中,晋国基本上保持了安定的局面。

齐国就不同了。

齐国的内乱的特点,与晋国基本一样,无非是前期的“公子争位”,以及后期的“权臣争夺”。但是,与晋国不同的是,齐国的“公子争位”与“权臣争夺”是紧紧衔接在一起的!

在“公子争位”期间,齐国的权臣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并持续增强着自己的力量。在漫长、复杂的“公子争位”后,权臣的力量已经强大起来,并旋即进入了漫长的,或明或暗,或文或武的内斗之中!

这种内斗消耗了齐国的国力,破坏了齐国的凝聚力,自然使齐难以再与晋楚争雄!

发展空间

春秋时,天下格局有一个特点:位于四边的诸侯国,发展空间更大,往往成为大国,如秦、齐、楚、晋,莫不如此;而位于中间的诸侯,则发展空间狭小,即便一时强盛也终归沦为中小国家,如郑、宋等。

春秋形势图

而在秦、齐、楚、晋四大国中,齐国的发展空间是最小的。

春秋之世,齐国兼并的大约是纪、成、谭、遂、障、阳、莱等14个小国!而晋献公、晋文公、楚成王、楚庄王、秦穆公这些雄主,一代君王所灭国的数量就远远超出了齐国整个春秋之世的灭国数量!所以,整个春秋之世,秦楚晋的疆域都有很大的扩张,唯齐国扩张相对较小。

这可不是因为齐国人不爱搞兼并!在春秋初期,齐国的兼并劲头可一点也不比晋国小!但是,齐国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秦、齐、楚、晋,皆在天下之“边”。但是,秦的周边是西戎及一众小诸侯;晋的西边北边东边都是戎狄;楚国的南边东边都是大量的小国和越人(不是越国);唯齐国,三面环海,除了几个中小诸侯外,就是大海了!所以,秦国要发展,可以先独霸西戎;晋国要发展,可以先讨伐戎狄;楚国要发展,可以先灭大量落后小国;而齐国只能望洋兴叹。

而且,即使在山东半岛的扩张,齐国也要受到鲁国的制衡!

鲁国虽实力不如齐国,但同样也是实力较强的中等诸侯,更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当时鲁国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天子!而周边如莒国等中小诸侯,也通过寻求鲁国的支持,来抵抗齐国的扩张!而鲁国自然也不愿意身边的齐国过分强大,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齐国形势图

因此,齐国几次企图振作,搞来搞去最后都是搞到鲁国头上去了!搞到鲁国头上,一则人家有一定的实力,齐国只能“蚕食”;二则鲁国的影响力摆在那里,动鲁国很快就会引起晋国等大国的强烈反应!

所以,齐桓公之后,整个春秋之世,在大国中,齐国的扩张是最小的,其实力自然实际上也得不到太大发展!

齐国的实力比齐桓公的时候没有太大发展,但晋、楚等国可比那时候大多了呀!如此,齐国要恢复霸业,要抗衡晋楚,也就实在是实力不济了!

影响空间

与后来的战国不同,春秋时期,各中小诸侯的实力累积起来也十分可观,他们的倒向对天下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鲁国、郑国、宋国、卫国等中等诸侯!所以,对于大国来说,谁能对这些中等诸侯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而在地缘上,秦、齐对这些诸侯的影响力,天然不如晋、楚。

晋国自晋文公时期从周天子手中获取南阳地(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不是今天的南阳市)后,获取了进入中原的重要基地,可以随时对中原诸侯群产生巨大影响。楚国则同样通过扩张稳步逼近中原腹地。因此,晋、楚都能直接以实力为基础,争夺中间的中等诸侯们。

春秋形势图

齐国则不然。齐国虽然看起来距离郑宋等国也很近,但其实是“悬隔千里之外”,自成一个地理单元。所以,齐国既不能对郑、宋等国产生足够的威慑,也不能给人家足够的保护,自然影响力是不行的!因此,在晋、齐之间的几次角逐中,齐国都是外交上陷于孤立的一方!

内部竞争姿势,导致齐国统治集团素质不足

春秋之初,齐国能成为霸主,还在于齐桓公、管仲等人组成的统治集团拥有较高的治国水平。

而齐桓公之后呢?几百年间,数来数去,也就只有一个晏子算是个人物了。而且,晏子还是以外交应变闻名,其在治国上思想保守,并非大有为之人。

齐国并非没有人才。只是,像孙武这样的顶级人才居然避到了吴国去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齐国内部竞争的姿势不同。各国内部都有争权夺利,都有内部竞争,但内部竞争的姿势,注定了内部竞争的结果和过程。

还是拿晋国来与齐国做比较。

晋国内部竞争的结果是“三家分晋”,齐国内部竞争的结果是“田氏代齐”,结局有相似性。但是,这个过程,双方差异就大了去了!

晋国形势图

晋国的赵、魏、韩三家,以及曾经在争权斗争中强大一时的智、中行等家,都是“事功”崛起的!他们或以军功崛起(如魏),或以治政强盛(如韩),人才辈出。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些人是先通过良性竞争把晋国搞强大,然后再利用自己地位的提高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化家为国”。

而齐国则不同。“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齐国的田氏,并不是靠特殊功绩崛起的,“无大德”,是通过本家的“惠民政策”,将人口、财富从国家吸入自己势力而强大的。而齐国其他强权人物,如国氏、高姓、栾氏、鲍氏等,也多不“事功”,多是通过直接动手的竞争内部竞争来争夺权力。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些人并没有“事功”先强大齐国,而是直接通过此消彼长的竞争方式来内部竞争的。

既然都不“事功”,那么,权臣们自己也不必为国家推举人才,自然也不必想方设法做出提高齐国国力的事情,直接想方设法扩大自己,干翻对手就够了!两相比较之下,齐国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水平落后,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此,齐国拿什么去强大呢?

晋、齐之间的恩怨,已经过去2000多年了。但其中一些教训,或许值得思考。

1、强者竞争,关键要找对掌握主动的“破局点”,否则就会被牢牢压制

晋齐竞争中,晋国利用中等大国鲁国来牵制、限制齐国的发展。齐国屡屡“乖乖”按照晋国设想的路子走,直接去和眼前的鲁国干,结果自然始终陷于被动!

齐庄公

相反,齐庄公时期,利用晋国国内矛盾,越过鲁国,直接以打击晋国为目的,反而取得了一点成绩。竞争,“致人而不致于人”,按照自己设定的方法而不是对手预想的方法竞争,才可能打破局面。

2、内部竞争要良性,才有意义

内部竞争如果就是自己人和自己人争抢资源,那再辛苦,再竞争,也是恶性的,只会带来效率的下降。

3、一时“音量”大些小些不重要,“身体健康”最重要

晋牢牢压制齐,但是,晋、姜齐两个大国前后脚都“走”了。因为:两个大国,都“有病”!

如果齐国重视自身的顽疾,先调理自己的情况,未必没有凝聚一体,复兴的机会。就像后来田氏齐国在齐威王时期一样。如果晋国在强盛时也注意自己的“病”,不一味争霸,也调理调理,但使晋国不分裂,后来的天下,恐怕没有秦人什么事了!

活下来才是王道,身体健康最重要!

0 阅读:16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