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衰亡倒计时:余安定降清,20多位将领遇害

有缺的晚风 2025-02-23 07:52:29

陈玉成在临死之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说:“太平天国一旦失去了我,那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半啊。”并且,他还对太平天国的诸侯王作出了一番评价。他觉得呢,在这些诸侯王当中,除了冯云山和石达开之外,其余的人根本算不上是将才。他甚至断言,在自己死后,太平天国恐怕也就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太平天国其实已经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整体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不过呢,它还能够继续维持存在好几年的时间,这里面可离不开陈玉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陈玉成在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极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呢。然而到了1862年的时候,情况却急转直下。陈玉成以及他手下的二十多位将领,竟然都被处以死刑了。这一事件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更加难以支撑,加速了它走向覆灭的进程。

那余安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我们去查阅太平天国相关的史料时就会发现,关于余安定生平的记载并没有多少内容,而且也看不到他在太平天国的哪一场战斗里有过特别突出的表现,能够大显身手之类的情况都未曾出现过。而说到余安定最为主要的事迹,那可就不得不提到他出卖陈玉成这件事了。

在1862年的时候啊,袁家三与多隆阿一同对庐州展开了围困行动。当时参与到这场行动当中的,除了他们所带领的军队之外,还有各地的团练武装呢。这所有的力量加起来,清朝在这方面投入的兵力多达5万人之众哦。而且呢,要是再算上正在皖北忙着剿灭捻军的胜保军团以及僧格林沁军团的话,那清军的兵力可就更加庞大了,总数不少于十万呢。

在经历了安庆之战后,有一支名为“小右队”的队伍遭遇了极为惨重的情况。这支“小右队”向来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其战斗力也是相当强劲的,而且战斗意志无比坚定,是一支非常出色的队伍。然而,就是在安庆之战的硝烟散去之后,这支队伍里的1500余人全部覆没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使得陈玉成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他的元气也因此而大伤。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这样提到过,他说道:“在这一次的行动当中啊,实实在在地杀掉了一千多个真正的贼寇呢。经过这么一打击,那个被称作‘狗逆’的势力可就衰败下去啦。要知道,以往所宣称的那些大捷,从来就没有一次能像这次一样杀掉这么多真正的贼寇哦。”

陈玉成被困在了庐州这个地方。当时呢,他面对袁甲三、多隆阿军团的猛烈攻势,还是暂时成功地将其挡住了。不过呢,清军这边耍起了围困的手段哦,他们把庐州城给紧紧围住,还断绝了城里的粮道,就是光围着却不发动强攻。陈玉成在这种情况下可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战,毕竟没了粮食供应,情况会越来越艰难的,所以呢,他必须得想办法找出一条能够突围出去的路才行呢。

陈玉成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安排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这四位得力之人展开远征行动。他们要前往西北一带,在那里广泛招募兵员,同时征集马匹等物资,以此来扩充力量。等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再返回此地,进而收复安庆。

当时有这么个情况,那就是所谓的“4大金刚”踏上了出征之路呢。他们此行可不单单只是去招兵买马扩充自身实力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在身。这个重要任务呢,就是要去和两淮捻军达成合作,要去跟苗沛霖取得联系呢。为啥要这么做?其实就是想着借助皖北军阀所拥有的力量,好以此来和清军形成抗衡之势呢。

在当时的局势当中,就张乐行所率领的捻军这方面而言,情况还是比较明晰的,他们坚定地站在支持太平天国这一阵营。然而,苗沛霖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苗沛霖这个人啊,那可是出了名的两面三刀。他总是在捻军、太平军以及清军这几方势力之间不停地变换自己所属的阵营,就如同典型的“墙头草”一般,哪边风往哪边倒,毫无立场可言。

在那个时候,张乐行和苗沛霖正和太平军联合起来一同去攻打颍州呢。这一情况,可让陈玉成产生了“误判”哦。陈玉成琢磨着,苗沛霖这个人是有可能被争取过来为己所用的。于是呢,陈玉成就出面帮他向上面求得了一个“奏王”的封号,这么一来,苗沛霖也就正式成为太平天国这个阵营当中的一分子啦。

苗沛霖手下的兵力颇为雄厚,人马强壮,差不多有十几万人呢。这里面虽然大部分是些临时凑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可那场面、那气势还是相当浩大的。当时呢,陈玉成想要和苗沛霖达成合作。于是,他就派了余安定前往寿州。余安定到了寿州之后啊,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在苗军和太平军之间充当联络员的角色。他得时刻留意着相关的情况,然后把了解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向陈玉成进行汇报。

话说有个人叫余安定,他首次在史书当中现身的时候,所做之事便是去和苗沛霖取得联系,而后被派驻到了寿州这个地方。再说说余安定所拥有的爵位呢,是琳天燕,这一爵位属于“燕”爵体系。在那个时候的太平天国阵营里,就爵位等级而言,他应该能够算得上是中高级别的将领啦。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洪秀全着手对太平天国的“爵位”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整举措。他经过考量,重新设置了义、安、福、燕、豫、侯这六个不同等级的爵位。通过这样的调整,旨在对太平天国的内部权力架构以及人员等级划分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规范与安排,以适应当时局势发展的需要。

下面要给大家讲一下“义爵”的由来。它是和石达开有密切关系的哦,石达开曾经被洪秀全封为“义王”呢。那是在石达开选择单干之后,洪秀全特别希望他能回来,所以就册封他为“义王”啦。不过呢,石达开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并没有接受这个“义王”的册封,还是继续当他的翼王五千岁呢,然后就带着兵出去了。再后来,“义”就演变成了一种爵位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爵”哦。

大家知道安、福这两个爵位,它们其实是有来历的哦。它们最初是源自洪仁发被封为安王、洪仁达被封为福王呢。不过后来呢,洪仁发、洪仁达这两人的“发达”组合被革除了王爵啦,打这之后,安、福这两个称谓就变成了比“王”这个等级要低的爵位啦。

下面来说说太平天国时期的几种爵位情况哦。先讲讲燕爵吧,它是源自秦日纲这个人的。秦日纲曾经被封了顶天燕的爵位,后来,又进一步被封为燕王呢。再来说豫爵,它的来源是胡以晃哦。胡以晃后来被册封为豫王千岁,所以就有了豫爵这一爵位啦。还有侯爵,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时候呢,像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陈承瑢、黄玉昆等等这些人都被册封为侯了。由此可见,侯爵也是太平天国所设立的一种爵位哟。

在陈玉成离世之前,太平天国还没有出现那种大肆“滥封”王爵的情况呢,所以在那个时候,燕爵的含金量可是比较高的哦。就拿陈玉成来说吧,在他被封王之前呢,所拥有的爵位是“成天豫”。而李秀成呢,当时他的爵位是“合天侯”哦。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俩当时的爵位甚至都还没有后来的余安定的爵位高呢。

咱们来看啊,就从爵位以及所被授予的任务这两方面去分析,余安定那可是陈玉成相当亲信的人。而那个苗沛霖呢,这人的立场老是摇摆不定的,陈玉成对他压根就不信任。所以呢,陈玉成这才派了余安定前往寿州。对外宣称呢,余安定去寿州是为了和那边联络合作相关的事宜,但实际上,他最主要的任务是去打探各种消息呢,要随时把那边的情况告知给陈玉成,好为陈玉成之后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大家都知道苗沛霖是个怎样的人,那在当时呢,关于陈玉成要不要去寿州这件事,他手下的部将那可都是极力反对的哦。那为啥陈玉成最后还是“一意孤行”地要去呢?这就得提到一个叫余安定的人啦。就是因为余安定,他没有能带来确切的“消息”,结果就使得陈玉成产生了误会,误以为苗沛霖仍旧是和太平军在合作着呢,所以才出现了后面那样的情况。

之前就曾提到过,在那4大金刚出征的这个时候呢,张乐行和苗沛霖可是跟太平军联合起来一块儿行动的哦,他们共同去围攻颍州这座非常重要的城镇呢。简单来讲,就是在那个阶段,苗沛霖其实是在进行抗清的活动哦,而且他和捻军、太平军之间那可是盟友的关系,彼此相处得很不错呢,关系很是融洽。

要知道,苗沛霖这人那是真的靠不住。就说捻军、苗军还有太平军吧,他们在攻坚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为啥呢?主要就是缺乏重武器的有力支撑,所以面对颍州这座城池,他们根本没办法将其攻克下来。而且呢,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胜保、僧格林沁所率领的军团开始往南进发了,如此一来,捻军、苗军和太平军组成的联军可就腹背受敌了,形势一下子变得极为严峻。在这样的局势下,苗沛霖那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了,居然又动了接受“招抚”的念头,这可真让人无奈。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八旗将领胜保,这人可真是颇具传奇色彩呢。他平日里的状态,不是正在进行“招抚”这项工作,那就是在去往开展“招抚”事宜的路途当中。说起来,胜保在打仗方面的能力其实挺一般的,没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不过呢,他在招抚工作上那可真是相当给力。像李昭寿、苗沛霖、宋景诗这些人,可都是被他给招抚过来的。而且,不只是这几位,还有一堆捻军将领呢,也都是经由胜保进行招抚的,甚至有的还不是一次就成功,是经过了多次的招抚工作才达成的呢。

胜保秉持着这样一种原则,那就是只要有人愿意接受招抚,哪怕这个人之前已经背叛过许多次了,那也都没关系。他一心想着通过招抚起义军的方式,来让那些动荡的事态得以平息下去,进而能够从朝廷那里获得赏赐,而且在这方面他操作起来还挺娴熟的呢。不过呢,后来慈禧可没法容忍他这样的做法了,最终就把他给处死了。

苗沛霖选择了降清这条路之后,马上就改变了立场,来了个彻底的倒戈相向。他干了什么事儿呢?他跑去协助清军将领胜保,专门去攻打张乐行所部捻军的后路,也就是颍上这个地方。这一下可把捻军给坑苦了,前面围着颍州城呢,结果后面被苗沛霖这么一搞,就腹背都受到了敌人的攻击,形势那叫一个危急。没办法,在这种前后夹击的艰难处境下,捻军只能被迫放弃对颍州的包围,先解决眼前这要命的危机。不过呢,这苗沛霖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他虽然帮着清军去打捻军了,但还留了一手,并没有使出全力,好像秉持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样的一种想法吧。也正是因为他没有把事儿做绝,所以张乐行这次算是幸运地逃过了一劫,没有在这次危机中彻底栽跟头。

张乐行成功逃走了,这可把清朝方面给惹得大为恼怒,他们觉得必须得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才行。在这种形势下,苗沛霖一瞧,觉得情况不妙,心里就盘算开了,想着得找个能让朝廷看重的举动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想来想去,他就盯上了陈玉成,打算把陈玉成抓起来当作向朝廷表忠心的投名状。可让人疑惑的是,陈玉成怎么就没察觉到苗沛霖的这个心思、这件即将发生的事儿呢?

陈玉成被困在了庐州这个地方。当时呢,除了有余安定在寿州之外,陈玉成还常常通过书信和张乐行、苗沛霖联系呢,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外面的具体情况,毕竟自己被困住了,对外面的局势不太清楚嘛。而且,他还恳切地请求张乐行、苗沛霖能够出兵来援助自己,好让他能摆脱被困的困境呢。可谁能想到,他发出的这些书信竟然全都被多隆阿给截获了,就因为这样,陈玉成彻底和外界的信息断了联系,外面啥情况他都不知道啦,完全被隔绝开了。

另外,苗沛霖和张乐行两个人之间相互展开攻杀的事儿,就算是有相关的消息传到了庐州这边,陈玉成心里对此也是没个准儿的。要知道,苗沛霖干这种和别人起冲突的事儿那可不少见,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和盟友发生冲突,也算不上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啦。而且呢,陈玉成也没办法去确定传过来的这些消息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若想获取准确的信息,陈玉成就只能依靠余安定了,要知道余安定当时可是在寿州呢。另外呢,苗沛霖为了向朝廷表忠心,表明自己死心塌地要跟随朝廷的决心,他还特地吩咐手下的士兵都剃发呢,而且这件事在寿州早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已经完全公开化了。而余安定呢,他心里很清楚苗沛霖已经投降清朝了,并且,苗沛霖还妄图拿陈玉成当作自己向清朝投诚的投名状呢。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余安定到底有没有可能阻止陈玉成前往寿州,又或者有没有办法帮助陈玉成成功逃过这一劫呢?实际上,答案是肯定的哦。余安定其实存在着两种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是完全能够让陈玉成得以存活下来的呢。

首先呢,得想个法子把消息给传出去,目的就是要告知陈玉成事情的真实情况。这个办法,其实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哦。不过呢,也得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状况,说不定余安定写的书信会被清军给截获了呢,又或者是被苗沛霖给截住了,这么一来的话,可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啦。

第二点呢,陈玉成来到了寿州的郊外之后,马上就把相关的消息给传了出去,随后便和苗军展开了战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应对的方式可以说是最为妥当的了,而且在余安定所面临的状况下,这也是他最有希望、最有可能去采取并做到的一种做法呢。

在1862年5月的时候,陈玉成当时身处庐州,情况十分危急,于是他决定进行突围行动。只见陈玉成率领部队奋力作战,成功攻破了张得胜所设的3座大营呢。之后,他瞅准时机,从庐州的北门硬是杀出了一条能够通行的道路,然后就朝着寿州的方向进发了。这时候,多隆阿得知了陈玉成突围前往寿州的消息,便立刻派出骑兵去追击陈玉成他们。面对清军骑兵的追击,陈玉成可没有慌乱,他一边指挥部队继续战斗,一边有条不紊地往后撤退。而那些追击的清军呢,可能也是有所顾虑,并不敢和陈玉成的部队拼死相磕,最后没办法,只好又撤回庐州去了。

话说陈玉成来到了下蔡这个地方,苗沛霖得知后就派人前去迎接他。要知道啊,当时苗沛霖本人其实是在颍州呢,并不在寿州,所以也就没能亲自来见陈玉成。后来呢,陈玉成又到了寿州的郊外,来迎接他的是余安定。这情况啊,就使得陈玉成心里有了一种错觉,以为一切都挺正常、挺靠谱的呢。

当时只见余安定安排士兵在道路两侧整齐排列开来,而后他竟径直下跪,以此来迎接英王陈玉成,那场面看上去甚是隆重。就因为这一番看似极为诚恳且隆重的迎接举动,使得陈玉成内心越发坚信苗沛霖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和自己展开合作的,并且认为苗沛霖能够给予自己有力的支持,从而助力自己实现东山再起的愿望。

陈玉成一心想要展现出十足的诚意,同时也表达出对苗沛霖的充分信任。于是呢,他仅仅带着陈仕荣、陈聚成、陈安成、向仕才、梁显新、陈德隆等二十多位将领一同进入城内,而把剩下的大约四千兵马都留在了城外。

大家都知道,陈玉成进入了寿州,可之后发生的事情却令人惋惜。他在寿州被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给抓捕了,随后就被送给了胜保。陈玉成面对胜保那可真是毫不畏惧,他先是一桩桩、一件件地列举出胜保之前打过的一系列败仗,以此来表明胜保其实没什么真本事。而且呢,当胜保试图对他进行“招抚”的时候,陈玉成坚决地拒绝了。最后,陈玉成惨遭凌迟处死的厄运,实在是让人不禁为之叹息啊。

陈玉成遇害之时,一同被抓的将领情况是这样的。除了陈仕荣等2人,他们采取了假装投降胜保的策略,之后瞅准机会成功回到了太平天国。而其余那些一同被抓的将领,最终都没能逃过被处死的命运。再说陈仕荣,他顺利回到南京后,马上就投身到了东征的战事当中。可惜的是,在丹阳之战里,陈仕荣不幸阵亡了。

要想阻拦陈玉成被杀的命运,余安定是可以在寿州郊外采取行动的。当时陈玉成手下可是有着四千兵马呢,并且在皖北还有捻军姜台凌所率领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余安定能够对英王陈玉成保持忠诚,把苗沛霖已经投降清朝这件事给说出来,接着再和陈玉成一同并肩作战,那苗景开又怎么可能会得逞呢?

陈玉成和他麾下的二十多位将领惨遭杀害,这件事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无异于压垮它的一根沉重稻草。要知道,陈玉成所率领的军团那可是太平天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可当陈玉成军团彻底覆灭之后呢,皖北地区的太平军一下子就没了主心骨,就好比一群龙没了领头的一样,变得茫然无措。而原本和太平军关系较为紧密、相互配合的捻军呢,也因为失去了像陈玉成军团这样得力的盟友,在面对僧格林沁的军队时,就只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啦,被僧格林沁死死地压制着,形势十分不利。

在陈玉成离世后的第二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张乐行遭遇了僧格林沁的强力攻击,最终战败。而更为不幸的是,他遭到了部将的出卖,落得个极为悲惨的下场,被处以凌迟之刑处死了。再说那苗沛霖,之前他一直和陈玉成有所关联,可陈玉成一死,他仿佛一下子就没了依靠,自身的价值似乎也大打折扣。而且,由于胜保被杀这件事的影响,他又一次起兵反清。但这次起兵的结果也并不好,最后竟然被自己的部将给处死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太平军和捻军经历诸多战事,力量已然受到极大的损伤,元气大伤。而苗军更是情况糟糕,直接覆没了。这么一来,清朝就成功控制了皖北地区。皖北被清朝掌控之后,这对于湘军来说可就意义重大了。因为此前湘军如果要东征南京的话,还得时刻担心皖北这边的情况,怕受到来自太平军、捻军以及苗军等各方势力的威胁呢。现在好了,这些威胁都不存在了,湘军东征南京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啦。就在陈玉成不幸身亡之后,湘军瞅准了这个时机,立刻展开东征行动。这一路进展还算顺利,仅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湘军就抵达了雨花台这个地方。而这一抵达,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距离灭亡开始进入倒计时阶段了,它的命运在此时仿佛已经可以预见了。

要知道,当时陈玉成要是还活着的话,皖北那边可依然是处于激烈厮杀的状态呢。在这种情况下,湘军的后路就没办法安稳,他们又怎么敢随随便便地就冒险去东征呢?而且,陈玉成还拥有另外的发展可能性哦,他是能够进入关中地区去谋求发展的。要是真到了关中,他就可以在那西北一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地呢,如此一来,清朝方面可就会觉得难以防范啦,完全是防不胜防的态势。

大家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陈玉成的助力,李秀成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艰难境地,如此一来,其最终走向败亡那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陈玉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平天国要是失去了我,那这江山可就等于没了一半啦。”仔细想想,他这话可一点都不假呢。要知道陈玉成在太平天国中所起的作用那是相当关键的,他的存在与否对局势有着重大影响,所以他说出那样的感慨,确实是基于实际情况而言的。

1 阅读:20
有缺的晚风

有缺的晚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