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最糊涂的大臣:宣旨忘内容回头问皇帝,皇帝大笑:升职重赏!

有缺的晚风 2025-02-22 13:26:59

在隋朝时期,有这么一位颇为奇葩的大臣呢。那一次上朝的时候,他居然犯起了健忘症,这事儿说起来也是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啦。

话说皇帝刚刚给一位大臣下达了一条命令,并且吩咐这位大臣去当众宣布。只见那大臣领了旨后,便抬脚走了几步,来到了众多文武百官的面前。可谁能想到呢,就这么一小会儿的工夫,大臣居然把皇帝刚刚交代的话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可如何是好,没办法,大臣只好又匆匆忙忙地转身回去,再次向皇上询问了一遍刚才的那条命令内容。

有这么一位皇帝,那可真挺特别的呢。你瞧,碰上了那种挺有个性的大臣,一般皇帝可能早就把他的官职给撤了,可这位皇帝呢,不但没这么做,反倒越发地对这个大臣加以重用啦。

按常理来讲,一个身为大臣的人,出现这样的状况原本是不应该的。那他难道真的是记性太差,特别健忘吗?这还真是让人有些疑惑呢。而且,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面对大臣这样的情况,皇帝居然没有生气,这其中的缘由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贤之一,藏书之始

在甘肃灵台县,有一座荆山森林公园,在这座公园里呢,有一座三贤祠。走进这三贤祠可以看到,里面供奉着一位隋朝时期的大臣哦,这位大臣名叫牛弘。而这个牛弘呢,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啦,就是曾经在朝堂之上,把隋文帝的指示给忘了的那个人呢。

大家或许会好奇,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功绩?究竟是凭借什么,他能够矗立在三贤祠之中呢?

你知道吗?在灵台县有个三贤祠,那里面供奉着三位在不同时代很有名望的人物呢。其中一位是晋代的皇甫谧,他可是大名鼎鼎的针灸大师哦,在针灸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还有隋朝的牛弘,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藏书家,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珍贵书籍,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不小呢。另外一位则是唐朝的牛僧孺啦,他不仅官至宰相,而且还是很有才华的文学家,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这三位贤人就被供奉在灵台县的三贤祠当中呢。

他们三个人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其实原因很简单,就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灵台县的本地人而已啦。

在古代,那些声名远扬的大臣们,还有那些十分出色的皇帝们,往往在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或者还处于幼年时期呢,就总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奇异现象哦。这些奇异的状况一出现,就让当时的人们纷纷觉得,他们那可都是受到上天眷顾的天命之子呢,仿佛生来就注定有着非凡的命运和使命。

牛弘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出现那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异象哦。不过呢,他的经历也挺特别的。有这么个说法,就在牛弘刚刚呱呱坠地那会儿,家里头突然就闯进了一个瞧着是算命的老头儿呢。

有这么一个老头,当他瞧见襁褓之中的牛弘时,当场就对牛弘的父亲讲道:“您瞧瞧这孩子,他日后那肯定是会大富大贵的。您可得好好地照料他呢,要知道,他的将来可是会对千秋万代都产生影响的哟。”

牛弘的父亲名叫尞允,在北魏朝廷担任侍中这一官职呢。他们家的经济状况还算不错,比较宽裕。有一回,碰到一个老头,牛弘的父亲看这老头的样子,心里就琢磨着,以为这老头是来讨钱的呢。既然这么认为了,他就拿出了一些钱给这个老头,想着给了钱就能把这老头打发走,别在这儿纠缠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相士居然没有拿走尞允的钱,只是在那儿又多瞧了牛弘两眼之后,便径直离开了。这事儿可把家里人都弄得一头雾水,觉得特别奇怪。于是,当家丁赶忙出门去追赶这位老人,可四处找寻下来,却怎么也寻不见老人的踪影了,就好像这人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似的。

牛弘的父亲觉得眼前的这位老人或许是个了不起的高人呢。就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便对牛弘格外看重,在各方面都十分重视牛弘的情况啦。

牛弘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跟着父亲一同学习了。那时候的牛弘,年纪虽小,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勤奋好学呢。他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在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牛弘没多久就凭借着自身的才学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眼中有名的才子啦。

北周时期的时候,牛弘踏入了朝廷开始当官啦。刚开始呢,他是在宇文护的手下做事哦,主要承担的是一些有关文史方面的工作呢。这牛弘啊,可是个爱读书的人,读的书特别多,简直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也正因如此呢,他练就了极为出色的文笔,在当时那可是相当厉害的,慢慢地,他的名声就传得很远很远啦,好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文笔很棒的牛弘呢。

之后,北周朝廷又对牛弘的官职进行了擢升,让他担任侍郎这一职务,而且把编写《起居注》的工作也交给了他,由他来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所谓《起居注》,它其实就相当于专门用来记录皇帝日常生活情况的一种“史书”呢。皇帝在一天当中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事儿,比如他宠幸了哪一位妃子,又或者是对哪位大臣给予了惩罚之类的,这些所有的情况那都得一一详细地记录到《起居注》上头去哦,而且还必须保证记录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哟。

没过多久,北周政权就被隋文帝杨坚给拿下了,如此一来,原本在北周朝中担任官职的牛弘,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隋朝的臣子啦。

杨坚成功建立隋朝之后,在对待之前北周的大臣这件事情上,并没有采取那种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要知道,这些大臣在过去也算是杨坚曾经的同僚,大家曾经共事过呢。而牛弘呢,也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杨坚重新授予了官职,得以继续在新的政权下任职为官啦。

在杨坚继承皇位的那个时期,推行了一项重要的制度,即“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对当时的行政管理架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牛弘的人,他担任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在相应的岗位上履行着职责呢。

在历史上,牛弘曾出任礼部尚书这一官职。在他任职期间,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负责编撰《五礼》。当牛弘着手去整理前人所留下的那些礼书的时候,他赫然发现了一个颇为严重的情况,那就是有数量不少的典籍竟然都已经遗失不见了。

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觉得有必要向杨坚提出建议。他心里想着,民间散落着不少的典籍,要是能把这些典籍都收集回来,那该多好,所以就向杨坚进谏,希望能够开展从民间收集典籍的行动。杨坚听了他的进谏之后呢,也觉得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既然如此,杨坚便下达了一道命令,规定要是民间有人愿意献上书籍的话,那么献上一本书,就可以从官府这儿换到一匹布呢。这样的举措,也是为了鼓励民间的百姓积极把手中的典籍献出来。

当时出台了这样一条政策,在其助力之下,牛弘成功收回了数量众多的典籍。之后,牛弘对这些收回的典籍展开了细致的整理工作,将它们逐一梳理清晰。整理完成后,便把这些珍贵的书籍都妥善地保存在了隋朝的皇家藏书馆当中。正是由于牛弘的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众多的典籍能够跨越漫长的岁月,一直流传到如今。

牛弘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成功保护了一部分藏书。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把这些藏书保护好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且呢,他还总结出了有关藏书的《五厄论》。这个《五厄论》可重要啦,对于后世的藏书事业来说,那是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呢,给后来人在藏书方面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牛弘不仅仅只是总结出了藏书的方法,他所起到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让人们的藏书意识觉醒了过来。

从隋朝往后,每一个朝代都专门设置了负责保护以及收集藏书的官职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官职的存在,众多的古代典籍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呢。要知道,这可实实在在是一件有着千秋功绩的大好事,其意义和价值那可真是太重大啦。

将军与宰相

话说在某天的时候,隋文帝下了一道诏书,内容是要对雅乐进行更改呢。之后,隋文帝就和那些手握大权的臣子们一同商讨起有关音乐方面的事情来了。在这些臣子当中呢,有一位名叫牛弘的人。他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这个官职哦,要知道,礼部可是和各种礼仪、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部门,在礼部任职期间,牛弘就对乐律进行了深入的钻研,所以,在这次和隋文帝商讨音乐事宜的时候,他就能胸有成竹地在隋文帝面前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啦。

话说隋炀帝在与牛弘接触的过程中,察觉到牛弘学识极为渊博,知晓的事情特别多。于是,隋炀帝便又接连向牛弘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而牛弘呢,面对这些问题那可真是应答得又快又好,就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顺畅。打这以后呢,隋文帝对牛弘就越发地看重起来啦。常常会把牛弘召进宫里,就只是和他随意地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呢,隋文帝还会向牛弘请教不少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牛弘这边呢,那也是知无不言,但凡自己所知道的,都会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话说隋文帝在位之时是那样的情况,后来呢,在一次十分凑巧的机缘之下,隋文帝手下的某位大将有幸结识了牛弘这个人。而这位大将在与牛弘接触之后,内心对牛弘满是敬佩之情。

在那个时候,隋文帝手下有一位大将名叫杨素。这杨素,骨子里透着一股十足的傲气呢。他凭借着自己在战场上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再加上深受隋文帝的宠爱,在朝廷当中,那可真是目中无人,压根就不把其他任何一位大臣放在眼里呢。

不过呢,有一个人是他绝对不敢去招惹的,这个人就是牛弘。要知道,其他的官员们一碰到杨素,都会很自觉地给他让出道路来。可有意思的是,当杨素见到牛弘的时候,那态度可就不一样啦,他每次都会恭恭敬敬地主动给牛弘让出道路呢。

之后,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离世了。这位独孤皇后可堪称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呐,而且,她在杨坚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是杨坚最为钟爱的皇后呢。

所以,给独孤皇后举办葬礼这件事儿,那是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的。杨坚呢,专门下了命令,规定三公以下级别的官员,是没有谈论皇后葬礼相关事宜的资格的,只有三公以及三公以上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去操办独孤皇后的葬礼。

当几位大臣聚在一起,正商议着该安排谁来处理眼前这件事情的时候,杨素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确地向众人推荐牛弘,认为由牛弘来负责操办独孤皇后的葬礼是比较合适的。

杨素对着牛弘讲道:“您,那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学者呢。眼下有这么一件事,我寻思着交给您去操办,您看行不行?”

牛弘没有丝毫推脱的意思,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

牛弘所给出的那份计划,那可真是相当出色呢。这份计划条理特别清晰,就好像一条规整的脉络,让人一眼就能顺着看明白其中的思路和安排。而且,它还非常有理有据,每一项内容、每一个举措背后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和确凿的依据作为支撑呢。也正因如此,周围的众人看了之后,都不禁对牛弘生出十分敬佩之情。

杨素十分感慨地说道:“要知道,这天下的礼法全都装在牛弘的心里。就拿我们来说吧,和他相比,那可真是差得远啦,根本就没法比得上他!”

没过多久,独孤皇后的葬礼便按照预定的日期举行了。整个葬礼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差池,每一个环节所遵循的礼数也都是准确无误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话说在某一天的上朝时分,隋文帝端坐在朝堂之上,正处理着诸多政务呢。就在这时,一份紧急的战报从北方传了过来。隋文帝赶忙接过战报一看,原来是突厥人出动了大批的兵力,正气势汹汹地朝着隋朝的边境发起猛烈进攻。如此严峻的形势,意味着边境的百姓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边疆的安稳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得赶紧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率领军队前往边境救援才行,也好去抵御突厥人的进犯,守护隋朝的疆土和子民。

在当时的情况下,隋文帝经过考量后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军事部署安排,那就是指派杨素去承担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带领着规模庞大的军队,前去和突厥人展开对抗。而且,已经明确了出发的时间,就在明天上午,到时候杨素便会率领着大军正式启程,奔赴对抗突厥人的前线啦。

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杨素已经把行装都整理好了,就等着出发呢。然而,他却并没有立刻动身启程,而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一个人。

没过多久,杨素苦苦等待的牛弘终于出现了。这下,杨素才得以领兵正式出发。在行军的这一路上,他俩可是把该聊的、该交代的事儿都聊了个遍呢。牛弘还特意严肃地警告杨素,说那突厥人可绝不是好惹的,行事可千万不能太过逞强。杨素呢,也把牛弘的这番告诫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然而,就在二人走出没多远的路程时,牛弘便有了要和杨素分别的想法,随后便准备与杨素就此告别了。

杨素觉得十分奇怪,不禁问道:“我作为大将出征在外,这一去生死可都难以预料啊,按常理来说,这种时候你怎么不多来送送我呢?”

只见牛弘脸上满是苦笑的神情,他无奈地说道,自己真的是身不由己。现如今处在这高高的官位之上,方方面面牵扯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啦。杨素一听这话,瞬间就明白了牛弘的处境。随后,两人便相互道别,而杨素紧接着就率领着大军踏上了出发的行程。

那么,杨素身处高位,到底是因为什么缘故而不能送杨素呢?这确实让人感到疑惑,明明有着那样的身份地位,却出现不能送杨素这种情况,其中的缘由着实引人探究呢。

将相和?将相不能和

在隋文帝赏识牛弘之前,牛弘担任的是礼部尚书这一职务呢,可实际上呢,他是有职而无位哦。要知道,当时其他部门的尚书那可都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实权,能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呢。但唯有这个礼部,在诸多事务当中,往往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地起到关键作用。

要知道,这人特别博学,正因为如此,隋文帝对他那可是极为欣赏。在隋文帝的看重下,不断给他提升官职,一次又一次地提拔他呢。就这样,他在仕途上发展得很不错,官职级别都超过一些老臣啦,成功地跑到那些老臣的前面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牛弘和杨素结识了。杨素对待牛弘的态度那可是相当不错呢,好得很。就因为杨素这样的态度,引得那些官员们纷纷猜测起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来啦。

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觉得牛弘之所以能够升官升得如此之快,完全是仰仗着杨素对他的提拔。也正因如此,这些人便对牛弘瞧不上眼,心里头是带着轻视之意的呢。

牛弘心里寻思着,这些官员们凑在一起议论议论,原本倒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可就怕,他们说的那些事儿,经过一番添油加醋之后,万一一个不小心,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头去了。真要是那样的话,就算自己浑身是嘴,恐怕也解释不清啦,那可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咯。

就这样,牛弘有意识地和杨素拉开了距离。以往他也会去杨素家里喝酒,可打这之后啊,每次去的时候那都得小心翼翼的,谨慎程度比以往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呢,就怕有个什么闪失。

话说杨素出征的时候,那场面可不小,有好多人都在一旁看着呢。在这种情况下,牛弘心里其实挺犯难的,他是真的不太敢大大方方地把杨素一直送到大门外。为啥呢?因为他也担心,要是这么做了,旁人看到了,说不定就会对他俩的关系产生更多的猜测,到时候可就更解释不清两人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呢。

牛弘行事已经极为小心了,可即便如此,那些或真或假的传言还是没能被完全阻挡住,还是传进了隋文帝的耳朵里。就因为这些传言,隋文帝心里头对相关的两个人渐渐起了警惕之意呢。

牛弘在当时的朝廷之中,那地位可是相当高的,差不多能算得上是朝内的头号人物啦。而杨素呢,在武将当中那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是武将里的一把手呢。您想啊,要是这两位都联合到一块儿去了,这势力可就不容小觑啦。面对这样的情况,隋文帝心里肯定得琢磨琢磨,为了以防万一,说不定就得提前做些安排,把他们俩给除掉呢,不然的话,指不定会出现啥让他头疼的状况。

牛弘心里很清楚自身当下所处的状况,他深知自己在隋炀帝那儿,情况是有些微妙的,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呢。所以呢,他就一直盘算着,琢磨着要找个合适的契机,好去把自己在隋炀帝心中那种危险的程度给降低一些,也好让自己能更安稳些呢。

话说在某一天,大臣们依照惯例前来上朝。当众人来到朝堂之上时,却惊讶地发现,那原本放置着皇上宝座的地方,此刻竟被帐子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就在大家面面相觑、疑惑不解之际,一旁的宦官站了出来,向各位大臣传达道,皇上龙体欠佳,身体有些不舒服,所以还请各位大人如往常一般,上前去奏报相关事宜。然而,听闻此言后,大臣们却一个个全都面露难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使着眼色,却没有一个人敢真的迈步上前去奏事。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大臣们面对某件事情的时候都显得有些犹豫,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做。就在这个时候,牛弘站了出来,他主动上前去做了个示范,给大家打了个样儿,好让大家明白这事儿该怎么处理。等牛弘把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呢,本以为就可以走了,可没想到隋文帝却没让他离开。不仅如此,隋文帝还交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代替自己去给其他人传个话呢。

就这样,牛弘登上了台,代替身在帐子里的皇帝传达旨意、发布号令。

就在快要结束早朝的时候,隋文帝颁布了最后一道命令。

牛弘在接到相关命令之后,就从里面走了出来,准备向众人宣布命令的具体内容。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宣布之际,他居然装作把命令的内容给忘掉了,没办法,只好又转身回去,再次询问了一遍那命令的详细内容。

隋文帝察觉到牛弘的记性居然如此之差,不过也正因如此,心里反倒对他多了几分放心,最后并没有去追究他的相关责任。

牛弘巧妙地借助此次机会,有意在隋文帝面前展现出较为弱势的一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隋文帝对他渐渐放松了原本的戒备之心。而这一举措所带来的结果可不简单,它既让牛弘成功地保全了自身,使其免受可能出现的不利状况的影响,同时呢,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杨素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在隋文帝离世之后,隋炀帝对牛弘愈发予以重用。隋炀帝外出游玩的时候,时常会将牛弘带在身边一同出行。

话说在陪着隋炀帝外出巡游的途中,有一位叫牛弘的老者。这一路的舟车颠簸,着实让年老体衰的他吃不消了,结果在半路上就离世了,离世的时候享年六十六岁。牛弘去世之后,隋炀帝心里别提多伤心了。为了表示对牛弘的敬重与追念,隋炀帝特意追赠他为“文安侯”,还赐予了他一个谥号,叫做“宪”呢。

0 阅读:5
有缺的晚风

有缺的晚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