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下场实在唏嘘

有缺的晚风 2025-02-21 11:33:06

话说在《将相和》这个故事的结局部分,出现了这样一幕。廉颇呢,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有些不妥,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竟然背着荆条,专门去向蔺相如赔罪呢。再看蔺相如这边,当他看到廉颇如此诚恳地背着荆条前来,心里也是很受触动。于是呢,蔺相如便大方地和廉颇握手,表示愿意摒弃前嫌,两人就这样言归于好啦。从这之后,他们俩就成为了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还齐心协力,一同为保卫赵国而努力奋斗着呢。

在不少人眼中,这样的一种结局那可就是他们心心念念所盼望的美好结局啦。你看啊,君主和臣子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猜疑,彼此信任有加呢;而那些将相们呢,相处起来也是极为融洽和谐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们便能够齐心协力,一同为赵国的发展全力以赴,让赵国不断地发展壮大,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大家知道吗,在不少的文学作品当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就是那样的一种结局呢。不过呢,这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可不仅仅是存在于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哦,他们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说到赵国,它最后的结局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是能够去了解到具体情况的哟。

接下来咱们讲讲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人物最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还有啊,他们曾经为其尽心尽力、付出诸多心血的赵国,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二人的呢?这一系列情况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一番呢。

负荆请罪将相和

在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运气很不错,得到了一块儿珍贵的宝玉呢。卞和心里想着,这么好的宝玉,得献给楚王才合适,于是他就下定了决心,要把这块玉呈献给楚王。可哪知道呢,这楚王,对玉石方面并不是很在行,他看着卞和拿来的这块玉,也分辨不出到底是不是真的宝玉,没办法,楚王就只能安排那些懂得鉴别玉石的人来鉴定这块卞和献上的宝玉啦。

有这么一件事,卞和得到了一块他认为是宝玉的石头,满心欢喜地拿去献给相关的人。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些识玉的行家看过之后,竟然判定这块所谓的宝玉压根就只是普通的石头罢了。就因为这次献宝没成功,卞和遭受了极为惨痛的惩罚,他的左脚被无情地砍去了。但即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卞和心里却始终坚信那块宝玉是不会被埋没的,它的价值终有一天会被人认可。所以,卞和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还想着要继续去献上这块玉呢。

话说楚武王登上王位之后,卞和又一次带着他认为的宝贝前来进献。可这一回呢,楚武王跟之前的情况差不多,他听信了那些识玉之人所说的话,觉得卞和手里捧着的所谓宝物,压根就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于是呢,楚武王便下令让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卞和向文王解释说,他之所以哭泣,只是因为这块宝玉一直都没有人能够识别出它真正的价值。文王见卞和态度如此坚决,便吩咐手下人把那块玉石外面包裹着的石皮给打开来。结果还真就从中得到了一块极为稀有的宝玉呢。

那块玉后来被文王起名为“和氏璧”。在这之后,楚国和赵国进行联姻,当时和氏璧就被当作聘礼送到了赵国,从此它便成为了赵国极为珍视的国宝啦。

要知道,一个国家即便拥有稀世珍宝,可光有珍宝还不行,还得具备能够守住这件珍宝的实力呢。要是没有与之匹配的守护实力,那么这件宝物可不会带来什么好运,反而只会招来灾难哦。就拿赵国来说吧,赵国的国力其实是挺强大的了,不过呢,秦国的国力却比赵国还要更胜一筹。

在那个时候打仗啊,是很讲究师出有名的。就拿秦国来说吧,它心里头惦记着赵国的和氏璧,可又想要维持一个好名声,毕竟要是直接从赵国手里硬抢的话,那传出去名声可就不好听啦。于是呢,秦国经过一番考量,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打算和赵国来做个交换,用别的东西去换赵国的和氏璧呢。

秦国提出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赵国的一件稀世珍宝。面对这样的条件,赵王心里十分烦恼。为啥呢?因为赵王心里很清楚,就秦国以往那种行事的风格来看,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真的把15座城池交到自己手上的。

然而,倘若自己不同意进行交换的话,那么秦国便有了借口来攻打自己所在的国家。要是答应了交换呢,和氏璧很可能就会失去;可要是不答应,不但可能会遭受秦国的攻打,而且最终和氏璧还是保不住。

赵王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心中一直在思索到底该如何是好,一时间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在这左右为难的时刻,有人站了出来向赵王推荐蔺相如,说这个蔺相如可不简单呐,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呢,没准儿他能想出应对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难题哟。

赵王把蔺相如召来相见,蔺相如当场就向赵王许下承诺,称自己绝对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而赵王呢,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有着非凡的用人胆识,哪怕蔺相如出身寒微,他也毫不迟疑地给予任用。

蔺相如确实没有辜负赵王的期望,他成功地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了赵国。从这以后呢,赵王就对蔺相如特别地看重、十分地倚仗啦,很多事情都开始依靠蔺相如去处理呢。

话说在秦赵两国举行渑池相会之时,赵王可是把蔺相如带在身边一同前往的呢。当面对秦国国君的时候,蔺相如那可真是毫不惧怕,他凭借着充分的道理,与对方展开激烈的争辩,直把秦王弄得极为难堪,那秦王的颜面可算是被蔺相如给狠狠地扫了一把呢。

蔺相如在完成相关事宜后回到了赵国,随后,他得到了赵王的封赏,被封为上卿这一官职。

大家知道吗,在古代诸侯国所设置的众多职位里头,上卿这个职位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哦,它的地位和职责呢,其实就跟后来我们所熟知的丞相差不多呢。从蔺相如担任上卿这一点,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他在赵王心里那可真是备受器重,这足以说明赵王对蔺相如非常看重呢。

然而,蔺相如所获得的那份荣宠,着实让廉颇心里头很是不服气呢。就说在渑池那个时候吧,当时可是廉颇他亲自率领军队在边境严阵以待,就因为有他这一番部署,把军队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才使得秦王心里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地就采取什么行动呢。可谁能想到,到了最后,所有的功劳却都被算在了蔺相如的头上啦,这怎能让廉颇心里服气。

廉颇心里头十分恼怒,他心想着,蔺相如这人啊,不就是靠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嘛,根本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个十足的小人。在廉颇看来,蔺相如所获得的那些功绩之类的,全都是靠嘴上功夫得来的,所以他对蔺相如很是瞧不上眼,满心都是气愤呢。

蔺相如并不想因为这件事就和廉颇去争论一番,于是在很多时候他都选择处处避让着廉颇。后来,面对门客对此事的质问,蔺相如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说:“要知道啊,要是将军和丞相之间失和的话,那整个朝廷的纲纪可就没办法保持稳定啦。”

蔺相如所说的那些话,可着实让廉颇觉得特别羞愧呢。在这之后,廉颇就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举动,他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啦。就因为这样,便成就了一段流传甚广、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将相和”的美好佳话。而且,从这之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关系那可真是好得不得了,他们就此成为了能够同生共死、情谊深厚的好朋友呢。

长平之战,终成遗憾

在戏文当中,故事往往发展到这里便画上了句号。可大家要知道,历史的长河是始终滔滔不绝、滚滚向前流淌着的,并不会就此停歇。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在之前故事里有着精彩表现的人物,他们各自的人生旅程同样也还在持续推进着呢,后续依旧有着属于他们的经历与故事。

赵惠文王离世后,其子登上了赵国国君的宝座,成为了新的赵王。这位新君与他的父亲赵惠文王在用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赵惠文王生前留下的那些大臣,这位新上任的赵国国君心里并不是特别愿意去重用他们。

赵孝成王在还是公子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亲信与心腹。等到他继承王位,成为一国之君后,心里便越发期望这些心腹之人能够在朝廷的各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在当时的赵国,廉颇与蔺相如那可堪称是赵国的双子星。廉颇擅长武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家卫国;蔺相如则精通文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在外交等诸多方面为赵国贡献着力量。这两人呢,一个文、一个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他们在赵国的朝堂之上,那是深受器重,凭借着各自的功绩和能力赢得了大臣们的敬重;而在民间,百姓们也对他们赞誉有加,都把他们视作赵国的中流砥柱。所以,赵王面对这样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没办法随随便便就将他们撤换掉的。

不过呢,随着时间推移,蔺相如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差了。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变得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想要撤掉蔺相如的职务。

就在那个时候,秦国竟然毫无顾忌地出动军队去攻打韩国了,而它此次出兵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冲着韩国的上党郡去的。要知道,在那个时期,秦国可是经历了好几代国君坚持不懈地推行变法,不断谋求发展强大自身。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然成为了当时所有国家当中实力最为强劲的那一个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具备足够能力去和秦国相抗衡的,就只有赵国了。秦国势力强大,在诸多诸侯国当中可以说是极具威慑力,而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能够拥有相应实力,站出来和秦国形成对抗态势的,也就唯有赵国这一个诸侯国了。赵国在彼时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人才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所以在面对秦国的压力时,是唯一有希望与之对抗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秦国军队向来十分强悍,在面对这样强大的秦军时,韩国明显就处在劣势地位了,很快就呈现出落于下风的态势。而当时韩国的上党郡守呢,心里是极不情愿向秦国投降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位郡守名叫冯亭,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打算用献出上党地区总共17座城池作为诱饵,以此来请求赵国出兵,去和秦国对抗。

话说在公元前270年那个时候,秦国在战场上遭遇了一次挫败,被赵国的将领赵奢给击败了呢。这一下,秦国就改变了原本进攻的方向啦。为啥呢?因为和赵国比起来,韩国的军事力量可就没那么强大喽,相对而言要好对付得多。而且呢,韩国的国王胆子还特别小,这在秦国看来,可不就是个相对更容易“下手”的目标嘛。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韩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愿意把上党这块地方割让出去。而这一割让举动呢,就导致了秦赵两国在关于上党到底归谁所有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要是赵国接受了韩王割让的上党,那么按照局势发展,赵国就必然得直接和秦军对上了,一场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在当时那个时候,赵国不少人都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接受上党这块地方对赵国来说好处多多呢。不过呢,也有一部分人心里明白,觉得这恐怕是韩国使的一招祸水东引的计谋。可即便如此,赵王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要接受上党这块地方。

秦国那边有个叫白起的将领,他打仗很厉害,尤其擅长在野外作战。赵国这边呢,赵王心里很担心啊,他害怕秦国派白起来攻打赵国。那怎么办呢?赵王就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他特意安排了廉颇去驻守长平这个地方。为啥选廉颇呢?因为廉颇可是非常善于守城的将领。你想啊,白起擅长的是野外作战那一套,现在面对廉颇这样专门擅长防守的将领,白起那些野战的本事可就没那么容易施展得开啦,很难在廉颇这儿起到啥大作用喽。

秦军做出了对赵国出兵的决定,不过呢,赵国方面之前可能以为此次秦军的将领是白起,但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另外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叫做王龁。这个王龁,和白起有着不同的作战风格呢。他特别擅长去打攻城这种类型的战役,从作战特点等方面来看,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廉颇的克星呢,在面对廉颇的时候,他所擅长的攻城战术等或许能对廉颇造成不小的威胁哦。

当时,秦军在王龁的率领下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而赵国这边由廉颇负责指挥军队应对。在交战过程中啊,廉颇所率的赵军是接连吃了败仗,没办法,形势所迫,最后只能选择坚守营垒,不再主动出击迎战了。不过呢,廉颇那也是经验丰富、威名赫赫的将领,有他亲自在营垒中坐镇指挥,整个赵军的防御就变得十分稳固。对面的王龁尽管攻势很猛,但面对廉颇如此严密的防守,想要攻破赵军的营垒可就太难了。就这样,两边的军队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形成一种互相僵持对峙的局面,就这么耗着啦。

在当时那个时候,赵军经历了好几场败仗呢,这可让军队里的士兵们心思都不稳当了,心就像浮着似的,这种状态下显然是不适合出去和敌军交战的。而廉颇呢,他很有自己的考量,就选择固守营垒,他心里打的主意呢,是要和秦军来一场消耗战。为啥这么做呢?要知道,秦国虽说比起赵国来,粮食储备是要多一些的,可秦国离这儿毕竟距离太过遥远啦,运输粮食这些物资啥的那可太不方便了。

在当时那种形势下,赵王其实是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成功逼退王龁所率领的大军的,那就是联合其他五国的力量。要知道,五国联合起来那力量可不容小觑,是很有可能实现把王龁大军成功逼退这个目标的。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赵王并没有做出联合其他五国这样明智的选择哦。相反呢,他居然决定要去向秦国求和。这一决定,就使得局势走向了和原本有可能出现的大好局面完全不同的方向啦。

赵王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所引发的后果就是,最终使得赵军陷入到了绝境之中,完全没了出路。话说当时,赵国派遣使臣前往秦国议和,秦国这边呢,倒是给予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场面搞得挺大的。然而,尽管接待规格不低,可秦国方面却并没有点头同意赵国所提出的议和请求。

在经历了议和这件事情之后呢,赵国所处的形势变得越发孤立起来啦。然而,赵王并没有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倒把所有的责任都一股脑地推到了廉颇的身上,心里认定就是廉颇因为年纪大了,所以才在作战的时候表现出怯战的样子呢。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秦国派人到处去散布一些不实的谣言。而这些谣言传开后呢,对赵国这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赵王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想要更换将领。

廉颇老矣,尚能一战

赵王动了换将的心思,打算让赵括取代原来的将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秦国那边使出了一招散布谣言的手段。秦国故意放出话来,说他们,单单就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还一个劲儿地夸奖赵括有着如同他父亲赵奢一般的风范呢,就因为这样,赵王便有了换赵括的想法。

赵王脑海中不禁浮现起赵奢曾经打败秦国的辉煌战绩,那是何等令人振奋的场面。可再反观当下的情形呢,廉颇竟然一直龟缩在城中,毫无主动出击的动向。这一对比,让赵王心里那股气,就一个劲儿地往上涌,越琢磨越觉得窝火。于是,一气之下,赵王下达了命令,直接撤掉了廉颇所担任的职务。

赵王起了换人的念头,想要让赵括来取代廉颇的位置。这事儿呢,蔺相如知晓后,那可是极力地进行劝阻,苦口婆心地跟赵王分析其中的利弊。而且,赵括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她也苦苦地劝说赵王,觉得让赵括取代廉颇这事不妥当呢。

可赵王却执意孤行,十分坚定地觉得赵括就是那能克制秦国的关键人物。当时呢,蔺相如正身患重病,身体状况很不好,而赵王居然趁着这个时机,把蔺相如的职位给撤掉了,只是让他安安心心地待在家里养病呢。

赵括接受任命之后,就依照赵王所期望的那样,采取了主动出击的作战策略。而在秦国那一方呢,他们悄悄地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白起可是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他想出了一个计谋,故意引诱赵军朝着秦军的阵地不断深入进去。与此同时,秦军还采取了行动,把赵军运输粮草的道路给截断了,这一下可就让赵军陷入到了极为不利的境地呢。

当时赵军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断水又断粮的状况持续了长达45天之久呢。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士兵们的处境那是相当艰难,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伤亡情况。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括经过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背水一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士兵们组织起来,编成突击部队,然后让这些突击部队轮番向敌军发起突围行动,试图冲破困境,寻得一线生机呢。

在那场激烈的突围战斗过程当中啊,赵括不幸被秦军那如雨点般密集的乱箭给射中,最终丢掉了性命。这赵括可是主将,他这一死,赵军没了主心骨,剩下的40万赵军没办法,只好向秦军投降了。可您知道吗?当时秦军自己的状况也不乐观呢,他们也面临着水粮短缺的难题。就这种情况,要养活数量如此庞大的赵国降卒,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于是呢,秦军将领白起就想出了一个极为残忍的法子,他设了一个计谋,把这投降的40万赵国降卒啊,全都给坑杀了,这可真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啊。

在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当中啊,那战况可谓是极其惨烈,战场上血流成河,多到甚至能让那些作战用的兵器都漂浮起来,想想就知道战斗有多残酷了。这一战下来,赵国原本的精锐部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给消耗没了,损失那叫一个惨重啊。如此一来,赵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没有能力去和秦国相对抗了。而秦国这边呢,名将白起瞅准了这个绝佳的时机,趁着赵国元气大伤,立马就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他心里盘算着的,就是借着这股势头,一鼓作气把赵国给彻底灭掉呢。

蔺相如原本就身患重病,当他听闻白起坑杀赵军这一惨烈消息的时候,顿时气得昏厥了过去。而后,在邯郸被敌军重重包围的艰难局势下,蔺相如终究还是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世长辞了。

在蔺相如离世以后,赵国和魏国面临着颇为严峻的形势呢。当时秦国的压力很大,赵国和魏国没办法,只好选择向秦国割让土地,以此来求得和平。也就是通过这样向秦国做出让步的方式,最终才使得邯郸之围得以解除。

话说秦国刚刚把兵撤回去,这燕国呢,就动起了小心思,瞅着赵国这边好像有点“空当”,就盘算着趁机从赵国那里占点便宜。面对这种情况,赵王这回可不敢再随随便便用人了,经过慎重考虑,他派出了廉颇去抵御燕国的进犯。

燕国的国力与秦国相比,那可是要弱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呢,像廉颇这样的将领就无需像面对秦国时那样只能一味地采取防守策略啦。相反,他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开手脚去展开进攻行动呢。

当时廉颇率领赵军对燕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廉颇卓越的军事指挥以及赵军将士们英勇作战之下,燕军完全抵挡不住,被打得是落花流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呢。没办法,打输了就得接受战败的结果,于是燕军只好把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以此来平息赵国的攻势。

话说廉颇在战场上获得了大胜,那可是威风凛凛、战功赫赫地归来。这一场胜利可不得了,让他在赵国的声望一下子就冲到了顶点呢。赵王对他那是极为赞赏,不仅封他为信平君,还让他出任相国这一要职。按说这已经是达到了廉颇权力的最高峰啦,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步,那不得春风得意。可奇怪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廉颇心里却满是落寞之情呢。

赵国已经元气大伤了,而且自己的老友也因为悲愤过度而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自己到底还能支撑着赵国继续走下去多久呢?真的是充满了担忧和不确定。

廉颇曾经有过一段堪称巅峰的时期,不过呢,这巅峰状态来得挺迅速的,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消逝得也特别快。就在赵悼襄王继承王位之后呢,出现了一种和之前赵孝成王在位时极为相似的状况哦,那就是新上任的赵王,对廉颇并不信任呢。

新赵王为了达到打压廉颇的目的,居然不惜启用燕国降将乐乘。要知道,廉颇可是赵国战功赫赫的将领,可新赵王却采取了这样的手段,就是想要对廉颇进行打压呢。

廉颇心里满是愤恨,他可不愿意就这么默默忍受。于是呢,他一气之下把乐乘狠狠地揍了一顿,之后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赵国。

在那之后呢,廉颇就去了魏国。要知道,廉颇可是赵国一位相当重要的将领,他这一走,赵国就像是失去了一面坚固的盾牌似的。而秦国呢,一直就对赵国虎视眈眈,一瞅见赵国没了廉颇坐镇,觉得时机到了,于是便又一次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这一下可把赵王给难住了,实在是没什么好办法,思来想去,最后只好派人去魏国,想着把廉颇给请回来,好让他继续为赵国抵御秦军的进攻呢。

话说那廉颇,在见到前来的使臣之后,那可是有着一番举动呢。只见他在饭桌上,饭量惊人,一顿饭就吃下了斗米之多,而且肉都能吃掉十斤呢。这还不算完,吃完饭之后,他又翻身上马,在院子里策马奔腾,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圈呐。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向使臣证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得很,完全具备能力重新回到战场上,去和敌人厮杀作战。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被派出去的使臣,竟然是郭开极为信任的心腹之人呐。谁能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呢,大家原本都没往这方面去想,可事实就是如此,这个使臣实实在在就是和郭开关系紧密的心腹啊。

郭开跟廉颇之间啊,是存在着旧日的仇怨的。就因为这仇怨,郭开心里可不愿意看到廉颇再回到赵国。那他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花钱买通了前去探望廉颇的使臣。然后呢,郭开就指使这个被买通的使臣,让使臣在赵王跟前说,廉颇如今已经年纪很大啦,身体不行了,根本就没有再上战场打仗、跟敌人作战的能力了。

当使臣完成相关任务回来向赵王进行汇报之后,赵王心里便打消了那个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从此以后呢,廉颇就彻底失去了能够再次回到自己故土的机会,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与回归故土这件事渐行渐远了。

廉颇一开始选择在魏国客居,本想着能在此施展一番拳脚,可结果却并未得到魏国的重用。之后呢,他又辗转来到了楚国,本以为在楚国能迎来新的机遇,然而依旧没有受到楚国的重视,未能得到重用的机会。

廉颇的一生历经了诸多波折,起起落落,命运多舛。他在历史的舞台上有过辉煌的时刻,也遭遇过种种困境。然而,到了最后,这位曾经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只能在异乡漂泊,最终客死在那里,至死都没能再踏上他心中深深眷恋着的故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咱们来聊聊“将相和”这个流传千古的美谈。想当年,赵国可是正处在最为鼎盛的时期呢,那时候的蔺相如和廉颇,一个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一个是能言善辩、机智聪慧的贤相,他们二人通力合作,共同为赵国的发展贡献着巨大的力量,那场面别提多让人赞叹了,这也成就了“将相和”这样一段佳话。可谁又能想到呢,他们后来的结局却实在是让人寒心。或许正是因为这结局太过悲凉,太过让人难以接受了,所以,人们往往就愿意让这个故事停留在它最美好的那一刻,就好像只要不去触及后面那些令人伤感的部分,这个美好的故事就能一直美好下去似的。

0 阅读:0
有缺的晚风

有缺的晚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