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这场博弈,正步入今年的关键高潮阶段,与此同时,放水降息的相关讨论也热烈起来。
近期,不少地方因财政压力与化债难题,闹得沸沸扬扬,其中好几起引人瞩目的事件都扎堆出现在西南地区。曾经整个西南区域借助债务大规模举债大力发展基建,可当下随着债务陆续到期,为了偿还旧债,各种意想不到的借新债手段都出现了。
就拿慧泊市的停车收费质押举债来说,这类操作其实不过是地方筹措资金的常见手法之一。
此前,我还跟大家聊起过这么一件事:某西南省份的官方智库公然发文,向中央求援,直言自身已无力化解债务。
随后,央企信达组织了一支金融专家团前往驰援。紧接着,该省会城市发布了一份财政报告,宣称化债的技术手段几乎用尽,假如偿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后果不堪设想。
各地区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加权平均期限情况
另外一个省会城市近期也深陷城投舆情风波,说到底,还是地方财政与债务压力过大的老问题。
如今,地方债偿还高峰已然来临,地方财政与上级之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活跃,甚至还有“放狠话”的情况,比如“不救我,我就破罐子破摔”“不救我,后果严重”之类。
在今年经济重点防范的各类风险当中,地方债在列。高层对此态度明确且坚决,再三强调要压实省级政府的责任,绝无松绑的可能。
处理地方债问题,思路主要有两点:第一,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禁一切变相举债行为,只是当下地方在债务方面,还缺少强硬有效的约束机制;
第二,全力加大对存量债务的化解力度,加快化解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减轻利息负担,也就是把短期债务拉长周期,同时降低利率。
从这个角度看,地方自然期望降息之声能越来越响亮,事实上最近这类呼声也的确越来越高。
2024年1-6月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
不过,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始终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问题很多,不是单靠降息就能解决的,贸然降息,反而可能压缩自身利率空间,给汇率增添不小的压力。
当大众对未来收入预期趋于悲观,人们会担心裁员降薪风险时,难道仅仅因为房贷利率下调了0.5%,就会果断出手买房吗?
企业也是如此,当营商环境艰难,市场需求疲软,信心低迷,就算贷款额度有所提升,企业难道就会盲目购置几套设备来扩大生产吗?毕竟,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能卖给谁呢?
所以,当居民端主动收缩消费、减少负债时,仅以降低居民负债负担为由来推行降息,实在有点困难,况且当下不是给存量债务降息,真正期待降息的,更多是金融市场以及有着化债需求的地方。
再看整体经济形势,今年一季度,央行的信贷投放总量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然而,如此海量的信贷投放,却未能有效化解现存的结构性矛盾。现阶段,货币政策更多起到辅助作用,并不是主导地位。
我们来看看近期宏观政策的思路脉络。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着重提出,要维持合理的利率水平,还专门开设专栏阐释这一政策思路。
2024年地方借逐月发行规模(亿元)
鉴于近几年外部环境的超预期因素频繁出现,央行在利率决策上越来越审慎,力求预留一定的回旋空间,适度向稳健风格靠拢,减少政策利率的波动,说白了,就是提前储备“弹药”,方便应对未来可能突发的更大风险。
从政策发力方向来看,整体更侧重于借助产业政策扶持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乡这类举措。当下,新兴产业在出口领域成绩不错,以深圳为例,一季度GDP增速高达6.5%,比广东全省高出2.5个百分点。
其中,“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出口最多,增幅达12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7%左右。
不过,我们也得清醒认识到,新兴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有限,相较于服务业还是稍差一点。
由此可见,要想全方位提振居民与企业的信心,筑牢全社会稳定向好的预期,关键就在于激活微观经济的“一池春水”,创造出数量更可观、质量更优的就业岗位。
就当下形势而言,监管政策在这一方面依旧大有可为。
文本来源@路口大爷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