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构陷,任圜死于办公室政治|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5-02-05 21:05:29
‍‌‌‌‌‍‌‌‌‍‌‌‌‍‌‌‌‍‌‌‌‌‌‍‌‌‌‌‍‌‌‌‍‌‌‌‌‍‌‌‌‌‍‌‌‌‌‍‌‌‌‌‌‍‌‌‍‌‌‌‍‌‌‌‌‌‍‌‌‌‌‌‍‌‌‌‍‌‌‌‌‌‍‌‌‌‌‍‌‌‌‍‌‌‌一.引言

摆在李嗣源面前的麻烦,除了国境线上的寸步难行,还有其内部的人事难题。

众所周知,李嗣源的上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安重诲、任圜,作为重要的从龙功臣,其内心必然对于这次风投的回报,有着极高的预期。

问题在于,既然不能开疆拓土,那么,每向从龙功臣分润一丝好处,作为一国话事人的李嗣源就要从自己的兜里让渡出同样额度的收益——这显然不是一个皇帝所乐意接受的现状。

权衡之下,减少从龙功臣——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理念不符的从龙功臣——的数量,立即就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现在,摆在李嗣源案头的核心问题,就变成如何体面裁员了!

我是车库中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历史故事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1.运动鞋与老虎

五月。

如果说帮助李嗣源坚定走武装上访路线的最大功臣是安重诲与石敬瑭的话;那最终能让李嗣源安稳登上铁王座的,则是任圜出力最大——毕竟,彼时的任圜手握六万精锐平蜀大军,如果想搞事儿,资本可是大大的。然而,任圜并没有搞事儿,他毫不犹豫的将这份最大的筹码双手奉上——于公,后唐从此无内战;于私,李嗣源平稳登王位。

正是清楚自己贡献突出,加之性情刚直,任圜自然绝不肯在朝堂上委屈自己,遇事总是倾向于仗义直言、据理力争。这,可就动了他人的奶酪!

看到这儿,相信一定有小伙伴会持反对意见:既然都说据“理”力争,怎么能够动了他人的奶酪呢?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小伙伴儿都是心地淳朴的好同志!要知道,一个在玩零和博弈的存量市场之中,没有人关心道理;所有人唯一在意的,只有利益。而纵观整个五代乱世,始终都是存量市场当道。哪怕是以宽仁著称的后唐明宗时代,这种基调亦是主流。

人到晚年才靠着侥幸登上铁王座的李嗣源,已无进取之心,一门心思想的,都是如何维护好手中这份来自不易的权力。这就意味着依靠军事贵族立国的后唐,诸将几乎没有可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进入自己的上升通道!想获取更多利益?唯一的办法,就只有从自己的同伴手中夺取!

在这种大环境下,任圜至少得罪了两个利益集团:

佞幸。任圜能直抒胸臆,其代价就是原本可以靠曲意逢迎的佞幸,不得不为避其锋芒而离开了自己最为熟悉的赛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任圜不遭佞幸的嫉恨,这世界就没有佞幸了。

安重诲派系。安重诲是一个权力欲极大的人,作为任圜最大的政敌,自然看不得竞争对手的任何进步。

当这两拨人搅和到一起之后,立即就碰撞出1+1>2的结果——极善权谋的安重诲很快构思出除掉政敌的好办法——制造事端,让佞幸给李嗣源吹耳边风,构陷任圜。

2.馆券事件

安重诲需要的事端很快就浮出水面。

按照后唐惯例,使臣出国做任务,必须由户部向其下发授权委托书——时称馆券。对后唐这样的超级大国而言,“外交即内政”。因此,有资格下发授权委托书,本身就是一项极大的权利。为了争夺这份权利,安重诲提议:由枢密院接管此事——彼时,安重诲正是枢密院的第一话事人。

既然是零和博弈,同样喜欢权力在手的任圜自然不可能接受安重诲的提议,三番四次在李嗣源的面前与安重诲争论此事,说到激动处,就控制不住性情刚直的本色,情绪上头到被史官记录为“声色俱厉”。

不管功劳有多大,给老板脸色,都是一件很没有边界感的事情,上位者——哪怕是李嗣源这样的老好人——所喜。

而这,恰恰就是安重诲需要的效果。他抓紧时间把这个状况同步给了宫内的佞幸!

得到安重诲通知的宫人早早打好腹稿,见回宫的李嗣源一脸的悻悻然,清楚时机已到,立即发动技能。

步骤一:嘘寒问暖

“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皇帝陛下啊,是谁惹您老人家不开心了?”

感觉精力被掏空的李嗣源随口回答:“哦,是宰相任圜呗。”

步骤二:情绪价值

宫人欲言又止,直到李嗣源追问,她才表面吞吞吐吐、实则兴高采烈的回答:“我只是一个没有见识的宫女,说的话不一定对,你老人家听听就好。

“就我之前在长安皇宫时的出钱见识,可是一次都没见过宰相、枢密使这些人臣,敢用这种蹬鼻子上脸的态度,跟皇帝说话!”

步骤三:挑拨离间

最后自然是图穷匕现了,“以我不成熟的认知,这就是宰相轻视陛下您啊!”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至于疗效?史称“上愈不悦!”随后盖棺定论,将馆券的下发权由任圜主持的户部转移到安重诲掌管的枢密院。

职场中的诸君,不得不防啊!

2.1.对外对内两层皮

话说,李嗣源不是以宽仁闻名吗?怎么偏偏在这件事儿上却走向了自己一贯人设的反面呢?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人性使然罢了!

诸君肯定见过不少人,在职场上唯唯诺诺,回到家却重拳出击!所谓何故?在职场得罪人,是要提防别人的报复;而对家人?显然不必如此!

如果与李嗣源易地而处,我们多半也会秉持类似的逻辑,做出相仿的举动。毕竟,李嗣源再宽仁,终究也是彼时最有权势的人,既然已经在外交上受尽憋屈,那必然要尽量将自己的不爽转移出去。

性情刚直的任圜主动撞到枪口上,又有佞幸在旁推波助澜,李嗣源的这口怨气,自然就倾泻到任圜头上喽!毕竟,在一国之君的眼中,“领导永远是领导,员工始终是员工。”如果有人突破了这层边界,不管曾经立下多少功勋,都必然怒气上头。

如前所述,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我们其实也会对没有边界感的朋友感到不爽——毕竟,即便理智上清楚这是逆耳忠言,但情绪上还是会厌恶、会逆反。

只不过,出了这种事情,普通人最大的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份友谊。但对一国之君而言,李嗣源失去的,却是一个忠诚的能吏;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在见识到皇帝对办公室政治的态度之后,后唐百官对官场潜规则的自行理解,以及由此延申发挥所导致的吏制混乱,这才是对后唐最大的打击与损失。

凡事一过边界,质性地覆天翻!——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2.2.任圜的宿命

既然损失如此之大,那这事儿对李嗣源而言,能否规避呢?

具体到馆券事件,任圜的失利原因可以归因到“受到佞幸的蛊惑,李嗣源一时冲动,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考虑到终明宗一朝,佞幸始终没能如李存勖时期那样站到权力舞台的中心,我们似乎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不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类似的情况,理应不会在李嗣源的身上反复出现……吗?

在给出最终结论之前,让我们先检视一下彼时任圜所处的状况。

大环境

人到晚年才靠着运气侥幸得到皇位的李嗣源,再也不是一个愿意冒险的人。只要他在位,后唐就只能是一个存量市场。朝堂上,那些对自己的前途还有追求的重臣,只有挤掉队友,才可能打通自己的上升渠道。

老板的态度

如开篇所述,即便宽仁如李嗣源,为了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力,他并不介意“减少那些与自己理念不合的从龙之臣的数量”。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仅仅因为任圜缺乏边界感,李嗣源还不至于自毁长城。但,既然任圜并不是李嗣源创业团队的核心班底、且其激进的作风与自己保守隐忍的治国理念亦不合拍,如果安重诲这样的嫡系发起了不利于任圜的动议,李嗣源并不介意放弃自己宝贵的一票否决权。

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权利欲极强的重臣,安重诲正积极在朝堂之中培养自己的派系。而同样作为重要的从龙功臣,刚直的任圜显然并不会甘居人下。既然不能收下当狗,就只能斩首了。

X因素

佞幸嘛,从来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既然任圜同样动了这些人的奶酪,他们当然乐意与安重诲联手,除掉自己升官发财的障碍。

结论

如果,将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宫人换成长孙皇后一样的贤内助,任圜当然不会在馆券事件中失势。但,长此以往呢?只要任圜还锐意进取,早晚会因偏于激进的立场而与保守妥协的李嗣源相冲突。真到那时,一旁虎视眈眈的安重诲必然会联合佞幸插上一刀——任圜终究还是逃不掉历史的宿命。

3. 任圜谋退路

言不听计不从,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老板面前失宠的任圜,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了。于是上表,请求免去自己判三司的职位。

安重诲等的就是这一刻,赶紧把枢密承旨孟鹄推了出来,建议由他接替判三司这个至关重要的财税要职。

早在李嗣源担任邢洺节度使的时候,孟鹄就因为出色的计划和管理能力,而成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因此在李嗣源上位后,立刻被提拔为客省副使与关键的枢密承旨。

在李嗣源的视角中,任圜恃恩而骄、失去边界感在前;姿态强横、立场激进于中;推卸重担、缺乏任事担当在后。既然他已经与安重诲这样的心腹势成水火,为了杜绝风险,只能忍痛将其踢出核心决策圈。而被安重诲推出来孟鹄,既有之前的杰出业绩背书,又有从龙功臣的身份加持,实在是临时救急的不二人选,当即任命孟鹄为三司副使权判。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无论之前君臣二人如何,现在都到了必须做一个了断的时候。

李嗣源贵为皇帝,当然有权力罢免大臣。但权利是权利,现实是现实——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罢免一个能力上佳、声望极高的勋臣,就算是皇帝,也未必能承受得住潜在的反噬。

4. 员工请立太子,李从荣错失良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后唐发生了一件小事儿。

六月。

庚辰(初一),太子詹事温辇上表,请求册立太子。众所周知,继承人可是一国之本,太子詹事提出这个建议,既符合他个人的职业责任,又利于国家大事。

按说,李嗣源理应赶紧册立太子:

历史的教训。李存勖没有正式册立太子,以至于李继岌的号召力几近于无,这才被李嗣源轻易摘了桃子;

现实的困境。李嗣源年事已高,只有早立太子,让他熟悉权力运作流程,才可能消弭诸多不确定性。

然而,面对这种无论在原则上还是流程上本应顺理成章的事儿,李嗣源的反应都是已读不回。何至于此?

想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潜在的太子人选是谁!此人也算得上诸君的老熟人了——邺都留守李从荣。

就大局而言,李嗣源有册立太子的需求;就时势而言,有人出头推波助澜。可就这么一个势在必得的状况,李从荣依然没法上位国储。显然,史官用微言大义笔法暗示我们:大热的李从荣一定是干了什么出格的骚操作。

对于李从荣而言,坏运气并没有就此结束。

5. 儒生犯下大错,李嗣源放弃追责

九月。

李嗣源找上了安重诲,诚恳地交心,“老安呢,真是家门不幸啊!我家二小子身边居然有人干出矫诏宣旨的事儿。

“我得让他跟身边那些不靠谱的儒生离远些,免得心志不坚。

“原本,他小小年纪就得管理大镇,我担心会出纰漏,才安排了大儒去辅佐他。哪想到居然会出现这种破事儿!”

随后,安排安重诲,“像这样挂着儒生名头的混蛋,就应该杀掉了事,免得遗祸世人。”

安重诲赶紧劝谏,“陛下向以宽仁治国,这些儒生虽然坏了大事,但终究罪不至死。依我看,惩戒一番,把他们远远地赶走,别再蛊惑二公子,也就是了!”

李嗣源长叹一声,最终无奈的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

李嗣源嘴里的二小子,就是时任邺都留守、本来大有希望成为太子的李从荣。从君臣两人的这段对话,我们很是能咂摸出一些史官欲言又止的信息来。

矫诏轻罪。无论何时何地,这都不是小事儿,杀头乃至诛族,都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所能理解、接受的选项。然而李嗣源不但没有杀人诛心,反而还要咨询安重诲的意见;而安重诲居然认为这些儒生的做法情有可原,进而劝说老板网开一面;而最离谱的,则是李嗣源竟然接受了这个没溜儿的建议。

心志不坚。在儒生的撺掇下,李从荣都敢矫诏了!可李嗣源居然还要担心自己的儿子心志不坚——还要怎样才能算坚如金石?直接兵变吗?逻辑已经不通到“想吐槽,却不知从何吐起”的地步。

事出反常必有妖!——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君臣二人的此番对话,既根本不符合常识,也全然有悖于逻辑。与其说君臣二人突然间失心疯了;还不如说,他们故意胡言乱语——或者,史料有意混淆——以掩盖事实。

5.1.事出反常必有妖

让我们把这三件事情串联起来,尝试找到背后隐藏的脉络。

事件一芦台之乱中有一个没有留下姓名,却真实存在的关键角色。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使已经投诚的银枪效节都再次跳反。

事件二所有的铺垫都已完成,可李从荣偏偏错失了储君大位。

事件三李嗣源亲自安排到李从荣身边的人,居然胆敢撺掇他矫诏!即便如此,这些人还能免受到来自李嗣源大记忆恢复术的制裁。

如果,李从荣就是逼反银枪效节都的那个关键的人物,诸君就会发现,原本的不寻常都有了合适的解释,真相是:

事件一那些被李嗣源委以重任的儒生曾经努力规劝过李从荣,奈何这位邺都留守头铁到完全拒绝接受任何建议,一意孤行地逼反了已经投诚了银枪效节都。

事件二李从荣的胡来,先是葬送了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帝国精锐部队——银枪效节都;后又搭上了可能对契丹形成有效制约的乌震,导致后唐北境始终处于失血状态,无力将有限的兵力投向南方,进而错失统一天下的宝贵窗口期。因此,对他失望至极的李嗣源才搁置了册立太子的建议。

事件三经过调查,李嗣源清楚:并非儒生不努力,而实在是自己的儿子瞎胡搞,这才是错失良机的乱源。自然,宽仁如李嗣源是下不了狠心让这些本就有功无过的儒生替自己不争气的儿子背黑锅。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儒生们没有错,当然不必担责。那同样没有犯下原则性错误、且表达出愿意退出权力中心的任圜,是否也不必为自己欠妥的态度负责呢?

李嗣源给出的答案是:搁置册立太子请求的7天之后,丙戌(初七),罢免了任圜的太子少保一职。

常识而言,古代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非常忌讳有人在自己继承人选上投机站队。因此,已经决心不立太子的李嗣源,花大力气打击太子党这事儿,本身很好理解。

但,问题在于:任圜从来也不是太子党啊!他能成为太子少保,不过是李嗣源回报他站队自己的忠诚罢了。

又过了三天,乙丑(初十),李嗣源任命宣徽北院使张延朗为判三司,接手了任圜刚刚交出的关键岗位。

至此,李嗣源用行动发出了毫无疑义的信号:自己下定决心,要将任圜驱离权力中心。同样没有责任,李从荣身边的儒生可以放过——毕竟他们手中无权;但,任圜却必须重点打击,谁叫他是帝国屈指可数的重臣呢!

凡事一过边界,质性天翻地覆!——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原本,李嗣源还在犯愁“怎样才能名正言顺的处置任圜这样的勋臣”;如今,将被所有帝王视为禁脔的“国本之争”这盆脏水泼到任圜身上,无论怎么搞,群臣、百姓都很难在法理、道义上,提出反对意见。

诸君千万不要秉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认为既然没有太子,自然也不需要太子少保,就此将罢免任圜定性为单纯的孤立事件。

不妨再看一眼是谁最终接替了任圜判三司一职?嗯,张延朗。诸君想必还记得此人的另一个身份——安重诲的儿女亲家。零和博弈中权力的此消彼长,不正是最好的盖棺论定吗?

7.谋后路,任圜主动退出

既然老板的信号已经如此明显,颇有自知之明的任圜也就放弃了挣扎,于七月正式提出退休去磁州养老的请求。李嗣源哪里还会犹豫,忙不迭批准!

对皇帝而言,清洗那些已经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重臣当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一定要最小化此举的代价——君不见,清洗了郭崇韬,感受到威胁的后唐实权人物立刻就推出李嗣源,顶替了李存勖。

作为最近一个吃到红利的幸运儿,李嗣源自然理智地吸取了前任的教训。他极为理智地刻意将原本没有关系的事情搅到一起,借着不册立太子的东风,明示、暗示群臣,自己对任圜并无不满,只是他自己卷入了储君之争,才成了被打击的目标。就此,他成功地更小化了清洗勋臣的阻力,近乎无成本地将任圜赶出权力核心,

九月。

为了彻底断绝任圜重返权力中心的可能,丙寅(十八日),李嗣源在东巡大梁之际,为保障洛阳安全,安排同为安重诲一系的孔循,以枢密使的身份兼任东都留守。

8.遭构陷,任圜落幕

零和博弈的大环境下,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就在于:一旦失势,命运就不再握在自己手中。任圜主动投子认负,想打出GG就可以换取自己体面的退出;但对手不会这么想——安重诲一派需要的,是将对手赶尽杀绝,以此警告潜在的对手“跟我作对,就要有下场只有死亡的觉悟”。

当然,安重诲最开始也许还没有如此决绝。但,如前所述: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为了能争取到安重诲的重视,总有投机分子乐于拿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进阶之梯,这些人绘声绘色地劝谏安重诲,“任圜现在是失去权力、远离中枢;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大人计,斩草除根才是上策。”原本就算不上温润君子的安重诲当即下了除掉政敌的决心。

这一天,李嗣源接到了安重诲的报告,声称有征兆表明任圜跟已经叛国的朱守殷暧昧不清,为国家计,建议赐死叛国贼任圜。略一权衡,与安重诲想法接近的李嗣源迅速批准了赐死任圜的申请。

消息返回安重诲手中时,端明殿学士赵凤恰在身边,看到离了大谱的治罪理由,见惯了官场上尔虞我诈的赵凤还是忍不住了,当场制止安重诲,“任圜是什么人?那是咱们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忠臣义士!是,他脾气差了些,但谋逆这种事儿,他犯得着干吗?要是真有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当初手握六万平蜀大军之时,几率岂非更大?”

从逻辑上赵凤的说法自然没错;但零和博弈的大环境下,唯一能被践行的逻辑,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既然已经展露了要搞死对手的苗头,就算安重诲之前没有彻底搞死任圜的决心;就算他现在完全认可了赵凤的言辞,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刻的安重诲唯一理性的选择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赵凤(A)失望至极,甚至当面说出,“如此公器私用,你这个枢密使哪里有一点国之重臣的样子!”安重诲自知理亏,虽然并没有改变物理清除任圜的决定,但也没有计较赵凤这种当面责骂的行为。

9.任圜最后的倔强

面对勾命的使者,任圜没害怕得痛哭流涕;也未试图屈膝求饶,而是坦然接受了办公室政治失败之后,还要被人家物理会消灭的现实。 作为最后的倔强,他召集家人,在一起痛饮一番后,从容就死。自始至终,神情不挠。

讽刺的是,任圜这种刚直的性格,恰好走在了隐忍 、保守的老板对面。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向来以宽仁示人的李嗣源,在面对安重诲明显构陷的申请时,没怎么犹豫就选择批准的原因之一。只能说所谓的性格互补,多半是弱势者默默承受代价罢了。

10.余波不息

如果李嗣源还仅仅是一镇节度使,那么他有一万个杀掉任圜的理由,比如:缺乏边界感、志向远大到会给自己招风惹雨、与核心团队矛盾重重等等。

但现实中,李嗣源可是一国之君。对任圜这样忠诚度、能力值乃至名声人望都冠绝当代的手下,理应视若珍宝;只要他不造反,都应该竭力维护——毕竟只有拥有这样的人才,后唐才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之野望。

相反,冷酷清除任圜会给后唐朝野什么样的启示?

就算那些处于权力边缘的人物,也能意识到:如今的后唐,最大的敌人并不来自境外,而恰恰便在朝堂之上。党争的取胜方想着的,永远是赶尽杀绝。大家被迫在存量市场中做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如此,曾经挂在嘴边的仁义礼智信,就只能抛诸脑后;大家伙儿的处事哲学就只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此,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才是李嗣源最大的损失。

更近一步,五代十国其实不乏武力冠绝天下、心志异常坚忍、计谋当世无双之辈,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就是冲不出历史的枷锁、打不破宿命的桎梏。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为他们倒行逆施,彻底丧失了人心所致吗?

一定程度上,李嗣源其实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即便他想清除掉任圜,也不敢如自己的前任那样简单粗暴地一杀了事,而是要通过种种的套路,将安重诲乃至佞幸推到台前,替自己做黑手套。但,你聪明,天下百姓又何尝都是傻瓜呢?这种做法固然可以瞒得了一时,又如何能瞒得了一世呢?

敲黑板,划重点

把事情办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比一定要足够高——否则,难免落入“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窘境。

想实现这一目的,李嗣源所采用的,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最小阻力法则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三.眉批A.【赵凤】

在构陷任圜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以宽仁治国示人的李嗣源、还是凭谋略助老板上位的安重诲、乃至那些小丑一般的佞幸,无时无刻不在展现人性当中的阴暗面——没办法,谁叫大环境的资源总共就那么一点呢!君不见,韩国人在体育方面那么在意输赢,所谓者何?无非也是生存环境太过逼仄,资源少到大家伙儿只能玩负和博弈,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赢,自然能够不惜一切代价,突破任何底线。

在这片阴暗的人性沼泽之中,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赵凤的出现。为了救任圜,他不惜打破职场潜规则,当众与手握权柄的安重诲撕破了脸皮。只可惜,即便如此还不足以挽救任圜。

四.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耶律阿保机借势讹诈,姚坤巧妙化解 | 闲话残唐五代(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e766b360777041a39adf7bc3d317e306[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e766b360777041a39adf7bc3d317e306])

步步为营 - 李嗣源如愿登基|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4PHL0S05566FVQ.html)

意识形态先行 - 后唐系统性更名| 残唐五代失败学(https://mp.weixin.qq.com/s/M9vrkdXnCrrkHNeMhT-zmQ?token=1085784622&lang=zh_CN)

卢台之乱余波|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zbiP8XELyrhBu4wWrwHZ1g?token=1246221229&lang=zh_CN)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大卫的平行宇宙

大卫的平行宇宙

在平行宇宙中,口齿笨拙的可以激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