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台之乱余波|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4-12-28 15:35:32
一.引言

但凡有一点常识、有一点道德底线,诸君本不应该认为尹锡悦的下场会有任何变数,一个失败的、非法的政变者,天然不就只有锒铛入狱一个选项吗?如果不提供死刑这个额外选项的话!

但是——对,我又要扫兴或者有幸地说但是了——世界上真的曾经有过失败的、非法的兵变者无罪脱身并且逍遥快活地度过余生的现实案例。尽管大家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这话可能高估艺术了——现实往往比艺术来得魔幻得多!

让我们回到残唐五代的卢台之变吧。兵乱本身,由于安审通处置得及时、狠辣,事发后一日便被迅速平定……但,事情的余波呢?

当事变的报告呈交到李嗣源的案头,这位非科班出身的马上天子多少有些大脑短路,在他的认知中,类似卢台之乱这种“乱军已经干掉碍事的主将,但兵变依旧失败”的状况,并无成例可供参考……那,就只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了!

我是车库中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历史故事

尽管李嗣源不知道如何管控大局,但涉事将领,比如范延光,倒是循例迅速予以应对。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三月。

1.范延光紧急回军邺都

范延光领兵护送李从荣去邺都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打鼓的——银枪效节都恶名天下皆知,此去还是有些风险的。但世事之难料,远超范延光的想象,他万没猜到龙晊走的时候还是后唐的利刃;可一到了卢台,却刺向了老板寄予厚望的乌震。

范延光是在回京的路上收到战报的。作为李嗣源安排给李从荣的安全垫,范延光得到消息后都惊呆了!第一时间就近从滑州调兵,急赴魏州,以防邺都祸乱再起。

1.1.合理推测

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他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以此判断,紧急回援邺都的范延光显然事前完全没有料到银枪效节都居然会二次兵变。再进一步,也能合理推断出,李嗣源安排龙晊等人去卢台戍边,的确就是给他们一次洗白的机会。

那,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不给铠仗”来羞辱龙晊?是个人就应该清楚,把一群武力值拉满的人逼到墙角,是什么状况都会发生的!

即便有时光机,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甚至连是谁安排人去羞辱龙晊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既然连责任人都找不到,问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不妨试着做一回福尔摩斯,看看能不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找出答案。

首先,我们必须得假定一个前提,即此人已经出现在涉及卢台之变的资治通鉴文本之中——如果不是真的名侦探,大海捞针的事儿实在超纲,你们也不想我宕机吧……

按照资治通鉴所载,搞出“不给铠仗”闹剧时,可能在邺都的嫌疑人名单如下:

皇甫晖

赵进

赵在礼

李从荣

范延光

先排除不可能的嫌疑人:

皇甫晖、赵进——很大程度上,银枪效节都是这两个的根本,他们的生存几率与银枪效节都的话语权强相关,断无动机去搞龙晊一众。

赵在礼——他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赶紧脱离这个是非窝,没有道理临走前还要搞事,而且还是自己没办法收尾的烂事。

范延光——如果是他的主意,那他肯定能预料到之后的卢台之变;既然他没预料到,那就只能推断那个破主意跟他无关。

根据“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不管多么不可思议,那就是真相”原则,这个走出臭棋的家伙只能是李从荣了。

虽然动机不明,但在实施条件、事后遭遇这两个维度,也都存在证据支持上述结论:

作为邺都的话事人,李从荣远比其他所有嫌疑人更有资格、更有条件干这事儿。

不久之后,这个原本最有希望继位的皇子,却意外被李从厚超车了——这么大的改变,只能是李从荣犯了大错。而他前脚刚到火焰总算熄灭的邺都,后脚从这里北上戍边的银枪效节都就兵变,你非说不过是巧合,我也只能“对对对”了。

2.血腥清洗银枪效节都老巢

由于安审通高举斩马刀,几乎团灭龙晊这些乱军,曾经的银枪效节都就此失去了搅风搅雨的可能;由于范延光果断回马枪,邺都这个魏博牙兵的老巢也被置于帝国暴力机器的镇压之下,完全没有酝酿出新危机的实力。这就给予李嗣源最大的资本,去处置银枪效节都这个让两代后唐皇帝又爱又怕的兵痞集中营。

只是,有资格并不等同于有能力。李嗣源出身卑微,从来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治国之道——虽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但如果连道理都不懂,那遇事就只能凭直觉处置了。

我们无从得知李嗣源做决定的心路历程,只看到了最终的事实:四月庚寅(初十),经过权衡,李嗣源下达了屠杀令——“敕卢台乱兵在营家属并全门处斩。”

龙晊所部三千五百户的家属约【万余人(A)】,被驱赶到石灰窑,悉数斩首。如此规模屠杀造成的后果,便是永济渠水为之赤——已经不知道这种惨绝人寰的场面第几次出现了!

往好处说,魏博牙兵这个自中唐就成为当政者附骨之蛆的大麻烦终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李嗣源乃至之后的统治者再也不必为此睡不着觉了;往坏处说,一个以宽仁闻名的皇帝居然能狠下心大搞白色恐怖政治,礼崩乐坏都已经是对彼时最委婉的批评了——谁会相信这种统治能够长久存续?

相信明天会更好成为共识,难道不才是盛世的根本基础与必要前提吗?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3.祸根反获升职奖励

李嗣源对待银枪效节都出重拳、下狠药,一次性除去病根;但他对卢台之变的肇事者房知温,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癸巳(四月十三日),加(房)知温兼侍中。

什么叫”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房知温给了你最直观的答案。

李嗣源可是五代时期难得一见的仁君,他怎么会如此处置?嗯……一定是被小人蒙蔽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连通常愿意为尊者讳的史书,都不肯使用春秋笔法,资治通鉴明确表示:

朝廷虽知房知温首乱,欲安反仄。

的确,以安审通的谨慎,断无替房知温打掩护、说谎话的可能;而作为李嗣源的心腹,他更无向老板隐瞒的动机。所以,李嗣源对卢台之乱的起因是心知肚明的……那,为什么以宽仁闻名的明宗会在血腥镇压银枪效节都之余,不但不处罚房知温,反而还给他升职加薪呢?

首先,诸君得明白一个道理,即: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作为普罗大众,我们天然站在士卒的立场考虑问题——反正绝不会试着与房知温这样的混蛋高官共情;但作为帝国话事人,李嗣源可是一个成熟的政客,甚至说他是成熟的政治家也不为过,这样的人考虑问题,不看善恶,只讲利害。毕竟,普罗大众与天下共主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边界。

一旦逾越边界,质性彻底转变!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作为一个依靠兵变上台的皇帝,与自己的前任相比,李嗣源是弱势的。因此,面对卢台之变,李嗣源显得分外纠结。

3.1.弱势

如果麻烦只来自于房知温,无论多纠结,李嗣源也没有任何理由纵容这个给自己带来巨大麻烦的所谓臣子。然而,现实是所有“小有实力”的诸镇武将都在盯着李嗣源的一举一动,然后依据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

由于天灾以及李存勖遗留下来的人祸,彼时的后唐正处于极为虚弱的状态之中。而帝国的沙陀军事贵族主政底色,使内部山头林立成为常态,又极大增益了虚弱状态。以至于贵为皇帝的李嗣源,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也不得不看诸镇武将脸色行事。

正是由于相对弱势,李嗣源最担心的,便是自己“武装上访”的光辉业绩被诸道武将 cosplay 。作为应对,他能践行的最佳策略,便是尽一切可能压制舆论,努力让所有人都不清楚天下还有人心存侥幸。这就意味着:哪怕真的有人跳出来冒险,但只要具备以下条件,李嗣源依旧会倾向于妥协乃至假装无事发生:

条件一

:朝廷没有把握以雷霆手段迅速镇压;

条件二

:存在将冒险事件遮掩下去的可能。

房知温之所以会在兵变中途180度掉头,就是摸准了李嗣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对其而言,一个极有利的事实,是他在整场兵变中,始终处于灰色地带,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极大的模糊性。

站在卢台军镇士卒的视角,他们看到的房知温,从来只有一个身份——平叛者;当然,了解房知温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的人数,本来着实不少,比如:

安审通及其心腹是非常清楚事情真相的。但,由于谨慎过了头,为了确保平叛成功,他选择拉房知温一同平叛。这就让安审通举证房知温兵变的说服力严重不足。

以龙晊为首的银枪效节都是另一波了解真相的人,只是,他们再也没办法开口了。

即:尽管发动兵变,但房知温却诡异地拥有不在场证明。这就让李嗣源有机会援引条件二来假装无事发生。

毕竟,对诸镇武将而言,没人希望李嗣源借机发动清洗工程,不会吧、不会吧!所以,他们极度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立场来推断,或者更准确地,臆断房知温在整场兵变里扮演何种角色。

结果便是:无论房知温是否叛乱,只要李嗣源不能拿出实打实的证据,大家伙儿就能咬死房知温没有兵变。再进一步,如果在此情况下,李嗣源非要处置房知温,等待他的,多半是诸镇的冷漠以对……乃至激烈反弹!

身为弱势皇帝,李嗣源完全不敢心存侥幸,只能默认诸镇武将会更加倾向于站队房知温而非自己。毕竟,他完全输不起!

3.2.对待银枪效节都的纠结

甚至,让我再阴暗一点——难道李嗣源就一点儿【坏心思】(B)都没有吗?

从乐观角度看待银枪效节都:这是一群武力值超模的国之栋梁,为了能收为己用,李嗣源费尽心机给他们安排洗白机会。但从悲观角度看待同一群人:他们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已经将背叛融进本能的人类渣滓。

本质上,五代就是一个烂透了的大乱世,为了眼前利益,人们能够放弃一切道德底线!宽仁如李嗣源,也不得不经常在悲观与乐观之间纠结反侧。房知温干的事儿,虽然动机与李嗣源的利益不符,但结果就是帮李嗣源下决心挤脓血。毕竟,

方向不明时,摇摆不定可能比一条路跑到黑的伤害更大!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也许,李嗣源一面痛恨房知温干的混账事儿;一面又庆幸房知温帮自己清仓止损。

3.3.对待施政宽仁的纠结

所有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施展抱负!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就五代那个乱世而言,李嗣源算得上难得一见的宽仁之君。条件允许时,他乐意对百官、对百姓好一些。只是,条件允许的时候实在不算多,而每当此时,坐稳铁王座才是李嗣源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位宽仁之君在上位的一年之内,对兵变者连出重拳,几乎流尽了张谏、于可洪与龙晊等乱军的每一滴血;但在白色恐怖之余,李嗣源又能按事实量刑,没有牵连未参与兵变、但跟于可洪关系匪浅的部分右崇牙士卒。

在宽仁与暴虐之间纠结不已的巅峰,就是李嗣源居然给卢台兵变的祸根房知温升职加薪,提拔他成了门下省的长官侍中。

4.滥好人终将失去民信

也许,在李嗣源的眼中,放过房知温,是向诸镇武将发出信号:只要你们能忠于我,哪怕做事再离谱,也有可能得到我的宽恕。若是不信,请看房知温,他固然发起兵变,但也剿灭了乱军,从结果看,这不就是妥妥的忠诚于我嘛!

也许,在李嗣源的心中,还认为这也是自己施政宽仁的具体表现呢!只是,这真是仁政吗?

按照孔夫子的标准,治国三要素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又以民信最为重要。当一国之君连【当杀必杀】(C)都做不到,民信从何而来?在李嗣源的心中,当然从足兵中来;而要足兵,首先得足食——民以食为天嘛!从这个逻辑出发,就能理解李嗣源为什么会一边“与民为善、施政宽仁”;一边又“对诸镇武将的肆意妄为视而不见”了。只是,这真是仁政吗?

高情商的说法:五代仁君的头衔可不是烂大街的地摊货,李嗣源的宽仁十足真金!低情商的说法:这不过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罢了,根本上,李嗣源的做法不过是滥好人而已。

我个人的观点是:全靠同行衬托啊!

君不见,李嗣源的做法成效显著:

短期看,诸道武将认下了李嗣源这个老大,不再想着挑战铁王座。而李嗣源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放任诸将在自己的地盘为所欲为;

长期看,民信尽丧——基层士卒怎么可能乐意为这样的皇帝卖命?于是,有实力的藩镇渐渐收买人心,慢慢走上了拥兵自立的道路

,比如孟知祥、比如石敬瑭。

敲黑板,划重点

滥好人可以收买人心,但并不能真正凝聚民信!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一味地妥协,短期的确能苟住;但长期而言,只会让敌人越逼越近,最终丢掉所有!

坚持走买人心的路线,李嗣源稳稳做了七年皇帝。但当他进入暮年,对政局的掌控力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由自主地下滑,终究难以善终。

李嗣源一过世,那些权术、度量都远不及他的儿子、养子就更加把握不住这么深的水了,自相残杀一番之后,让最没有道德底线的石敬瑭摘了桃子。

三.眉批A.【万余人】

做一个小学数学题,已知:士卒人数三千五百,而家属一万二千。问:在后唐,养一名精锐如银枪效节都的士卒,需要多少人?

结论很简单,即:大约四口人养一个士卒。

照我的直觉,第一反应是差不多十口人才能养活一名士卒。而查阅【新唐书·食货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平均每两户供养一兵。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大抵以三户奉养一兵。再根据唐代一户人家的平均人口大约为4到5人的基础数据,可估算出:供养一名士卒,怎么也不可能少于10人;而且,这个人数还会随着大环境的恶化而相应提高。

我的直觉符合中唐的现实;但明显被后唐打脸了!

后唐能用几乎中唐一半的人数供养士卒,而且还是最精锐的士卒,凭什么啊?要么,就是后唐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工业革命之前,科技升级缓慢,是没有可能在区区百年之间将效率翻倍的,尤其是还是从治世滑向乱世的百年;要么,就是后唐士卒的门槛太低,只需要中唐时期一半的补给就能维系起码的战斗力——如果放在普通士卒头上,的确有此可能;但银枪效节都可是彼时战力冠绝天下的绝对精锐,吃不好、装备差,是不可能长期盘踞在战力巅峰的,尤其是无法占据乱世的战力巅峰!

只能说,每一名士卒,其实都需要朝廷额外分配两至三户家庭,才能供养的起。明明花费如此之巨,可刀锋挥舞起来,却往往刃口向内。换了你是李嗣源,也难保不会恶从心头起啊!

B.【坏心思】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卢台之乱的布局者其实就是李嗣源本人!是他为了彻底清除掉银枪效节都,但又不想背负骂名,而授意房知温搞出的阴谋诡计?

这么一来,房知温搞兵变却升职加薪的抽象事儿,就容易理解了!

嗯,我的观点依旧是:虽然我挺喜欢阴谋论,但这种可能基本不存在。理由如下:

为了干掉银枪效节都,却要搭上乌震,对李嗣源而言,实在得不偿失!

就算真想处理银枪效节都,那也没道理放在靠近边疆搞事情啊——一个不小心,乱军就能丝滑地与契丹大军内外联动。与其冒这个险,还不如就在邺都下刀得了,毕竟是帝国腹地,风险外溢的可能小得多!

就事实而言,房知温能活下来并意外升职,实在是小概率事件——哪有乱军会放任造反旗帜跳反到平叛阵营的?能把自己陷入如此窘境,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搞阴谋的布局者能干得出来的。而诸君皆知:房知温固然够坏,但绝不蠢!

C.【当杀必杀】

一提起仁君,首先浮现出来的,多半是: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要是真的总结一下什么是仁君仁政,其实还挺难统一标准的,比如:

刘恒关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李世民看重法治和宽刑。

但,这些仁君的行为似乎也有一些相通之处,比如:

听说建一座露台要花费百金(其实就是铜),相当于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刘恒果断放弃营造计划。

李世民本质上性情急躁,杀伐果决;但为了天下,他情愿给自己添堵——重用大唱反调的魏征。

一言以蔽之,他们都做到了克己奉公。一个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一个拥有言出法随能力的人,还愿意为了天下而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认真付诸实施,这就是仁君!

那么,仁君就不杀人吗?当然不是!

刘恒是怎么逼死舅舅薄昭的?

作为历史上少数不屠杀功臣的明君,李世民还是忍痛诛杀侯君集。

破坏远比建设来的容易!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推而广之:相较于宽仁,惩罚在短期内更容易见效。所以,即便是仁君,也要在必要时展示出杀伐果决的一面;否则,只会被群臣视为懦弱可欺。

君不见,印度教明明有神格相同的三位主神,但信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破坏之神湿婆,而非守护之神毗湿奴,更非创造之神梵天。

而李嗣源,明知房知温主导兵变,却连“当杀必杀”这种最容易立竿见影的手段都不敢施展,反而提拔重奖。这就不是真正的仁政,而仅仅是市恩的滥好人。对此,诸将口头奉承他宽厚仁德;内心不免给他打上一个“君子可欺以其方”的标签,并不介意在其势弱时,狠狠踹上一脚。

大家都以宽仁闻名,怎么历史地位就差得这么多呢?

一旦逾越边界,质性彻底转变!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四.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卢台之变|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fESYjPTQJIDkqemnENdrNQ?token=2010578444&lang=zh_CN)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大卫的平行宇宙

大卫的平行宇宙

在平行宇宙中,口齿笨拙的可以激昂文字